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相思忆故人——宗华先生画作赏析
宗华,出生于1939年元月,山东龙口人,定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央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客座教授,原北京湖社画会副会长兼艺委会主任,阊山画会会长,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作品入选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美术特展、中国美协举办大展30余次,并获各类奖项20余种,受到国家文化部嘉奖。
应邀赴国外: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阿联酋(迪拜)等10多个国家及国内:北京(中国美术馆、北京民族宫)、深圳、沈阳等20余地举办个展及联展。应邀赴埃及、印度、法国、德国、意大利、新西兰、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考察。应邀与吴作人、萧淑芳、沈鹏、王同仁、邓林、张仁芝、马振声、朱理存等举办“中国书画名家十人展”。应邀与张仃、冯其庸、刘大为、龙瑞、史国良等50人一同参加“艺术丰碑。当代中国画名家巨幅画作展”。应邀与冯远、杨晓阳、龙瑞、卢禹舜、全山石、詹建俊、朱乃正、袁运生、艾轩、杨飞云等参加“大家之路”(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届名家邀请展。
与宋雨桂、潘公凯三人入编《盛世华章一当代艺术名家档案》大型系列DVD音像制品。
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当代名家宗华写意人物》、《宗华中国画人物作品》、《美术家宗华》专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香港亚太卫视、浙江卫视、山东卫视、辽宁卫视、深圳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了专题专访。2010年被评选为20位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艺术家。2012年被评选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人物画家。
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军委领导人收藏,并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部分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多幅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各界人士收藏。
毛泽东与尼克松
沁园春· 雪
一代天骄
浩气長存·功垂千古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开国总理周恩来读宗华人物画有感邵大箴中央美院教授、博导,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美术研究》主编
宗华先生擅长人物画,画当代伟人、文化名流、古代仕女闺秀等。人物形象多有山水、花鸟作为背景衬映,因此作者不仅需要有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还需要山水、花鸟的造型功力。更重要的是,人物与山水、花鸟的配合必须得当、妥切,背景的描写要在突出人物形象的同时,呈现出自身的活力。宗华具有坚实的造型基本功,他在人物描绘中写形传神,能抓住人物的造形特点,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在人物塑造中,他掌握了多种技法,有块面造型,也有以线为主要手段的造型,有时两种技法同时运用。宗华懂得,写实人物造型最忌拘谨、呆板,而克服拘谨、呆板的重要方法,是在写实中加强写意性,即不求面面俱到,力求笔到意到,甚至笔不到意到。他之所以用山水、花鸟作人物陪衬,一是用寓意性的花鸟、山水象征人物的性格;二是让人物形象处在诗意化的境界之中,给观众以更多的艺术享受。
宗华的艺术修养还表现在笔墨的运用上。他笔下的线条曲折有致、变化多端、遒劲有力,他巧妙地运用点擦皴染,丰富笔墨表现力。在章法和构图中,善于留白,注重处理虚实关系,画面清晰、明白而耐人寻味。
