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 || 清代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
江行写怀,心画兼真。清湘老人,五十一而自都下归扬州,倚舟临水,随笔写江山之胜,信手挥洒,笔意纵横,遂成一册,名曰《江行图》。
图中山远水迴,舟行云底。或苍林夹岸,渔樵相望;或沙渚微茫,人烟散淡。时有孤舟,帘卷斜阳,旅思纷然。又有烟村短棹,酒市人闲,竹篷桃叶,野渡无声。笔痕淡宕,设色温润,如梦初醒,若思犹远。大江东去,人心南归,石涛之志,尽在斯图矣。
名贤观之,皆叹为奇宝。湘人何绍基称其“笔法纵逸,神骨俱全”;京华启功、徐邦达、董寿平,跋语俱详,咸推为真迹。李可染先生题其图首,笔苍意重,足见敬爱之深。
石涛曰:“笔墨当随时代。”此册不袭古人,不拘成法,写胸中丘壑,抒世外风烟。江行非止舟行,乃心迹所至也。山水有形,心境无形;有形写之为画,无形寄之成诗。得此册者,如得高人一片心语,在笔墨之间,听涛声隐隐,见风帆悠悠。
第一开
江行画册,首开一图。山多巉岩,嶙峋挺拔,如虎踞如龙翔,苍茫遥映于青冥之际。江流潺潺,其声不喧,舟一叶,旅人双影,或撑或坐,影动水光,身浮烟渚。大石耸立,面江而生,形若断崖,势若苍龙饮波;远岭重叠,淡墨染云,山光欲暮,风意微凉。
画面题诗曰:“狂放安轻舟,移过万峰头。梦时湘晓晓,吟处有清秋。”此四句,笔落情生,山川气象,俱在其中。轻舟虽小,心志甚高;万峰纵阻,舟行不辍。梦回湘地,晓色微明,清秋在吟中写出,万物皆静而心愈明。
大涤子济,款署于图角,苦瓜印识,落笔之间,自成高格。其笔法潇洒,泼墨而不乱,点染成势,收放有度,古拙中见奇变,清淡中寓峻峭。非拘形似,乃写性灵。石涛之画,不为山川写照,而为胸中丘壑写神。行舟者,或即画者;画江者,或写心江。
江行图者,非图旅程,实抒志趣。山非山,水非水,舟非舟,人非人,皆为笔墨之游魂,皆为天地之谶语。观此图者,若入清梦,若听远歌,若对烟霞叩心扉,能不动容乎?
此册旧藏程心柏家,印识朱文可考。程氏好古,目力高远,是图得其珍护,传之有道。今幸展卷披观,如对千年灵光,心神俱往,思随舟远。
画可通道,道可寓情。石涛一画,山水为骨,诗意为血,心魂为眼。读之不厌,咏之不尽,诚艺林之至品矣。
第二开
岸烟疏柳,江水微茫。一人独立沙汀之上,风拂衫袖,望舟而不语。舟行水心,轻帆半展,舱篷低覆,若将入梦。波纹点点,墨痕淡淡,帆影不语,风似有声。
江上渔家,罾影交错,浅泊深泊,点缀溪湾。蛟人渔父,相呼而笑,聚散如云,不问东西。吾独坐小舟,不随浪鼓槎,不逐酒帆风。独酌江天一色,凝目岸柳斜晖,孤意未央。
忆昔山中有僧,语话松风,与我煮雪听经,偶谈画理,或观落叶飞泉。今兹行远,身在水乡,而心仍居山舍。此江不隔旧游,此舟仍载初心。人影虽孤,神思不寂,烟波之间,句意自在。
题句所书,不为吟风弄月,实乃江心一滴。石涛落笔,非写舟之实,实写人之幽;非绘柳之姿,实写心之动。是图也,如词中水调,如篇后梦痕,吟之不尽,画之不休。
第三开
江行之舟,浮水如羽。其上二人一鹤,神情各异。衣冠士人,静坐舟首,目无他顾,似于风浪之外、梦魂之中;童子扬指江前,眉飞意远,或指江山之奇,或指归路之迷;鹤栖舟心,羽毛松立,不惊不动,如与舟人为心神之寄。
江山如画,舟行其间。岸草不绿,石骨嶙峋。远山无声,云岚凝定。水面空旷,波不兴而心已动。舟下无根之水,心中却浮起旧游。四句题诗,如风过柳,如雁传情:
沿江尽是丘墟,风沙犹带昔年梦影;孤雁能传尺素,尺素难托我心长。遥忆故园正栽柳,春风十里茅庐初成。今我江上逢此日,已无栽柳人。
