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崧新录》首发:永嘉诗韵,传承千年风雅——李建初第三部诗集首发式侧记

中视航拍 原创

2025-07-02 20:01

 
       作者:华夏之音/李望  
“永嘉循谢迹,欲觅昔年痕。”温州永嘉,这片孕育了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灵秀之地,再次因诗韵而闪耀。2025年7月2日上午,知名诗人李建初先生的第三部个人诗集《晚崧新录》首发式暨交流座谈会在永嘉上塘裕景大酒店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永嘉县警察协会、永嘉山水诗研究会承办,吸引了众多诗词爱好者、书画家和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品味诗词之美,感受永嘉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

诗韵流淌,勾勒生活万象
《晚崧新录》共分为律诗、绝句、词牌、诗评、研究文章五大篇章,收录了李建初先生近二年来创作的/四百五十余首诗词。这些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勾勒出生活的万象与永嘉的山水人文之美。

在律诗部分,既有对日常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也有对时事的关注,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千年旧事昔犹今,岩下行田迹可寻。白石溪山皆在意,黎民寒暖总关心。”一首《过白石行田旧址有怀》,怀古抒情,尽显诗人对民生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对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追怀之情。

绝句部分则更加灵动活泼,“瑞雪纷飞三月天,相看犹且觉新鲜。只闻称颂风光好,赏者原来不种田。”一首《飞雪》1,以小见大,从三月飞雪的景象中道出了农夫的艰辛,流露着浓浓的悯农情怀。还有“咏春”“七夕”“思乡”等诸多篇章,或写景,或抒情,短短几句,却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词牌部分,李建初先生巧用各种词牌,抒发情感。“桂殿秋·过黄檀峒”“潇湘神·冬景”“如梦令·小满”等,每一首词都贴合词牌的格律与意境,将永嘉的山水风光、四季变化融入其中,如“鹧鸪天·暮年学稼”中描绘的田园生活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之中,感受着岁月的宁静与美好。
 
诗评研究,探寻诗词真谛
 
除了精彩的诗词作品,《晚崧新录》中的诗评部分和研究文章也颇具亮点。诗评部分收录了开心无忌,李盛仙、大风如刀等多位诗词爱好者对李建初先生诗词的评论,他们从诗词的格律、意境、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提供了帮助,也展现了诗词创作与评论之间的良好互动。

研究文章则围绕永嘉山水诗文化展开,《开展研究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刍议如何发挥研究会对打造瓯江山水诗路的积极作用》等文章,深入探讨了山水诗研究与当地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李建初先生作为永嘉山水诗研究会的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山水诗的研究与推广,这些研究文章是他多年实践与思考的结晶,对于传承和发展永嘉山水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承文脉,续写山水诗章
 
温州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发源地,永嘉更是有着深厚的山水诗文化底蕴。李建初先生生于斯,长于斯,楠溪江的清泉浸润了他的诗情,括苍山的深峻孕育了他的诗骨。他在执掌永嘉山水诗研究会的六年里,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以自身的创作能力引领众人打造山水诗的新高地、新境界。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李建初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诗词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从《初心集》到《陶然阁集》,再到如今的《晚崧新录》,一步一个脚印,他用诗词记录着生活的点滴,传承着永嘉的山水诗脉。正如陈文林先生在序中所说:“愿向晚之嵩,风光旖旎,挺立云霄,为霞满天!”这不仅是对李建初先生的美好期许,也是对永嘉山水诗文化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会上,李文照、陈宏峰、董庆华、谢修亥、徐顺聪与会者还围绕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永嘉山水诗文化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已见,认为李建初先生的诗集为永嘉山水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未来应以此为契机,开展更多的诗词创作、研讨和交流活动,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山水诗,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结语:诗韵悠悠,岁月留香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李建初先生的《晚崧新录》,是他心灵的写照,是对永嘉山水与生活的深情赞歌。此次首发式暨交流座谈会,不仅是一场诗词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永嘉的山水诗文化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历经千年,依然枝繁叶茂。李建初先生等众多诗词爱好者们,如同辛勤的园丁,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这棵大树,让其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永嘉的山水诗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如那悠悠楠溪江水,流淌不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诗意与美好,让岁月也因这一抹诗韵而留香。

正如谢灵运笔下的山水诗,千年之后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与诗意之境,李建初先生的《晚崧新录》也将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属于它的独特印记,启迪着后人,追寻那永不褪色的诗韵与远方。
摄影:潘津清 陈赛金 楼向阳  卢承光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