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增资难救主?赛力斯“去华为化”阵痛远超预期

蛇眼财经 原创

2025-07-02 14:18

当华为的光环逐渐褪去,赛力斯该何去何从?

4月28日,赛力斯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叩响港股资本市场的大门,试图构建“A+H”双融资平台以拓展融资渠道、推进全球化布局;6月24日,赛力斯汽车完成 50 亿元战略增资,引入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一众实力机构,期望借此强化资本实力、优化财务结构。

这两项资本运作能否对冲“去华为化”带来的阵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毕竟,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 40% 的当下,赛力斯既要面对小鹏、理想等竞争对手的挑战,又要防范“同门品牌”的抢食,破局之路困难重重。

主力车型销量锐减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狂飙突进之际,赛力斯却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境地。

好的一面是,营业收入大幅增长,首次实现扭亏。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赛力斯实现营业收入191.5亿元,净利润达7.5亿元,同比增幅240.6%。2024年全年,赛力斯汽车营业收入1373.69亿元,净利润51.18亿元。

坏的一面是,主力车型销量下滑,销量端持续承压。

赛力斯品牌汽车产量为37,475辆,同比增长5.76%,1-5月累计产量为113,682辆,累计同比下降21.97%;销量为36,450辆,同比增长13.19%,1-5月累计销量为108,788辆,累计同比下降22.92%,主力车型问界M7交付疲软。

问界M7曾是赛力斯的流量密码,其借助华为的技术背书与渠道资源,一度冲击新势力销冠。如今,消费者对“华为赋能”的新鲜感消退,问界的溢价红利正在快速流失。对比理想汽车的强势崛起,这种销量差距更刺眼。

理想靠“家庭用车”精准定位,用增程式技术解决续航焦虑,以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体验击中用户痛点,实现了销量的增长。1 - 3月累计销量92864辆,超过问界同期销量的2倍,且销量仍在保持同比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新爆款车型成为赛力斯重塑市场地位的关键。2025年4月,问界探索新豪华的又一力作M8上市,大定订单已突破8万辆,成绩不俗。但能否再续M7的销量神话,仍需时间验证。

更严峻的是财务压力越来越大了。 2024年年报显示,赛力斯负债率已攀升至87.38%,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新高,应付账款更是高达685亿,同比增长127%,相比2020年末的109亿,增长幅度超过了6倍,大量占用了供应商的资金。

总之,短期拿不出颠覆性产品,赛力斯不仅将彻底丧失市场存在感,更可能在残酷洗牌中被清场。这场生死时速的突围,是对其战略定力的终极审判,更是对其能否断腕重生的灵魂拷问。

摆脱“华为依赖症”不容易

众所周知,华为的技术注入,从智能座舱到先进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让赛力斯的产品瞬间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问界系列车型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销量一路高歌猛进,赛力斯也借此成功跻身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列。

然而,花无百日红。

华为不断扩大其在汽车领域的合作版图,先后与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携手,推出智界、享界、尊界等众多品牌,将资源向新合作品牌倾斜。赛力斯随之失去技术与营销双引擎加持的赛力斯,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逐渐失去了差异化优势。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白热化,特别是豪华SUV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中大型SUV市场迎来新一轮产品爆发。领克900、问界M9、理想L8、腾势N9、奇瑞风云T11等车型密集上市,竞争焦点从单一的续航里程转向智能化+场景化的综合能力。

内忧外患来袭,赛力斯深刻认识到摆脱“华为依赖症”刻不容缓。其必须证明,即便没有华为全方位的技术兜底,自己依然具备独立定义产品、打造爆款的能力,可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其一,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积累,在短期内可能难以看到显著成效。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赛力斯才能在产品迭代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其必须加大在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核心领域的研发投入,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团队和研发体系,避免沦为单纯的“代工厂”。

其二,品牌重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精准的市场策略。赛力斯被视为“华为附属品”,要想摆脱这一标签,赛力斯需要重构品牌认知,从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塑造独立的新能源品牌形象。

其三,赛力斯需要在核心技术研发、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赛力斯目前的财务状况使其在资金分配上面临一定困难。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透露:“计划于2025年投入50亿元巨资建设自有研发中心,专注于800V高压平台技术及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未来三年,赛力斯的核心技术自主率要从30%提升至70%。”

所以说,摆脱“华为依赖症”,从来不是简单的切断合作,而是一场漫长的从技术、产品到品牌的改革。

野心背后的生存赌局

新的一年,赛力斯提出了新目标。张兴海在内部信中明确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实现新能源汽车销售百万辆的壮举。为此,公司将集中所有资源,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

不过,行业淘汰赛的枪声已响,面临内忧外患的赛力斯,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关乎存续。

在外部,政策补贴退潮、价格战惨烈、技术迭代加速,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以惊人的效率清洗弱者。在内部,销量下滑、“去华为化”阵痛与高额负债的多重夹击。赛力斯尝试以出海扩张、资本运作双线突围,有用吗?

在出海层面,赛力斯避开了单纯产品输出的粗放模式,转而聚焦属地化开发与产品认证,加速核心车型导入,试图以本土化运营扎根海外市场。据了解,截至目前赛力斯已成功进入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量突破55万台,市场遍及欧洲、中东、美洲、非洲。

不过,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标准、技术认证要求严苛,非洲市场基础设施薄弱、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参差不齐,赛力斯能否跨越这些障碍,将市场覆盖转化为实际销量增长,仍是未知数。

在资本层面,50 亿元战略增资与港股上市计划,虽能暂时缓解赛力斯的资金压力,为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注入强心剂,但这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产品研发到生产线建设,从品牌营销到渠道铺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额资金持续投入。

此外,行业发展趋势也给赛力斯的百万销量目标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逐渐放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市场份额争夺愈发激烈。同时,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固态电池、氢能源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若赛力斯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出现偏差,或无法跟上技术迭代速度,将进一步被市场边缘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