宗华、满族人,长期在基层一方面做美术创作的组织工作,一方面积极进取,努力实践,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终于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这是来之不易的。如今他虽已入古稀之年,但仍活跃于画坛,不断有新作问世。这固然是由于他身体健康,有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画是老年人的艺术,老年人积累的丰富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会使艺术创作更具有人文精神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相信宗华的艺术创作会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一代元勋
春染华夏
滄海潮
走进新时代
復兴之路一代集体精神情感的再塑与重现尚辉中国美协理事,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原社长兼主编
受西方写实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20世纪以来的中国水墨人物画进行了现代性的审美转型。水墨人物画的这种现代性,一方面体现在对于现实社会的审美观上,表现历史主题与现实主题成为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现代性的人物与环境描写上,并以素描写实的人物造型与传统笔墨的有机融合作为水墨人物画的基本语言形态。从审美的角度,这种现代水墨人物画以叙事性的写实为其基本的美学出发点,有别于传统人物画那种假定性与表现型的审美观念。
宗华的水墨人物画具有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写实特征,却同时也借鉴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表意方式。他的水墨人物画在恢弘的犹如交响乐般的宏大叙事中充满了深刻的寓意性。
他的水墨人物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开国领袖形象的塑造,把一代伟人领袖形象的个性化刻画与自然环境的象征性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另一类则是把非个性化的古代香草美人与寓意性背景的铺叙相结合,体现出像屈原《离骚》、《橘颂》那样通过香草美人的形象符号表达艺术主体的现实感怀与历史寄予的隐喻方式。在伟人形象的个性化塑造上,他综合了我们熟悉的伟人经典性形象,即注重领袖那种博大胸怀与聪敏智慧的发掘,也注重领袖那种亲切和蔼的人格魅力的捕捉。在艺术语言上以素描式的水墨为主,造型坚实,刻画细微,体现了作者较为扎实的写实功底。
宗华表现一代伟人的水墨人物画,即体现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写实性特征,又继承了传统人物画的那种假定性与抒写性。在借鉴传统方面,他把写实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设置在海潮、激流、山岳、松柏、丛梅之中,以此表现领袖人物的性格心理、人格品德。而且、这些景物的描绘多以超宽的构图展开,从而使他对领袖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出气势磅礴,场面壮阔的象征性景观。这些景物的描写无疑具有某种假定性,但这种艺术的假定性却赋予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在古装仕女画作品中,他并不是单纯地画仕女,而是通过古典诗词中的香草美人形象,表达文人对于理想情感的寄寓和对于现实社会的哲思。他的古装仕女同样注重寓意空间的营造,不论是雨打芭蕉、风荷莲藕,还是大漠孤烟、寒林雪景;也不论是春江花月、秋水瘦菊,还是清泉石流、疏影横斜,那些作品也都因景物的描写而拓宽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与画面的审美内涵。特别是超宽的广角镜式的构图,使恢宏的画面产生了比小品更加浓厚丰富的主题意蕴。这些作品,滤除了西式的素描造型方式,而纯以传统文人笔墨表现,线的流畅洒脱和墨的浓淡渗化被富有意味地融合为一体。
作为上世纪30年代末出生的画家,宗华的艺术成长几乎和新中国的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相同步。他们这一代人是在历经共和国的政治风雨与物质生活的极度贫困中成长起来的,领袖是他们心里难以抹去的民族英雄形象。因而他们对于开国领袖的精神情感要比现在人更深沉、更丰厚,也更显得难以割舍而怀恋依依。他把对于领袖人物的塑造与文人女性的表现作为自己一生的创作主题,正表现出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人文情感与精神理想。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人物画是对这一代人集体精神情感的再塑与重现。
