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豫记回家:在突围中坚守!

豫记 原创

2025-07-01 11:44

满园温暖,满怀家国,满腔热血。

2025年6月29日,以“黄河汇力,因爱而归”为主题的“豫记回家•走进黄河科技学院”活动在郑州成功举办。

这场活动由郑州市委宣传部指导,郑州日报社、郑州广播电视台、黄河科技学院联合主办,黄河文化传播研究院和豫记联合承办,河南格物致知文化传媒、黄河文创网协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河南籍记者(豫记)及中央驻豫新闻单位、省级主流媒体代表、学界泰斗、自媒体精英等齐聚一堂。

而这个“堂”,就设在黄河科技学院艺术中心的国际会议厅。据了解:这个国际会议厅从设计建造到设备购置均系一流,在郑州地区再找不到第2家。就在这个“堂”,一场观点激进思维奇特的论坛引发了全场震动。外界评论该场论坛不仅是豫记成立15年来的“回家”行动,更是一次对媒体融合命题的深度叩问:当技术狂飙突进、内容同质化加剧,一个以“乡土”为底色的媒体组织,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完成从“记录者”到“连接者”的蜕变?

 | 何晖

01/

温情时刻:在感受黄科大魅力中触摸豫记基因

6月29日,是个星期天。

清晨的阳光洒在黄河科技学院的校训石上,“开拓、拼搏、实干、奉献”八个字熠熠生辉。100余名全球豫籍记者、行业大咖、学界专家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汇聚于此。

上午8:30分,他们依序参访了学校的图书馆、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冰雪馆、游泳馆、创客工厂、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校史馆、数字化展厅、中国书法传播研究院等教学与实践设施。

一个小时的实地感受,黄河科技学院在教学环境、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实践成果尽收眼底。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个小时以后,在该校艺术中心国际会议厅,中国当代教育名家、82岁的董事长胡大白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她说,建校41年来,这个宗旨从未有过改变。掷地有声地告诉与会人员:41年来,黄河科技学院拿到的“第一”不枚胜举,学校连续八年位居武书连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第一名,学校发展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与此同时,这位在教育界有着极高威望、被尊称为“大先生”的老教授老校长盛赞豫记新媒体“汇聚了数百位媒体人的智慧和力量,在传播中原历史文化、解读河南风土人情、塑造河南品牌形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位老教育家的眼里,黄科大“勤劳务实、创新实干”的精神与豫记坚持15年“河南人的精神食粮”的理念高度契合,双方共同诠释了河南精神的内核。

“创造性变化、创新型发展……”上午9:35分,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校长杨保成发表了《应用型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新体系改革创新实践》的主旨演讲。

他结合黄科大办学经验,提出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的破解路径,涵盖体制机制改革、产业需求导向、课程体系重构、数智化赋能等方面,为应用型高校深化改革提供了借鉴——以“任务•能力•知识”的人才培养逻辑为核心,强调项目制学习与校企合作,契合企业用人需求。

30分钟的主旨演讲,让与会人员立体化感受到了黄科大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教育史的奇迹”的内核——应用。

41年来,黄科大始终在“应用”上下大功夫下苦功夫。一份份权威资料显示:在我省工业高科技、艺术体育战线上挑大梁出亮点的成果和成就,黄科大毕业的学生占比很高。

当日上午10:10分,豫记创始人、总编辑杨桐以《豫记新征程:在突围中坚守》为主题,讲述家乡滑县的传奇教育故事,回顾老校长胡大白杨钟瑶四代教育世家的报国情怀和豫记15年的发展历程。

一份PPT展示,一部纪录片轮播,杨桐用个人的叙事,娓娓强化了群体认同感,他温暖诠释了豫记“全球河南人的文化食粮”的定位。

“黄河汇力,因爱而归”,杨桐以“回家”为主题,引领省内外甚至海内外“豫记”朋友们带着拳拳思乡之情回到河南老家,走入黄河科技学院,亲身感受家乡真切的变化。他在不断强化豫记群体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他在不遗余力推动游子与故土的情感联结。

15年豫记社群的守望相助,11年豫记新媒体年的死磕坚守,豫记的坚持和坚定、杨桐的坚毅和坚强,让在场的嘉宾忍不住潸然泪下。

杨保成,一个学界大家,杨桐,一个业界大咖,两位“朝圣者”对于促进传媒教育与行业需求对接的主旨演讲,为探讨“学科集群+产业学院”的创新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案例。

02/

圆桌论坛:媒体融合的“河南方案”与豫记的“突围密码”

上午11:11分,以“黄河汇力,因爱而归”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将“豫记回家”推向了高潮。

