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美术学院成功举办

意门国际 取材网络

2025-07-02 12:05

本次研讨会汇集学界精英以及青年学者,共同聚焦艺术经济学科的建设路径、研究前沿与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科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创新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艺术经济学科的学科建设以及创新发展。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西安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朱恪孝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李四军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雷晓辉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主任、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西沐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力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双舟教授,元宇宙数字资产NFT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林奥杰先生,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王卓女士,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刘晨晨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吴靖副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艺系党委书记、副主任刘荣副教授,西安美术学院艺创空间负责人高杨副教授,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惠子副教授。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青年学者有: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青年艺术100联合创始人彭玮,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西安美术学院博士雷茜,湖南文理学院教师、上海大学博士朱博文,浙江传媒学院教师、上海大学博士高峰,首都师范大学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曾达,南京传媒学院教师、首尔科学综合大学院大学博士殷星,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张行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向往,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颖珊,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任威。此次研讨会汇集众多艺术经济产学研领域人士参与,为艺术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

此次会议由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周园主持,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雷晓辉、西安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李四军分别致辞。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周园对莅临艺术经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与感谢。她指出,随着中国艺术经济产业实践与国际视野拓展,市场规模增长与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提升,既迫切需要中国艺术经济市场话语权的全球建构,也需要系统研究和理论支撑。而这两者都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经济理论体系及运作规范的建设,因此加强艺术经济产学研的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已刻不容缓。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巩固今年四月所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暨第四届国际艺术金融发展论坛”成果,积极推动艺术经济学科建设,促进理论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国际化交流合作,吸引众多艺术经济产学研领域人士参与,为学科发展凝聚智慧与力量。

致辞环节中,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雷晓辉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从“文明根系中的学科觉醒”“学科生长的四重悖论”“构建学科共同体的‘长安方案’”三大维度,系统阐释了中国艺术经济学科的发展路径、现状以及方案建议。针对学科发展现状,他指出四大亟待破解的问题:理论研究存在“艺术+经济”简单拼接的悬浮化问题;人才培养困于“艺术生不懂金融,经济生不懂策展”的维度缺失;产学研中高校知识图谱与产业需求图谱无法对话困境;对技术赋能认知仍停留在工具层面。基于以上问题,他从理论、实践人才三个维度提出“三维立体建构”长安方案,建立起一个开放的艺术经济学科共同体,让艺术经济成为连接传统文化基因与未来文明形态的桥梁。

西安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李四军教授致辞中指出,数智浪潮奔涌的时代,艺术经济学科从艺术管理母体中孕育而出。目前艺术经济学科的发展正面临着学科边界亟待廓清、理论基石亟待夯实、实践之桥亟待架通三大核心挑战。而艺术科技催生的新形态、非遗资源的数字化活化、数字人文经济的崛起等充满活力的科技与艺术交融领域,需要研究者以敏锐的洞察与勇敢进行探索。在此,他强调,唯有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开放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实践关怀,方能为艺术经济学科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勾勒出更为清晰的发展路径,注入创新活力,携手推动艺术经济学科走向成熟与繁荣。

会议发言

本次研讨会主题主要包含学术报告以及学术发言两个单元。学术发言单元进一步细分为“学术前沿”“学术进展”“趋势研究”三个分单元。特邀请六位业界专家带来学术报告以及十位青年学者参与学术发言,共同围绕艺术经济学科建设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研讨会上午为学术报告单元,由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惠子副教授主持。

朱恪孝教授发言题目为《新时代中国艺术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他介绍,艺术经济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我国虽历经数十年发展,但学科地位仍未明确,内涵范畴与理论实践都有待完善,在此他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时代呼唤艺术经济学科的建立,从全球和国内视野来看,艺术经济的研究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并且艺术经济学科建设发展也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一门跨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急需构建独立的艺术经济学科体系;二是艺术经济学科的基本逻辑与结构,学科基本逻辑涵盖需求驱动、资源特性、创新机制优势、以文化产业的理念发展艺术经济、树立艺术体验及交流与传播理念五个方面,并且结构体系受数字化影响呈现四大趋势,且亟需提升学科地位;三是艺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与突破口,通过推动平台机制、融合机制、创新治理机制,找出艺术经济发展重要问题和突破口;四是中国艺术经济学科的创新探索,需要推动艺术经济与金融、科技、艺术市场前沿实践、人才方面的融合。