2010年11月25日夜于SC4678广州至青岛航班
聖火中华
风范長存
为了同一个夢想
为赵朴初先生造像
大山之子一一张仃近距离观察中国画的笔墨内涵——赏评宗华先生作品陈传席/文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
画家宗华,常年居住于北京,明显得益于齐鲁文化熏陶,作品有文化内涵,以前通过各种渠道接触过他的作品,发现他画画有个性,题材也比较宽。品读这些具备历史深度与文化厚度的绘画作品,整体感受不错,对于他的创作风格与笔墨模式,如果能够近距离地去观察,肯定会有新感触、新发现。
前段时间,宗华带着他的作品找到我。很高兴见到他作品的原生态,终于可以近距离地通过作品解析,与画家论论画道,谈谈想法。他的作品整体上存在简约宁静的画面感,我想只要画家能够专注画画,少被各种利益干扰,就能画出这种不浮华不浮躁的画质。书如其人,画也会如其人,修养到了一定境界,就可以执秉笔墨在宣纸上把修养线索,结析成个性鲜明的好作品。
宗华的作品以人物画为主,在人物画的天地里,他有画佛像题材的探索和成绩。我被他画的唐代佛像吸引!这件作品画得相当饱满,笔墨塑造古典安详的氛围很到位。用笔勾线非常准确,色彩渲染也显得滋润。巧设淡青,层次丰富。佛像画得很庄严,并不都是古董般的陈旧感,而是借助素描的良好功底,把佛像置于笔墨与光影的双重框架内,画出了中西结合的创新效果。一支普通的画笔,一砚湮水的青墨,在浓淡干湿焦的层次与明暗立体感相互补充,石塑佛像画得形神兼备,尤贵有神!这是很了不起的现代中国水墨造型新成果,可以当成一个美学标本深入研究。
无论是画美人、还是画老子,抑或是画神话人物,都不单薄、不浅薄。特别是旁边另一件塑造王熙凤的中国人物画,画得也特别有可读性。笔墨塑造人物表情,可以直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异于常人的心机画透点准。前面的石狮、后面的豹头门扣,为王熙凤纤弱的身姿带来空间压迫感,预示着命运的走向。宗华独具匠心地把《红楼梦》原本的文学性融进作品,说明他创作人物有基于文化、文学、历史、修养的多元性,个人综合才华得到了非常好的展示。
近距离观察宗华的诸多作品,还会解析出许多有价值的美学结晶。这些原生态作品,为中国画的传承创新立了一个坐标,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一项成绩。介于篇幅先谈这些看法。期望有机会与宗华继续探讨中国画的创新思路和实践探究,也祝愿画家宗华永立时代潮头,实现自己的艺术抱负,为中国美学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並不遥远
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一·恽代英
孔子延医图
孔子以身立孝读宗华中国人物画有感王鲁湘凤凰卫视高级策划,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画院研究员
认识宗华先生是在近20年前,陪同张仃先生回老家北镇,从医巫闾山写生下来,进了宗华的家,不大,收拾得很整洁,墙上挂的都是宗华自己画的人物画,记得以古装仕女为多。
印象中的宗华先生是一位很有风度的画家,人也长得高俊,但说话清声细语,为人恭谨,讲礼数,儒雅,一打听,原来是满族,一百年以前,是中国的贵族。
宗华的画也挺有“范儿”的,余观乎其所作,大体不出英雄美女。画男人,则必英雄圣贤,画女人,一定倾国倾城。当然,也包括他所景仰的同乡前辈大画家张仃。这种题材上的选取,表达了宗华的男儿志向,大丈夫当如是,我想,这一定是宗华童年的梦想。当然,为英雄圣贤以画立传,本来也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传统,宗华所画的男人,在古代,那都是要上凌烟阁的人物。除了这些叱咤风云的大丈夫,宗华画得更多的还是古装仕女。这些中华民族的美人儿也是天地造化的尤物,几百年难得出一个,在某种意义上比英雄豪杰还稀罕。英雄豪杰一般一出就一窝,像出林里的蘑菇一样;美人,特别是才貌双全的美人儿,一个朝代顶多出一个,有时旷世难觅,真成了空谷绝响。宗华为她们立传,笔底柔情侠骨,为这些男权社会中的配角,第二性,写出一个男人的千古幽思。
有趣的是,宗华用两套笔墨分画他的英雄和美女。以照片为基础,参用西画素描和油画的手法,画男人,画当代英雄;以白描勾线,稍加丹青渲染,泼墨为背景,画美人,画古代仕女。我想之所以会用两套笔法两种语言来言说英雄和美人的故事,一是英雄多为当代历史人物,去今不远,且有大量影像资料,人们记忆多以此为依据,故不可太写意;美人多为古代历史人物,甚至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去今已远,且无任何影像资料,人们的记忆多为想象,故无法写实。二是男人是土做的血肉,女人是水做的血肉,男人浊而女人清;在历史语境和文本中,也是男人实而女人虚。凡此种种,使得宗华的人物画,形成英雄如大地般厚重,美人似清气般空灵的两大面貌。
