三毛流浪记
~V~楚水
不是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也不是台湾作家三毛。疑是从宋庄方向漫无目的,流浪过来的一只狗。可能是今天似乎注定和狗有缘。早上一出门,就看见一只黑色的柴犬,在小区漫无目的散步。尾随其经过了两个小区,仍然不见主人出现。于是尝试让其跟我走,谁知这家伙一脸警觉,充满警惕。俗话说老马识途,狗甚至鸡都能认识家门,也就是说肯定不会走丢。如果狗听话,被误带回了我家,反而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回家的路上,见一只大狗混身泥,疙疙瘩瘩,四只蹆都板结成铠甲,在马路对面漫无目的蹓跶。不知是动了什么恻隐之心,驾驶技术还不熟练,甚至都不会倒车的老楚同志,竟然敢借胆违章掉头,逆行到马路对面。接近了这一直气喘吁吁的大狗。看着长长的己结根结的毛发,就像人三伏天穿着棉大衣,十分难耐。第一感觉,就是想立即带其去宠物医院,剃去毛发,就像人脱去三伏天的大衣。
然而,怎么能抓住他呢?让其跟着自己走显然没有不可能,只能望洋兴叹。正在踌躇之际,后边赶来了一对夫妇。原来女主人早上溜狗时,发现这只流浪狗,已经跟随了好大一会。结果,这只狗越走越快,越走越远,没有办法赶上。只好先将自己的狗送回去,叫上自己的丈夫,两人踦一辆自行车赶来:“~~大哥,你车上有绳子吗?这是一只小狗,牙很白~~”---言语恳切。这一对夫妻绝对是铁杆之铁杆爱狗人士,刚结婚时就开始养狗,三十多年了,救助过许多许多流浪狗,差不多快赶上这次印度空难,唯一得一幸存的那位爱狗人士,救助的数量。和我一样,也就是想把这只狗,送到宠物医院,把毛剃掉,治病疗伤。至于救助后怎么办,并没有去想?
是,老楚同志火急火燎地回家,拿了狗绳,和宠物的零食,又火燎火急赶回原路。然而走到十字路口,却不见踪影,该朝那个方向呢?愧为什么当时没有留下这一夫妇的电话呢?一寻找不到,岂不失望?觉得流浪狗没有目的,一般会沿直线走,于是加快了速度,总算三公里外找不到了他们。经过围追堵截差不多一多小时,反反复复,阿弥托佛,总算把这只精疲力尽的狗套住,抱上了汽车。
急忙驱车前动物医院。这一对夫妻和医院十分熟悉,医生为颇为认真,立刻就开始剃毛,洗澡,十分认真,没有一点对流浪狗的嫌弃,更没有危言耸听,说有可能有这病那病,务实的态度,一共花费623元也在合理范围,让人暖心。差不多两个多小时,总算完成了一个宠物狗,所送护理的所有流程,这是一条巨贵,也就是大贵妇犬,两只眼睛都有撞伤,身上也有刀口,让人心痛。
这一夫妻说,这条至少流浪有半月了,走了至少上百公里,肯定不当地的流浪狗。由于不知道原名,于是我靠着狗的耳朵叫,就叫三毛罢,谁让你流浪呢,但愿自此不再流浪。这只狗似乎听懂了,点点头,眼睛充满了泪水。冥冥之中,总觉得似乎好像是从宋庄流浪至此,因为,最近一连去了四次宋庄,有一种潜在的未知。另外,总觉得这条狗像宋庄三害的刘阿敏,流浪时像鲁迅先生笔下的落水狗。然而,如果真有刘阿敏,自己还收养吗?案肯定:但愿狗性善如刘阿敏。
附∴:流浪的隐喻:从狗到人的生存寓言--楚水《三毛流浪记》之分析
《三毛流浪记》以一只流浪狗的际遇为线索,展开了一幅当代社会的微型画卷。作者楚水以冷静克制的笔触,记录下自己与一对爱狗夫妇救助一只"巨贵"犬的全过程,却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埋藏着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文中出现了三个层次的三毛形象:张乐平笔下的漫画孤儿三毛、台湾作家三毛的文字形象,以及这只被命名为三毛的流浪狗。这种命名并非随意,而是构成了一种隐喻的叠加。当作者看着狗"点点头,眼睛充满了泪水"时,流浪狗已不再是单纯的动物,而成为所有边缘化生命的象征。它的毛发"板结成铠甲",恰如都市人在生存压力下形成的心理防御;它的双眼受伤、身上带刀口,暗示着每个流浪灵魂背后的创伤记忆。
救助过程中的细节描写尤为耐人寻味。作者不熟练地掉头逆行,夫妇骑自行车追赶,众人围追堵截的场面,构成了一幅荒诞又真实的都市浮世绘。宠物医院"没有嫌弃"的态度与"合理范围"的收费,反衬出商业化社会中难得的温情。这些细节构成了对当代人际关系若即若离状态的精准刻画——我们既渴望连接,又害怕责任;既同情弱者,又顾虑重重。
结尾处突然引入的"宋庄三害的刘阿敏"与"鲁迅笔下的落水狗",使文本意义发生了关键性转折。这一看似突兀的联想,实则揭示了文章的深层主题:对人性本质的追问。作者以"但愿狗性善如刘阿敏"作结,既是对流浪狗的美好期许,更是对人类社会的委婉反讽。在"狗性"与"人性"的并置中,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为何精神上的"流浪者"越来越多?我们在救助动物时,是否也在试图救赎自己内心失落的那部分人性?
中反复出现的"漫无目的"一词,恰成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绝妙注脚。从黑色柴犬到浑身是泥的巨贵犬,再到虚构的刘阿敏,所有形象都在进行着没有终点的流浪。作者的恻隐之心与行动力固然可贵,但文本深处流露的无力感更为真实——即使救助了一只狗,还有无数"流浪者"在视线之外。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张力,使文章超越了简单的爱心故事,升华为对当代社会精神困境的寓言式书写。
最终,楚水的这篇短文以其克制的叙事和开放式的结尾,邀请读者共同思考:在这个充满"流浪者"的时代,我们如何在保持人性温度的同时,找到自己精神的归宿?他说"但愿自此不再流浪"时,这祝愿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每个人所说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