西沐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艺术管理与艺术经济的学科边界及艺术经济学科建构》,他指出,当前艺术教育面临着转型关键期,艺术本体教育及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已趋于饱和,而艺术经济虽蓬勃发展,却尚无高校系统开展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在此西沐教授从七大时代趋势阐述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包括数字化深化发展、研究基础快速进化、生产目的性改变、技术融合能力提升、国际化与再国际化交互、学科进化加速及管理理念与模式迭代。他强调,艺术教育正经历从传统本体教育,到“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再到“艺术教育+艺术管理+艺术经济”的学科迭代,需要对学科进行重塑与构建。此外,他明确区分艺术本体教育、艺术管理与艺术经济的学科边界,指出艺术经济学科体系包括艺术商业、艺术市场、艺术产业、艺术金融、艺术科技及艺术经济法律六大板块。最后,他呼吁可以借鉴科学、哲学的构建逻辑,探索不同学科中的共同规律,以统一不同门类艺术管理与经济学科发展,消除分歧、凝聚共识。

赵力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艺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研究前沿与未来展望》,他指出,当前艺术经济学发展处于全球化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两大背景下,呈现出全球艺术生态充满活力与复杂性、新兴技术重塑艺术全链条、艺术边界与形态多元化、创意与体验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大趋势,需构建兼具全球规律与本土特性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艺术经济学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他指出,21世纪艺术经济学科在艺术品投资、艺术家劳动市场等领域研究不断细化,并且未来将在方法论整合、人机协同、消费需求多维度研究等方向深化,全球学科发展将面临跨学科融合、理论普适性与数据标准化等挑战。最后他强调,我们需要扎根与中国实践,形成本土性理论体系,深化跨学科的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并提升国际对话能力。

刘双舟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艺术法的经济分析框架》,他指出,当前艺术法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传统对艺术法的解读缺乏对其实际作用的反思。他通过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认为艺术市场长期处于失灵状态,突出表现为供需两端资源浪费——创作者与作品供给充沛却面临就业创业困境,大众消费需求旺盛但实际消费率低。究其原因,艺术市场交易成本高是主因,包括有限理性导致的真伪鉴定难题、机会主义引发的制假售假等诚信危机,以及小数目交易、不确定性和资产专有性等因素加剧交易障碍。他强调,艺术法的核心功能应是通过增加当事人理性程度、打击机会主义来降低艺术市场交易成本,最大可能促进交易,达到提高艺术市场效率,防止艺术市场失灵的目的。他呼吁艺术法完善需聚焦赋予大众消费信心,通过经济学理论框架重构法律制度,促进艺术市场健康发展。

林奥杰先生的发言题目为《艺术科技融合发展的历程与前沿》,他指出,传统艺术市场长期受信息不透明、准入门槛高、信任危机等困境制约,而科技正从边缘工具升级为重构艺术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他梳理全球艺术市场三大发展阶段:2010年后的信息化阶段以Artsy在线平台为代表,技术仅作信息展示;2019-2021年疫情推动巴塞尔OVR线上观景室、苏富比混合拍卖模式兴起,Beeple NFT拍卖以6900万美元确立数字艺术价值机制;当前已进入AI深度应用与区块链资产通证化的生态基础设施阶段,如佳士得AI评估系统、艺术品资产拆分等创新降低投资门槛。当下面对新一代藏家审美迭代与技术融合挑战,他指出要构建“可信+交易合规+价值可估”的闭环数字信用共同体,推动艺术大众化、中国化与全球规则制定。