宗华退休后现居北京,今已年逾古稀而作品却全无老态,如其人,精力弥满,且交游甚广,而足迹遍全球,这种生命现象预示宗华的人生与艺术还有广阔的前景,真可喜也。
2010年12月5日于宣南
中国石窟菩萨雕像
中国石窟菩萨雕像
中国石窟菩萨雕像
中国石窟菩萨雕像抒笔墨情怀 谙丹青真谛—— 宗华先生印象刘大为原中国美协主席、教授、著名画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宗华出生在山东之海滨,成长于东北之山麓,由此造就了他山东大汉的魁梧体魄和东北人热情、豁达、豪爽的性格。多年的领导干部实践,培养了他沉稳、诚信、扎实的作风。
我和宗华是山东老乡,他年长我六岁。乡情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的为人和画作更是深深感染了我。宗华长期在基层文化部门做领导,每天事务繁忙,但他仍然能够挤出时间笔耕不缀,实在难能可贵。退休以后的十几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将长期的生活累积及严谨的专业训练有机融合到笔下,勤奋钻研,努力创作,短短数年就画出了大批优秀作品,逐步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
巨制伟人肖像作品情景交融,人物神采飞扬,与景致相得益彰,凝重严谨,浑厚大气,细腻深邃,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小幅古代人物画则精巧灵动,笔墨含趣,功力扎实,意境清新,让人爱不释手。读他的画,可以真切感受到作品气韵百回千折的缠绵美,虚实相生的朦胧美,古朴典雅的天真美,以及超凡脱俗的洒脱美,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纵观宗华作品,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感受:一是人物造型生动典雅。背景与人物结合紧密,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组织画面的手法与宗华为人处事的缜密、细心、周到极为相称。二是工写交互融合的风格突出。他将工笔人物创作技能与写意的山水、花鸟相结合,虚实对比明显,笔墨娴熟自然,探索出了适合于自己的人物画创作风格,画出了不少技法精到,生动感人的作品。三是笔墨表现效果丰富、厚实。他在景物创作上的长期修养可以于这种工写结合中得以释放,产生了自由、丰富的笔墨活力,成为其作品耐人品味的重要特质。四是善于多方面汲取艺术成分。从他近年来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平面构成的借鉴,对西方绘画造型趣味的揣摩,对中国画大师笔墨精神的领悟,都能经由自己的深刻理解转化到创作中。五是他从不满足于自己的艺术现状,始终孜孜不倦地求新创异。比如他的作品中,人物塑造及线条运用手法总是不断变化,这就是他长期孜孜以求的佐证。
宗华先生一如既往地苦学和勤奋的艺术实践,使他的绘画水平日渐趋向成熟和个性话。在喧嚣浮躁的艺术大气候中,他始终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境,必将使他的艺术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宗华先生生性耿直,为人淳厚,绘画也勤勉执着。他对艺术与生活皆有深切的体验。其人物造型多因情而发,因而具有真挚感人的魅力。他数年来不为时风所动,始终保持了雅正的造型特色,是令人钦佩的。
“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我希望宗华的艺术境界不断升华,永葆青春,艺术旅途走的更远。
中国石窟菩萨雕像
中国石窟菩萨雕像
中国石窟菩萨雕像
中国石窟菩萨雕像贾靖宏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书画鉴评收藏家
宗华是近20年来在中国画坛新崛起的许多卓然有成的画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不论是当代俊杰,还是古装仕女,都以形象伟岸灵秀、技法精深娴熟全面,既巧于丹青,又精于书法,被认为是当代水墨人物画家中颇有实力的大家,尤其是他那独领风骚的伟人肖像更引起世人的瞩目。
古人云:“丹青难写是精神”,而艺术精神是靠画家全方位的修养悟得的,绘画是通过艺术形式反射思想理念,同时又是把对文学艺术,哲学人生,社会自然等的美学基因,宇宙生命的气息注入画中,具有人文精神的高度的载体。要在落墨难改的宣纸上把“惟妙惟肖”的西画韵律与“气韵声动”的国画功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神形兼备”,而且刻画得非常精湛,完美!