原定一个小时却整整“拖堂”了20分钟,却不见喧哗,也无人离席。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原副总编辑丁永勋、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吴阳、知名媒体人孙旭阳、互联网观察者刘金松、知名媒体人宋广辉等五位豫记代表,就解锁乡土媒体人的转型密码展开了深度交流。

其中有两位是当年的高考状元,一位是周口状元丁永勋,一位是漯河状元宋广辉,他们都分别毕业于北大和人大。

五位嘉宾围坐成了半弧,在丁永勋的主持下,话题从“媒体融合的困境”切入,迅速转向“豫记的转型路径”。

五位资深媒体人结合自身经历与行业洞察,为传媒发展提供了前瞻性视角。在提出“豫记”未来规划建议的同时,一并探讨了黄河科技学院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的传媒实践经验。

比如:宋广辉认为自媒体应与国家战略融合,他的核心观点是,自媒体领域蕴藏巨大潜力,河南丰富资源与豫记平台优势结合将释放无限可能。结合国家大循环战略,他提出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挖掘河南本土文化、农业、旅游等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IP,形成“内容+产业”的生态闭环。

吴阳呼吁新闻从业者坚守真实报道,以创新姿态拥抱新质生产力;他提出豫记可探索“AI+新闻”模式,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内容生产,但需警惕技术对新闻真实性的冲击,强调“人机协同”而非“人机替代”。

孙旭阳主张让学生明晰行业盈利模式,掌握底层逻辑。开展实践项目。针对传媒教育,他建议高校开设“媒体创业”“内容变现”等实践课程,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商业运营,培养“懂内容、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刘金松的核心观点是,应用转型需向下扎根,服务地方需求。他建议高校可联合地方政府、媒体机构,围绕黄河文化、非遗传承等主题开

展创作,既传承文化,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丁永勋则强调,媒体应关注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等议题,通过“小切口、深调研”的方式生产有温度的内容,同时利用技术手段提升

传播效率。他高度评价“任务-能力-知识”培养逻辑。他引用黄河科技学院就业报告,指出该校传媒专业毕业生进入主流媒体、互联网公司的比例达65%,远超同类院校,证明应用型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针对豫记新征程的沧桑正道,五位媒体大咖也直抒了胸臆。

红星新闻吴阳:从“中央厨房”到“全球厨房”的媒体融合实践

“媒体融合不是把报纸内容搬到网上,而是重构生产流程。”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吴阳的开场白直击要害。他以2024年河南暴雨报道为例:“红星新闻的记者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或摄影记者,而是‘全媒体记者’一次采访需同时完成文字稿、短视频、直播素材的采集,通过‘中央厨房’统一策划、多平台分发,最终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

他提到,红星新闻在暴雨报道中,48小时内产出超200条多形态内容,全网传播量突破10亿次。“但问题也来了:记者的工作量增加了3倍,如何避免‘为融合而融合’?”

豫记回应:

豫记创始人杨桐说:豫记的“内容中台”构想,正是对“中央厨房”的本土化改造。我们有3000余名全球豫记成员,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资源富矿’。但过去,这些资源像一盘散沙,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未来,我们将针对重大选题(如黄河文化、河南乡村振兴)进行联合报道,由豫记总部策划选题,全球豫记提供本地素材,最终由专业团队加工成系列短视频、图文报道,甚至互动H5。”

观察者视角:

吴阳的案例让我意识到,媒体融合不是“技术炫技”,而是“效率革命”。豫记的“内容中台”模式,既保留了乡土记者的个性,又通过统一策划提升了传播效率。这种“分散采集、集中加工”的模式,或许能让豫记在保持“乡土温度”的同时,实现“规模效应”。

新华社丁永勋:县级融媒体的“最后一公里”与豫记的“双向赋能”

“县级融媒体覆盖用户超5亿,但内容同质化率达70%。”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原副总编辑丁永勋抛出的数据,让现场陷入沉默。

他以2024年新华社联合豫记、河南县级融媒体推出的“河南非遗守护计划”为例:“县级融媒体拍摄匠人制作过程,豫记提供文化解读与故事挖掘,省级媒体进行深度加工,最终产出《黄河岸边的非遗密码》系列纪录片,播放量超5亿次,带动非遗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300%。”

“但问题在于,这种合作模式能否持续?”丁永勋反问,“县级融媒体缺乏资金和技术,豫记缺乏本地化团队,省级媒体缺乏深度内容——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豫记回应:

杨桐说:“豫记可为县级融媒体提供内容策划、技术培训、品牌推广等支持,同时获取独家本地素材;县级融媒体可为豫记提供拍摄场地、本地资源;省级媒体可作为‘内容加工厂’,将原始素材转化为高传播度的产品。三方按比例分成,形成‘双向赋能’。”