周园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艺术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学科建设探索》,她分享了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以及艺术经济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与学科建设成果。她介绍,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前身为2014年建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20年以艺术管理专业招生,依托学院构建三大方向,形成本、硕、博全链条师资体系,课程围绕艺术进行多方面设置,注重五大学科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学院以课程为本,将艺术经济学设为核心课程并扩充实践教学体系;以育人为基,建立产学研基地、创建双创平台,让学生通过策划展览等实践项目提升能力;同时,以科研和学科建设为翼,学院积极参与国家科研项目、举办学术论坛及拍卖会。面向未来,周园教授提出要培育兼具艺术审美、经济逻辑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扎根中国实践构建本土知识体系,围绕国家文化产业战略提供研究与方案,凝聚合力构建艺术经济学教育研究新生态。

学术发言

01学术前沿

本分单元由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颖珊主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主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沐教授为评议人。

彭玮的发言题目为《构建城乡艺术经济共同体:艺术旌阳的实践路径与价值循环》,她分享了四川德阳“艺术旌阳”项目四年田野实践成果,聚焦城乡共建背景下,艺术资源激活地方经济、尝试提出可持续性的价值循环机制。2020年起,项目依托“青年艺术 100”,从乡村美育入手,在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四个艺术乡村落地14位艺术家作品,并升级打造艺术旌阳艺术节。项目形成“1+1+N”特色美育体系,即1位艺术驻留 + 1位当地名师+ N个学生、新农人等,从“1366”模式(以美学教育等三板块为核心,搭建六大美学体系,构建六个实践路径)发展为“2+4+4”产业模型(4个艺术乡村、5个城市街区、4个学校、2个美育基地),通过创内容、连空间、育人才、建中枢四大环节,实现从艺术创作到美育基地的转化。目前,该项目已惠及当地多所学校师生,媒体覆盖达千万量级,通过公共艺术展、作品征集、校园美术馆建设等举措,提升艺术影响力,促进城乡互动与社群共建。

雷茜的发言题目为《非遗资源价值发现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她指出,在国家文化战略推进及非遗保护转向系统性传承的背景下,全国近90万项非遗资源中多数仍处于价值沉默状态,亟需构建有效价值发现机制。她梳理出非遗价值发现从博物馆实体设施的离散式,到互联网平台化的圈层式,再到数智时代沉浸式智能发现的演进脉络,以张艺谋《无界・长安》为例说明技术推动非遗向数字化场景转型。提出以数智化场景为核心、整合多方动能的理论框架,及“传承—转化—激活”的三重实践路径,呼吁推动非遗向数字资产跃升,构建可持续价值转化体系。

朱博文的发言题目为《新形态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他指出新形态空间是科技创新、消费升级与政策驱动的产物。其发展历经传统空间到数智空间的演进,体验从传统体验迈向沉浸体验,在业态、内容和观众层面不断拓展,但也面临内容工业化不足、社交体验缺失、全球化布局滞后等问题。新形态空间以技术集成与文化融合为核心,具备技术实时渲染、用户深度代入、空间动态可变等六大特点,生产逻辑涵盖技术驱动、跨界合作与社会文化嵌入,消费模式向数字化、情感化转型。通过对长安十二时辰、赳赳大秦等案例展示,他指出未来新形态空间发展将聚焦IP场景化、场景沉浸体验化、数字化场景沉浸体验以及理论创新,同时需突破运营滞后、深化IP与科技融合、构建系统理论体系以指导实践。

西沐教授对以上三位青年学者发言进行单元评述,对其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此次单元分享聚焦学术前沿,三位青年学者分别围绕城乡艺术经济共同体实践、非遗资源价值发现与理论实践创新、新形态空间理论与实践三大热点展开探讨。彭玮提出“城乡艺术共同体”概念,强调以共同体意识和市场化路径推动艺术乡建与区域艺术介入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雷茜深入探讨非遗资源价值发现,指出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应该是抓住价值发现,挖掘非遗在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价值,使其成为现代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博文为大家讲解了“新形态空间”这一前沿概念,为新文旅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其关于新形态空间生产与消费的系统分析,极具前沿性与研究价值。