昭君出塞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王熙凤
昆曲·牡丹亭《中国收藏》编委马未都、郭庆祥等专家撰文收藏家、文化学者—马未都著名书画收藏家—郭庆祥
宗华擅水墨,其作品多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尤以反映伟人风采的作品引人瞩目。其笔下的伟人形象饱满丰富且不失大家风范,磅礴大气中又见细微生动。工笔刻画犹见人物灵魂,技法炉火纯青;写意处又自然流畅,山川壮丽跃然纸上。黑白灰三色灵活变幻而富有层次感,加上些许色彩的点缀,让人眼前一亮。古典人物画《昭君出塞》既表现了昭君唯美的人物形象,又借助景物体现了画中主人公告别故土,心绪难平的怅然心境。线条色彩皆运用自如,构图简约而不简单,和谐感自然而生,令人回味无穷。
乐山大佛
芭蕉花湿梦中香
艳丽最易新雨后
韩琦词意
闲斋几日黄梅雨翰墨流韵溢芬芳钟正川
马来西亚水墨画协会总会长,马来西亚书艺协会总会长,中国香港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副会长
我和宗华先生相识于1997年初夏。适逢宗华先生来到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个人画展,原定由家兄钟正山(马来西亚南洋艺术学院院长)担任开幕式全程主持。不巧家兄亟需前往美国处理要务,主持画展开幕式一事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的身上。怎料,与宗华先生这种机缘巧合的相识让我历经了一场珍贵的心灵洗礼。
印象中,宗华先生谦和持重,谈吐大方,风趣幽默,诚以待人。共同的志趣让我们一见如故。后来一段时间的接触中,我对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艺术家独特的气质,儒雅而深沉,博学而宽厚。言谈之间流露出高雅的艺术气息,仿佛游走于历史之中,求索于笔墨之间。严谨而细心的处事显示出他务实的生活态度,精湛而巧妙的创作显示出他深邃的艺术思维。
时隔十二年,2009年在广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中,我与宗华先生再度相逢,倍感亲切。观其作品,深感其艺术道路更为宽阔,创作手法更为成熟,并在原本深厚的绘画功底之上得到升华,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作品立意新颖,与时俱进,画面的意境营造和人物的神态表现相得益彰。宗华先生的伟人肖像作品像一部英雄史诗,折射出中国历史中领袖人物的英雄气概。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犹如生命的宣言,气魄的释放,以只可意会的张力与感染力冲击着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反之,宗华先生的作品中也不乏浪漫的侠骨柔情和对于女性智慧与美丽的描绘。其古装仕女作品富有意蕴地展现了女性特有的婉约与柔美,细腻传神,尽态极妍。闲情逸趣,跃然纸上,形于笔墨。
宗华先生深得中国水墨画之精髓,形神兼备中流露情感演绎。愿宗华先生继续保持高尚的艺术修为与涵养,永葆青春,用情感与笔墨去诠释他对理想的执着及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家之风采!
佳色散花枝
秋风拂梦
荷花娇欲语
云黄知寒近赵力忠
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委员、美术理论家
宗华是个很儒雅的画家,他的画里面也反映出一种儒雅之气。可是他这种儒雅又不单薄,有厚重、有深度、有重量。他作品来说主要分成两大块,一块是伟人、领袖人物,另外一块古代仕女。画伟人、英雄人物,属于严肃类的题材。画古代仕女属于一种活泼的题材。可是他在具体表现严肃题材的时候,又不把它画得很死。而是在严肃中又透着一种活泼,透着一种灵动。通过这些反映出宗华这个人,为人、为事也是很认真、很严肃的,一丝不苟的,但是这也不排除他生活中、待人接物中活泼的一面。他在创作上是很认真、很严肃的,他对他的作品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的珍惜,那么的疼爱,那么的投入。
在画古代仕女的时候,他又不把它完全作为小品来画,有比较活泼的内容,创作过程中,他又态度严肃,严肃地对待他的每一件作品。虽是小品,可是格调很高。作品小,内容小,题材小,可是意境高,格调高。他为张仃先生创作了作品《大山之子》。张仃是他的老乡,张先生平时说话不多,但他只要一说,你记下来后就是一篇文章。他把张仃先生这种很丰富、很深厚的内涵精神,通过他的作品表现出来了。张仃这幅作品后面背景,并没有完全复制张仃的焦墨,而是大山、大川,和它的题目《大山之子》相印合了,人物与背景结合得比较好。
鹭鸶飞破夕阳烟
馥郁惠芳
芭蕉叶上听秋声
经寒丛竹秀行神兼备,以韵为上——宗华的中国画人物徐恩存
中国美协《中国美术》主编、美术评论家
在一个多元化的格局中,面对“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选择,以及审美取向的定夺;甚至可以说,在不同的艺术层面上,艺术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重要的是艺术应始终保持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联系,始终保持与历史文化传统不可分割的精神延续性,保持对生活现实的关注;这样的艺术,才能血肉丰满,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精神的充实而获得大美。