此情非为哀伤,亦非怀古,乃旅人独语之真声。石涛不止画山水,更以笔墨织梦;不独写远景,更于舟中投影己心。
舟如人生,行则无依,泊亦无岸。惟有一鹤,作我忘机之侣;一童,作我年少之魂;我则如山中白云,逐水而行,不问归期。
第四开
江岸春尽,山烟如织,村舍掩映,松枝交横。石梁跨水,野屋临坡,溪光斜照,淡泊成趣。
一舟行江,不惊不扰,棹歌低唱,波不动声。忽见云间一雁,展翼飞翔,影随水影,似梦中人影重重。舟人凝眸,心动而思:十年江上,何曾为家?桃花依旧,亲旧成烟。
岸上村落多矣,茅舍连云,鸡犬可闻,然皆非吾里。行行而望,皆是生人旧地,非故地故人。春末风暖,树影婆娑,然心头犹寒,如饮霜水。
我今行此,不为赏景,不为寻花,只为一梦归途。画成之后,题诗为证:棹歌江上不扬波,云里翩翩一雁过。客况难禁思故旧,如何烟树涨村多。
是知:此心不系桃源,而怀旧游;此画不写山水,而写离愁。
第五开
一舟萧然,横江而泊。波不惊,橹不动,任水流而自转,随风至而不返。舟中人披蓬而坐,俯首垂眉,神与山川共寂,意与浮云俱远。
岸柳依依,草舍几椽,茅茨之间,有雏屋数楹,鸡犬未闻而居人无踪。画者信笔点树,若烟若云,或疏或密,皆随意而不乖理,隐显之间,自得丘壑。
题诗四句,乃心语也:
落落江湖,浮生散臣; 萧然放艇,效彼渔人。
随波欲觅,桃花一瓣; 不信尘埃,犹有芳春。
此心也,非谋隐,非慕仙,实欲于尘界之外,觅梦中之景耳。桃源难即,桃瓣犹希,纵知幻象,不弃其求。故舟行不为归,漂泊非为逃,盖以身入画,以心入境耳。
是为清湘石涛,江上行吟,笔底乾坤,舟中天地也。
第六开
山径幽幽,水光泠泠。茅屋数楹,掩映林下,翠叶低垂,风来摇影。三两高士,倚廊而坐,或谈或咏,神色清和。远山青黛,层峦叠嶂,遥接天光。江面澄澈,波平如练,一水横陈,映天接野。
诗题其上曰:
桨开山畔又横塘,夕照风生觉愈凉。
一水盈盈真如练,无端烟树发幽香。
首句写舟,舟未绘而桨声如闻;次句写暮,风起林响,凉意沁心。三四句写水与树,水如织锦,烟林带香,皆是笔意之外之景象,心灵之所感也。
此画不以壮景夺目,乃以幽情动人。画者非为写山水之貌,实为寄胸中之思。清湘老人,偕影孤行,江山为侣,笔墨为舟,于江行途中,驻此片刻,写此一景。其意不在远行,乃在此处即景;其心不在图大,乃在咫尺之内得无限。
是图也,动中寓静,远中藏近,笔简意丰,情韵深长。观之者,当悟石涛之心,感江山之意,知人在画中,画亦在人中也。
第七开
苍山如黛,江水如绢。层峦接翠,孤舟行中。云低树合,屋隐林间,渔歌不闻而心意自远,篙声未起而胸波已横。人倚舷而坐,风送衣袂;舟行影而轻,水荡烟波。
是图也,不写繁华之境,惟绘孤行之意。高岸山石垂垂,墨染千峰,深林掩映小村,屋舍清雅,人迹寥寥。舟中之人,或独酌或沉吟,不问前程,只随江去,任风生凉。
图上款题“石道人济”,老涛为号,遗世之心,寄于江山。其志不仕,其怀不俗,笑放狂而真忘机,辞官道而乐清江。江流万顷,情归一樽;山影数重,梦系孤舟。
观此图者,非徒见山水之美,实识画者之心。笔墨虽简,情思深蕴;风景虽静,性灵自在。或谓江行之图,实为心行之境也。
第八开
云开岭转,波阔江遥。小舟一叶,载梦而行,风起处,篷影微摇。孤篷未语,已觉心寒,然春色不舍,沿岸新绿初萌,江岸人家隐林间,屋瓦青灰,窗扉半掩,静谧如诗。
坡上枯枝虬曲,桥横水畔如带,烟树重重,画里不闻车马,唯有水光接天、风随云转。舟中之人,披衣静坐,眼望远处石头城影,仿佛古意悠悠,春寒微醒,梦随水远。
彼时彼地,非为旅而行,乃为心之归所。舟过江南,画意春浓,欲携江水之情,慰孤行之苦。此景非繁华之所,而是归心之境,古人所谓“春山可望”,今人亦以笔墨寄之。