02学术进展

本分单元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青年艺术 100联合创始人彭玮主持,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双舟教授进行单元评议。

高峰的发言题目为《数字人文经济中的资源活化探索》,他汇报的是与西沐教授共同撰写的著作《人文经济学数字时代的生产、消费和治理》其中的内容,分享了数字人文经济中资源活化探索的研究成果。他从数字经济、人文经济概念出发,指出国家数字中国规划与数字人文经济研究关联,数字经济“四化”中数字价值化和人文资源活化相关。人文经济关注人在经济活动价值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数字人文经济是人文资源活化在数字经济下的学科探索,聚焦文化新消费数字化转型。此外,他以“苏超”为例,展现人文资源与数字技术融合形式,展示书中数字人文资源活化维度、方法与结构,强调创意对接人文资源与体验消费,促进人文资源和数智技术结合创新。

曾达的发言题目为《“具身式+沉浸式”技术搭建数字化美育新场景的研究与实践》,他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结合VR、裸眼3D等技术,构建"具身式 +沉浸式"数字化美育新场景。其研究从哲学领域的具身理论出发,结合国内美育数字化政策导向,将国际通用的VR技术细分为四类应用模式,为教育场景提供理论支撑。详细阐述了他在实践层面做的工作,组建课题团队制作数字样板课以及开发适配于沉浸式教学的环境,首次提出教育场景四类视角分类理论。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反思,其跨学科美育模型从教师端、教辅端、学生端构建评估体系,突破传统视觉教育模式,融入多感官体验。目前该成果已在中国数字人文年会汇报,通过"资源授权+课程开发"模式向中小学推广,为数字化美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向往的发言题目为《中国古物商的微观全球史:霍明志的出版与交易》,他以20世纪初达古斋主人霍明志为研究对象,揭示中国古物商在跨文化艺术流通中的独特角色。这位天主教背景的北京古董商立足西什库教堂旁的达古斋,面向国际市场经营新古物与仿古工艺品,却因国内可信度不足与海外市场隔阂,在1930年出版法语专著《达古斋古证录》。书中以800余张图片系统阐释中国器物,通过学术叙事将藏品包装为"国家文化物证",次年在巴黎举办博物馆级展览并完成300余件藏品拍卖,成功将古玩转化为经典艺术品,成为推动艺术品价值增长的跨文化中间者。通过对霍明志的个人分析揭示了20世纪初全球艺术市场层级背景下,中国商人对西方现代艺术市场机制的主动适应,其商业策略兼具现代性与中国性,为理解早期艺术经济运作提供参考。

刘双舟教授就三位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述,肯定了他们分别从人文经济、美育教学、艺术商业史三个角度的学术成果汇报。他指出高峰对数字人文经济中资源活化的探索意义重大,人文经济学应构建中国特色体系,注重传统人文资源活化的转化;曾达提出的“具身式+沉浸式”教学理念为美育教育提供新思路,建议联合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推广该理念;向往对艺术商业史的研究极具价值,需要继续探索如何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以助力当下中国文化国际化。刘双舟教授认为三位青年学者的研究视角多元,对学术发展有重要启发。

03研究趋势

本分单元由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雷茜主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力教授进行单元评议。

殷星的发言题目为《价值协同与IP共生:艺术产业链再组织中的平台角色研究》,她指出,在消费型社会及艺术金融大众化背景下,平台兼具资源集成与价值共创双重角色,驱动艺术产业链向“价值协同”与“IP共生”转型。其理论框架包含三维价值协同(要素、主体、流程)与五级IP共生(基础孵化、跨域融合、消费主导、金融转化、全球外溢)。平台角色历经从实体交易到数智化生态的演进,当前作为“连接器、协调者、孵化器”,重塑艺术产业链的创作、交易、金融、消费、传播五大端口。她以“数字敦煌”与“拉布布”为例,前者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探索NFT转化与公益融合;后者借助大数据驱动IP评估、盲盒营销及社群共创,展现全球化布局。最后,殷星展望未来趋势,提出艺术金融平台需推进数智化、国际化与普惠化,完善监管机制、数字版权体系,并加强学科建设与文化治理协同,平衡艺术经济发展中的多元诉求。