宗华先生以人物画为专攻,近年成绩斐然,他艺术的特点在于,以朴素平实的形式语言,言说着大众文化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求,他始终以人民大众的喜闻乐见为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因而,他的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他的艺术也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充实与活力,并展示出鲜活的气息和魅力。
从《沁园春·雪》领袖人物到古代仕女等,都透出画家胸怀古今的人文情怀和自觉的历史意识。重要的是,画家把这一切转换为艺术形式、笔墨语言,在形神兼备中,透出生动的气韵,在“脱形以求神”的审美表现中,人物意象生动而富有美感,传其神又不失其形,笔墨运用灵动而飘逸,在意造写气之中诗意盎然,画而简率空灵,强调的是笔不到而意到,虚实相生,有无互动,象外之象与画外之境,空白之处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流畅悠游的线条运转中,古典文化诗情与今人胸襟跃然纸上,作品洋溢着隽永的意趣,画而清新疏朗,简约精致,人与物、情与景都带有象征性色彩,使作品凭添了蕴藉氤氲之气,画面遂焕发出轻盈与智慧,美感与魅力。在时代的脚步中,宗华先生的艺术修为定将步步登高,为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更为绚丽的光彩。
春浓花多媚
桃花源里得春多
《暗香图》(宋雨桂先生补景题跋)
崇尚民族魂,讴歌人性美
吴扬
作家、美术评论家
人要有所成就需要有所选择,在认定的目标下坚韧不拔,一意孤行,宗华先生选择中国画种中的人物画,选择人物画中的领袖画,我不知其初衷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凭持和信念?其难度却显而易见,没有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会有《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不会有《沁园春·雪》,《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煌煌巨制。当千秋春史般的画卷一一展开来,我们看到了宗先生不倦的身影,感受到他如火的情怀及其执着的专业精神与精神单纯。是的,精神单纯,他为此要舍弃多少人之常情,生活庸懒,持之以恒地专注于画稿,宵衣肝食,笔耕不辍,唯其如此,方能取汲今日之成就。
他一定要具备过硬的人物画造型能力,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精准地刻化领袖人物之音容笑貌,捕捉并着力表现其神采飞扬的瞬间。而过硬的造型能力只能来自于日积月累,废画三千。不难想象,在绘事之外尚需完成本职工作,两付担子一起挑的情况下,宗先生需要克服多大困难!高尚的工作在逻辑上很简单,那便是能常人所不及,目标恒定并锲而不舍。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宗先生的绘画热情?是对中国画艺术的一往情深,是对所画形象的深切热爱,满怀崇高唯美的情愫并将其付诸笔墨实践。我们看《一代无勋》,分别作于2006年、2007年,时间上,宗先生六十开外,艺臻巅峰;作品意象上,崇高伟岸,丰碑高耸,不难看出宗先生面对宣纸时的状态,发愿于心,凝神静观,正是爱的深切才画得投入,才有《一代无勋》那样的艺术硕果脱颖而出,彪炳史册,为我们的民族建树丰碑,缅怀伟人风范,崇尚人性大美。
平生多傲骨不畏风霜寒
和靖先生
钟馗
人生与艺术的交响乐章
段炼
画家、美术评论家
熟悉宗华先生的人有个共同的印象:热情、豪爽、通达,然而又不乏儒雅、干炼与聪慧。他既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活动家与组织领导者。他能沟通上下,协调内外,工作中有一股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与运筹下将一个地区的群众美术工作搞得热火朝天,并扶植培养了一人批青年画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由于业绩显著,成就突出,先后获得省和中央文化部授予的“群众国画创作基地”和中国“书画之乡”的光荣称号,这在辽宁省以及全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自身创作上,他也从不懈息,专心研究与探索,画出了很多好的作品。美术界像宗华先生这样的双料多能的人,至今也是少见的。