观察者感受:

丁永勋的提问让我看到,媒体融合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态问题。豫记的“联盟”模式,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内容-技术-商业”的闭环生态。这种生态能否成功,取决于三方能否真正实现“利益共享”——而这,正是豫记需要解决的难题。

腾讯研究院刘金松:AI不是替代者,而是“超级助手”

“AI能处理重复性工作,但深度调查、人文关怀仍需记者完成。”腾讯研究院研究员刘金松的这句话,让现场的记者松了一口气。他展示了腾讯的“梦幻写手”AI工具:可自动生成数据新闻图表、视频剪辑脚本,甚至参与初稿撰写,但最终需由记者进行事实核查与深度加工。“使用AI工具的记者内容产出效率提升40%,但深度报道占比从30%降至25%。”

豫记回应:

杨桐说:“我们将开发‘豫记AI助手’,为全球豫记提供智能校对、方言翻译、历史资料查询等服务。例如,当一位豫记记者在海外报道河南籍华人社区时,AI助手可自动将当地语言翻译为中文,并关联豫记数据库中的相关报道,帮助记者快速了解背景信息。”

观察者视角:

刘金松的案例让我意识到,技术应该是“温暖的”,而不是“冰冷的”。豫记大多关注乡土、人文,AI的介入不应让他们变成“技术工人”,而应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深入田间地头,挖掘那些被忽视的故事。

五位传媒人指出了“技术赋能+内容深耕+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路径,强调在坚守真实报道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模式提升竞争力。

他们认为,黄河科技学院的实践案例(如项目制学习、校企合作)为应用型高校传媒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应推动“学科集群+产业学院”模式落地。作为豫记,他们更明确豫记新媒体需从“乡土媒体人组织”向“全球化文化传播平台”转型,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质生产力工具,讲好河南故事,助力中原文化出海。

03/

短视频大赛:从“乡土记录”到“全球表达”的内容升级

中午12点已过,国际会议厅内安然依旧,《豫记新征程:在坚守中守望》的澄澈,《黄河汇力,因爱而归》的壮阔,深深触动了与会的百余名豫记,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怎样实现突围——台上意犹未尽,台下陷入沉思。

12:20分,主持人亮语宣布活动进入重磅议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参事室原新闻顾问、新华社原河南分社社长赵德润、省文联原主席、黄河科技学院中国书法传播研究院院长杨杰、黄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星光、副校长于向东、宣传部长王军胜、黄河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徐建勋、黄科大融媒体中心主任张克宣、融媒体学生记者团负责人黄珊等上台。赵德润先生宣布——“黄河文化传播短视频大赛”正式启动。他的话音刚落,全场迅疾响起了热烈掌声。

与此同时,由黄河文化传播研究院和豫记联合推出,以影像形式展现黄河文化与河南变迁的短视频文艺作品《黄河边的中国》隆重播出。用镜头记录河南变迁,用文字传递家乡温度。一帧帧艺术化的深情表达,一幅幅对黄河文化的认同,她就是连接游子与故土的精神纽带。

“我们就是要以黄河为名,以技术为翼,以真实的故事为义,让世界听见河南的声音,看见河南的好物……”11年风雨无阻,15年砥砺不停,无论是昨日的5G+VR/AR的沉浸式媒体传播技术革命,还是今天的又一次黄河文化深度内容的传播实验,杨桐和他的豫记致力于“让河南故事走向世界”的步伐从未停止……

6月29日,豫记用一场“回家日”活动,再一次向世界宣告了自己“在坚守中守望”的亘古不变的赤子之心。

观察者结语:

以“黄河汇力,因爱而归”为标志,豫记的新征程之路已清晰可见。

这一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论坛上的观点汇集、一众豫籍记者的因爱归来,更是豫记这样一个媒体组织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

这一天,遍及全球的豫记,他们的行囊里装着黄河岸边的泥土,省内外以及海内外豫籍华人的乡情故事。

这一天,豫记和豫记以及热爱豫记的豫粉,他们都关注着同一个问题:在技术狂飙突进的媒体融合时代,豫记的“河南叙事”如何走向世界?

这一天,从校园参访到老校长致辞,从圆桌论坛到短视频大赛启动,从场馆体验到战略发布,豫记用一场“沉浸式”活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一天,豫记的选择仍然是:用情义传播河南的故事,用连接传递河南的情感。

这一天,对豫记而言,不仅是成立15年来的“回家”行动,更是一次从“乡土记录者”向“全球化文化传播平台”转型的铿锵宣言……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