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夜店模式”陷风波:顾客称突发耳聋,门店回应称合规但对消费者关注不够
6月29日,一名青海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帖称其6月28日23点左右到海底捞去吃饭,临近12点海底捞开始“夜店模式”,声音越来越大导致耳朵不舒服。次日到医院去检查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争议焦点在于海底捞“夜店模式”是否超出合理噪音范围,损害顾客健康?门店是否尽到噪音提示义务,并提供有效避让措施?
该网友表示,门店员工私下承认“自己都受不了噪音”,但因“公司有要求”不得不执行。同时,对于店长所谓的“DJ台分贝在100以内、属于可接受范围”的说法,顾客质疑其合理性,认为将问题归咎于顾客,是一种“受害者有罪论”。
据东方财经消息,涉事门店方面确认收到相关投诉。工作人员介绍,“夜店模式”自5月1日正式启用,主要面向喜欢热闹氛围的顾客,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的夜宵消费群体。据介绍,DJ表演安排在每晚22时和24时两个时段,每次持续约15分钟。演出前,店员会提前10至15分钟告知顾客,并提供调换至安静区域的选项。门店后区为相对静音区域,仅有一半空间配备音响设备。
海底捞工作人员称,DJ台旁设有分贝测试仪,一般“嗨”场段可达约80分贝,平时控制在50至60分贝之间。但是这一数据与此前店长提到的“100分贝为可接受范围”存在明显出入。
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长期处于85分贝以上的环境可能造成听力损害。虽然海底捞方面称噪音控制在安全范围,但顾客的实际体验还可能受场地位置、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
对于该投诉如何处理,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已经带顾客去医院就诊了,会跟进顾客的治疗。“我们从5月份开始到现在,这也是唯一一次,也相当于对我们的一个警示,对于老年人还有小孩小朋友之类的,可能我们夜宵场景开启了之后关注度不够,导致我们发生这样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餐饮业探索夜宵经济、营造多元场景是好事,但同时,要避免“创新”对顾客实际体验和健康构成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