张行健的发言题目为带来《走向国际化:英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研究》,他指出英国可作为现代拍卖市场雏形,通过对16-20世纪之间最具代表性意义的六场拍卖的梳理,探讨其国际化进程。1740年佳士得创始人科克建立拍卖工作室,推动庄园奢侈品流通;1872年吉洛特拍卖见证资产阶级收藏转向本土艺术;1882年哈密尔宫拍卖因法案注入贵族藏品,反映了经销商对市场的长期把控;1957年温伯格拍卖首创预展与电话竞拍,1958年高尔施密特拍卖以塞尚作品22万英镑成交(破纪录30倍),标志藏家从为物品稀缺性转向为艺术价值买单。英国近200年拍卖史在规范化、人才培养及品牌塑造上的经验,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国际化具重要借鉴意义。

李颖珊的发言题目为《文旅融合背景下IP场景沉浸体验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她指出,文旅融合推动IP场景化从静态展示向数字技术驱动升级,但存在内容技术脱节、投资回本周期长、业态同质化等问题。她将IP分为五类谱系,并且提出“文化符号提取、当代价值诠释、技术赋能、多形态转化、游客共创”的转化模型,强调IP与场景在符号、情感、体验价值的三维适配(物理空间、数字技术、文化叙事)。她强调,沉浸式体验需以消费者为中心,结合技术虚实共生与叙事去中心化创新,但面临技术成本高、文化浅层化等挑战,为此提出“文化解码-场景编码-体验激活”的“三间”模型。最后,她基于客群需求差异提出构建包含内容、技术、体验、商业转化的动态评估体系,为文旅IP场景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任威的发言题目为《西部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形态与机制研究——以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为例》,她介绍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本体特征,指出其源于苗族祖先崇拜、财富象征、迁徙记忆及白银资源,并且涵盖技艺、文化、保护机制三层面,当地通过多元举措构建保护体系。当前产业呈现地级市刚性需求、旅游消费、收藏订制等形态,配套体系较全,但面临价值认知不足、鉴定定价缺标准、人才失衡及品牌弱等问题;对此,她针对性提出从价值转化、鉴定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品牌建设四方面构建发展机制,强调通过文化、人才、品牌协同在保护文化本真性的同时激活产业内生动力,促进非遗银饰手工锻制技艺向可持续高端产业生态发展。

赵力教授对四位演讲人的汇报进行学术点评。他先表达对会议形式的展望,建议后续论坛加强与行业实践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随后,从四个维度总结演讲内容:一是“生态意识”,指出在数智创新背景下,以平台生态视角重塑艺术经济研究具有方向性意义;二是“价值驱动”,强调研究应从技术驱动转向价值判断,实现有立场的价值输出;三是“历史维度”,历史维度是艺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揭示规律、发现价值、形成借鉴;四是“实践导向”,提出艺术经济研究需以实践为逻辑起点,推动理论与实践互促,同时强调研究者应作为参与者、秉持明确立场,深度融入实践过程。

研讨会最后,由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周园代表艺术人文学院致谢并宣布会议闭幕。她回顾了主论坛与三个分论坛学者们的学术观点与思想碰撞,强调艺术经济学科建设既需严谨的学理构建,更要扎根中国文化实践与数字经济土壤,在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确立学科价值坐标。本次研讨会见证了艺术经济领域多元议题的深度探讨,从平台生态重构、IP价值共生到非遗产业活化、拍卖市场国际化等方向,与会专家与青年学者共同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术图景。会议落幕之际,也呼吁将此次研讨为契机,加强合作交流、搭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平台,助力构建中国气派的文化经济学知识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学术动能。

注:内容转自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来源:公众号艺术金融管理PHD MBA https://mp.weixin.qq.com/s/QYeePEFuPXcfGoJLKJUgAA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