绘画是宗华童年的一个梦,他较早地参加了工作,供职在沈阳市北镇市及辽西的文化部门,先后任职和从事过舞台美术,文化馆美术干部,市文联、市文化局领导,并且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他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巧合的是,“文革”中鲁迅美术学院的教师们插队到风景秀丽的辽西医巫闾山脚下接受“再教育”,其中有许勇、许荣初、钟质夫、季观之、晏少翔等名家教授。这些教授们“因祸”下放,但宗华却由此“得福”。他尊敬他们,经常请他们讲学,现场作画,并虔诚地向他们请教,得到名师教授的亲传,而受益良多。近十多年来,又得到中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张仃先生的热心指教。同时,省美协宋雨桂先生和鲁迅美术学院宋惠民、李福来等领导和同学们也莅临辽西进行指导。所有这一切,对他画艺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宗华先生退休后定居北京香堂文化新村,这里汇集着六七十位书画界高手名家,与他们一起切磋研讨,开展艺术交流活动,画艺又有大进。
宗华的创作以中国画人物为主,擅肖像画,尤以仕女见长,题材多取自古典文学及历史传统故事。画家的个性与情感决定着作品的品格与情调,而画家的思想深度则决定着作品的内涵与境界。当今画仕女的画家不在少数,技巧大多不错,但一些作品都淡而无味,内涵空乏,互相雷同。而宗华笔下的仕女画,个人风格鲜明,画面单纯而不单调,线条简洁利落,疏密有致,舒展平缓,不温不火,不故弄玄虚,画面主体突出,看后能给观者留下较深印象。他笔下的仕女,多是年轻淑女,或幽思、或凝神、或遐想、或悠闲、或惆怅,曲尽其态,各传其神,画面充满着清新秀雅的气息,细细品来,令人玩味。
宗华不但长于小品,也创作了不少大幅画作。如为表现国家领导人词意的《沁园春·雪》,对领袖的刻画,造型准确,生动传神,意境开阔,意味隽永。又如《大山之子——张仃》,构图饱满,气势雄强,这正是张仃先生性格与胸襟的写照。像这种集人物肖像与山水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至今也不多见。张仃先生原籍辽西芳山镇,1917年生于北镇市闾山下的朱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仃先生再次回家乡探访写生,我陪同张先生一行前往辽西闾山参观游览,并观摩了间山画会的作品展。作为闾山画会会长的宗华,予以热情介绍与讲解。张先生为家乡繁荣的美术创作,给予热情的赞扬与鼓励。至此以后,我们每次去北京看望张老,张老都要询问家乡的经济与文化建设情况,并给予家乡很多的关心与支持。十多年来,师生情谊不断,宗华正是怀着一颗十分崇敬与感恩之心,满怀激情地描绘这位从家乡走出去的大山之子、饮誉海内外的杰出画家。这是一幅情景交融的难得的好作品,在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纪念蒋兆和诞辰100周年作品展中得到大家好评。
几十年来,宗华先生摸爬滚打,艰苦拼搏,他的足迹遍及祖国的东西南北,并且到过世界不少国家,其丰富的经历阅历,不断地开阔了他的胸襟,眼界也不断的得以提升。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即喜欢收藏,他真是个宏阔与细微、激情与雅兴集于一身的人物。
人过六旬,应是颐养天年,享受清福的时候了,然而宗华的激情不减当年,在他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他对艺术的鸿鹄之志与痴情,必将促使他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走去!
明者若昧-张仃题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建者、兼任第一任院长,书画大家,工艺美术家)
山吟画居-沈鹏(中国书协原主席、书法大家)
陈立夫题词(中国台湾国民党元老)
镕古铸今-吴伯雄题词(中国台湾国民党前主席)
江兆申题词(台湾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书画大家)
单国强题词(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书画鉴定专家)
沈延毅题词(中国著名书法大家、原沈阳市文史馆馆长)
艺海杨帆-朱乃正题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副院长,书画大家)
钱绍武题词(著名雕塑家、书画家、美术教育家)
杨力舟题词(中国美协前副主席、中国美术馆前馆长)
刘曦林题词(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著名美术史评论家)
杨仁恺题词(国家文化部文物处研究院、著名书画鉴定家)
与夫人王素雯影像
阿联酋迪拜塔
与夫人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皇宫大酒店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与夫人和女儿
与夫人和女儿在俄罗斯冬宫广场
夫人与女儿在俄罗斯冬宫
美国西雅图凯瑞公园
日本东京湖社百年展
泰国曼谷九世皇庙
与夫人在泰国大皇宫
温哥华卡佩兰奴吊桥公司
西雅图波音飞机制造公司
新西兰奥克兰罗托鲁瓦
印度斋普尔琥珀堡
印度埃格拉-泰姬陵
新加坡狮城雕塑
北京人民大会堂楼顶
中国台湾-日月潭
江苏宜兴郊外苏东坡塔亭山上
与儿子在酒泉基地卫星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