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长歌 | 商城路的兄弟槐 钉牢千年“衙署志”
在管城回族区政府大院里,有一对“老哥俩”:两棵阅尽沧桑的槐树。
它们是这片土地上最资深的“文员”。
兄长310岁,弟弟260岁。
自清朝落日余晖中扎根,历经民国硝烟、新中国建设的轰鸣,再到新城崛起的脉动,这对“耄耋兄弟”相望而立,默默守护着脚下的土地。
●杨飞 摄
婆娑槐影下,千年衙署痕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枝叶,在管城回族区政府大院的青砖地上洒下斑驳光影。张玉龙推开院门,目光习惯性地投向那对熟悉的“伙伴”。
“槐兄”映着大门处,“槐弟”在大院食堂外。
对于他,对于许多在此工作的同事而言,这两棵树,早已是融入日常的风景与记忆。“县衙里的老槐树?这片儿谁不知道!”言语间,是化不开的熟稔与亲切。
●“兄长”310年国槐 杨飞 摄
●“弟弟”260年国槐 杨飞 摄
“看,它们‘兄弟俩’当年就在这儿。”管城回族区文物局文物管理科科长、文博研究专业馆员郑晓旭,在一幅泛黄的旧衙署图纸上圈点着当年槐树的大概范围。
● 资料图 “兄弟槐”旧时位置 清乾隆十三年郑州衙署图
“古时候,人们的信息传达都需要一个传递点,比如一座塔、一座碑或是一棵树这样的地方,张贴布告或宣告。”退休干部康玉庆说,310年的这棵国槐正是因此成为历代衙署集中宣告信息的集中地,是名副其实的“消息树”。
兄弟槐扎根的商城路217号区域的土地,自隋唐起,便是州、郡、县衙所在。门前大街,曾唤作“衙前街”或“大十字街”,是古郑州当之无愧的心脏。明洪武初年,知州苏琦“因废址重修”州衙,奠定了今日府院格局的雏形。
“‘面三槐,三公位焉’(《周礼》)。”郑晓旭解释,槐树自古便与官署、仕途结下不解之缘。汉代官衙称“槐衙”,长安行道树名“槐路”;唐代天街两侧槐列成行,百姓亦呼“槐衙”。科举士子更视槐为吉兆,“槐”音近“魁”,赴考称“踏槐”,考试年谓“槐秋”,祈盼“登槐位”。这片庭院婆娑的槐影下,曾寄托过多少寒窗学子的青云之志?
清顺治年间增建二堂,光绪末年粉饰迎銮难掩末世颓唐;民国初年改州为县,县府大堂变身“中山纪念堂”;再到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入驻,衙署的形态与功能在政权更迭中被不断切割、重塑。1948年郑州解放,新生的市人民政府在此挂牌,在古槐的注视下,大家伙铆足干劲只为城市新生。1958年,市政府西迁,此地成为管城回族区(曾名向阳区)政府驻地,延续至今。
●资料图 来源 管城发布
衙署之名、之用、之主,如流水般更迭。唯有这对槐树兄弟,如同两枚深深嵌入大地的青铜书钉,牢牢固定着延绵不绝的行政记忆。它们是院里最年长的“文员”,更是跨越时空的“活体衙署志”。
门前一条街,半部郑州史
古槐守护的,不仅是这方庭院,还有门前那条浓缩了郑州变迁史的街道——管城街。
从区政府门前的商城路向南到管城街口,这条老街素有“一条管城街,半部郑州史”之说。
●资料图 来源 管城发布
管城街之名,几度更迭,每一次都烙着时代的印记:隋唐称衙前街、大十字街,是城市核心;明朝唤时丰街,寄托丰收祈愿;清朝复称衙前街;1927年,冯玉祥作为河南省督军,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前街;1948年后,因市政府入驻,易名市府前街;1958年市政府西迁,它成为区政府门前路;70年代管城区改名为向阳区,因此随区名改为向阳路;直至1983年,才最终以其古老的地域属性,定名为管城街。
●红旗广场 来源 管城发布
沿着这条老街漫步,当我们走到与东大街交叉口,便来到了红旗广场。84 岁的退休教师李老师常在这里散步,他望着广场上嬉戏的孩童,眼神中满是回忆:“这儿以前可是郑州最热闹的地方,红旗百货大楼就建在这儿。那时候,每到夏天,我总带着孩子来这儿避暑。现在我老了,这儿又变成了老街坊们谈笑的广场,满满的都是回忆啊。”