图署“春日秦淮舟中”,济也。志未老,意未歇,江流漫漫,思绪悠悠。此舟行非为江景,实为心语;此江非唯水面,实为梦怀。人在图中,心已长干,云远风轻,春色常新。
第九开
春光已半,江水微寒。扁舟一叶,孤人独坐,行于烟波浩渺之间。山远黛青,林密而幽,波澜不兴,风意自轻。两岸崖石嶙峋,墨色沉凝,空江静水,掩却世声。
舟人无语,枕书而思,倚流而梦。回首五十春秋,光阴忽忽,花事已残,人事亦休。春日虽暖,胸中却隐有沉吟之气,非为悲世,实为悟道。此行非游,实乃心归。舟行如岁,水远如念,笔墨之间,尽是浮生之写。
江面留白如镜,空山不语似禅。天地广袤,人微而坚。此图非山非水,实乃诗心一幅;此人非行非止,实乃化身万象。画者以心写意,以墨写我,舟随江去,意随风远。
轻帆渐远,水光不息。画中人不语而深思,望断青山,愁与乐皆无。昔年风雨,俱随江流东逝;眼前山色,却似旧梦重温。心之所栖,非楼阁非京华,惟于此江天一线、万籁俱寂之境。烟林深处,隐隐有松,斜阳未照,风露正凉。是非尘梦,俱在一划轻舟之后,人生若此,亦足矣。
第十开
山含远翠,水带春柔,画中江上,一舟自山阴破静而来。孤烟不动,沙岸空明,草色初苏,木骨含香。高岩赤黛斜倚,犹如旧梦余温,冷艳不语。舟行波上,风不语而心动,烟不飞而魂悠,若归若逝,如梦似真。
岸上数屋,檐低瓦润,隐于树色幽林之间,或为归人旧宇,或为画师幻境。其旁枯树如写意,枝横若舞,非寒非春,气象独出。林下舟子一人,或倚舷观水,或凭流忘言。春光不喧,江心似远,世路悠悠,皆隐此中。
斯图者,非为山水写貌,乃为心写其情。江行十帧,此为终章。画者意与神会,乘舟而游笔,托墨而写心。题中不悲秋,不忧愁,惟为春留,抒怀江岸;而诗意洒脱,忽幻鱼龙腾浪,忽若山鬼嬉风,意象变幻,皆寓潇洒胸襟。
此画虽曰“遣兴”,然神韵浑然,似无意却有意;笔简境深,似未尽而已尽。春江不尽,画意不绝,至此帧,游思方深,烟波未已。石涛画中有诗,诗中藏心,其妙处,不言可传。
第十一开
江南春意,半吐未舒,若轻烟薄雾,萦绕水乡。篷舟轻泛,兰棹无声;村桥斜卧,杨柳低垂。其间人家,青瓦粉墙,若醉若醒,宛若画中人自画中起而行。
江水东流不语,长堤两岸低杨。花未尽红,柳未成荫,微风不举而香自浮动。岸头渔罾初起,轻舟横波而来。或有村童戏水,或有老者携杖,若忘机之仙,若归隐之人。
画者寄意其中,不以繁华为荣,乃取静谧之趣。篷窗呼酒,非为纵饮,乃为舒怀。眼前春光,岂为己私之乐,乃众生共证之生息。江水悠悠,春色盈盈,既无悲秋之寂,亦无夏蝉之躁,惟有一寸烟霞藏在画中。
或问斯图何喜?答曰:江村有韵,春水含情。春不以言,画者以意达之;人不尽言,情由画语通之。此图不为惊世之作,而为心静之吟。昔人云:“画者,心迹也。”今观石涛此卷,诚然也矣。
第十二开
万峰叠翠,山水含情。舟行其间,如羽落青空,不扰不惊。两岸危岩逼仄,孤松斜生,幽壑无声,而江水自流。轻篷之下,或坐或卧,闲然若忘世,恬然如得道。
画者以心观物,不拘形似。山非山而神如山,水非水而意为水。石涛执笔之间,藏我于舟,寄志于流。舟微而志大,境险而神闲。非避世之旅,乃求道之行;非畏险之退,乃逆境之歌。
轻舟既载肉身,复托灵魂。画中无喧,无市,无尘俗之语,唯天地与我同寂。舟行若止,止中有进;笔墨若简,简中含丰。信手写山川,便得胸中丘壑;一舟穿万峰,写尽孤行之志。
观其笔痕淡远,设色清寒,知其人淡泊;见其构图疏宕,意境深远,知其心游方外。是图也,不独写形,更写神;不徒写景,更写志。山河为友,江水为侣,画者自成天地一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