●资料图 郑州红旗百货大楼 来源 管城发布
1958 年拔地而起的红旗百货大楼,一度成为郑州最繁华的地方,楼内商品琳琅满目,每日顾客如织,摩肩接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更是成为了郑州响当当的地标。
但2000 年东西大街扩建改造,这座见证了郑州商业辉煌的大楼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拆除重建。如今,曾经的商业盛景化作了绿树成荫、宽敞开阔的红旗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街心花园。
近年来,管城区以“六街六片区”为蓝图,管城街、老衙署片区要打造“衙署文化旅游街区”,以衙署旧址以及管城街作为历代州、郡、县官署前街和老郑州中轴线的文化概念,深挖衙署文化、廉吏文化、法治文化,整合要素资源,打造精品人文街区。
管城街的变迁,正是城市功能与生活形态演变的缩影。
“老哥俩”的心事:一空一实,岁月留痕
岁月的侵蚀,也在古槐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今年它发芽晚了,叶儿又小又卷,还发黄。”古槐的异样,牵动着管城区绿化所工作人员的心。
“弟弟”状况尚可,树干坚实。但“哥哥”的情况却令人忧心。绿化所的专家判定其生长趋势已“重弱”。“外表看着还行,内里却伤了元气。”工作人员轻抚着树干,主干表皮斑驳脱落,早年曾做过防腐处理的木质部,赫然敞着三个醒目的朝天洞,填充的发泡胶早已变质剥落。叶片枯黄瘦小,嫩叶蜷曲,更遭虫害侵袭。最严峻的是,它扎根在硬化道路中央,狭小的保护池紧紧束缚着根系,坚硬的地面无情地阻隔了雨水和空气的滋养。
年长的古槐仿佛在低语:“我,是真的老了。”
为了让这两棵古槐树能够继续见证城市的发展,相关部门迅速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开挖“地门”,在古树保护池外侧的水泥地上挖出尺寸为100cmX100cm的“地门”,深度达50 - 60cm,突破硬化层直至泥土层,装填碎石后覆盖沙或泥土,面层使用高级玻璃钢格栅,以此增强古树根系的透水透气性、疏松土壤、深耕施肥。同时,对树体进行全面修复,清理腐朽部位,使用专用工具将树体腐朽部分清理至硬化木质部,打磨除尘后进行防虫杀菌处理,再涂抹防腐专用药剂,最后用阳离子丁胶乳防水防腐材料涂抹造型,勾勒出仿木质部的纹理。
这仿佛为古槐披上了一层崭新的外衣。
千年光影同框,守护城市原点
如今,古槐的浓荫下,穿梭的是新一代“公仆”。
“90后”小刘总爱在树下看书,他说:“有时候累了就看看它们——三百年呐,多少战乱天灾都熬过来了。清代的知州、民国的县长、解放初的市长,不都在这树下走过吗?咱们这点生活压力算啥。”
“管城街名改了十几次,衙门的功能换了几百年,唯有它们,始终钉在这城市的原点。”郑晓旭说。
区政府大院外,商城路华灯初上,律动着现代郑州的强劲脉搏。大院内,时间仿佛被古槐凝固,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捧着文件夹走过青砖地。
他们的身影,与清代抱文牍的衙役、民国夹公文的文员、乃至更早在此“踏槐”苦读、仰望星空的士子身影,在流转了千年的衙署光影里,悄然重叠,续写着属于这座城市原点的不朽篇章。
●李新华 摄
我们在这里
郑州市管城区委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商城路217号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