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情照护遇上遗产天平 这个社区老年课堂上演超然辩论
正观新闻记者 谢鹏飞 通讯员 王璞 马聪
“照顾老人是尽孝心,多分点遗产理所应当!” “遗产分配得讲公平,咋能搞特殊?”在赡养老人的漫漫长路中,子女的付出能否转化为遗产分配的“加权砝码”?5月21日,上街区中心路街道盛世社区科普大学《维权指南》实践课内,一场围绕"子女长期照顾老人,在分配遗产时是否应获得高于其他继承人的份额"的辩论赛火热开锣,30多位银发居民分成两队,用生活经验和法律知识展开头脑风暴。
正方的王阿姨一马当先:“我家隔壁老李生病那三年,都是小女儿天天跑医院。端屎端尿、陪夜聊天,这份辛苦旁人都看在眼里。长期居家赡养的子女往往还承担着隐性经济损失和情感消耗,要是遗产平分,这公平吗?”她的发言引发不少老人共鸣,有人补充:“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愿意长期尽心照顾的子女得有些鼓励,不然以后谁还能尽心尽力?”
反方张大爷则拿出民法典反驳:“法律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原则上均等分配!兄弟姐妹条件都差不多,咋能有人多分?再说照顾老人本来就是义务,要是和遗产划等号,那不就成了“做买卖”? 这只会催生‘赡养功利化’,把孝心当生意算计,量化照护行为,最后把血脉相连的亲情都给折腾没了!”一旁的赵奶奶接过话茬:“我见过不少因为遗产分配不均吵得眼红的。一碗水端不平,亲情都得生分。”
你来我往间,辩论逐渐深入。律师王芳红老师适时登场,用真实案例科普:"法律其实留有余地,如果其他继承人认可,或者能证明尽到了主要赡养义务,多分遗产是合法的。但前提是家人要充分沟通,别让钱伤了感情。"
"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课后,居民刘爷爷感慨,"本来觉得遗产分配就是家事,今天才知道里面有法律讲究。"这场充满烟火气的辩论,不仅让老人们学到实用的法律知识,更让大家意识到:亲情比遗产更珍贵,提前把话说开、把事商量明白,才是避免家庭纠纷的关键。
这场辩论赛打破传统法律课堂的单向输出模式,通过模拟真实纠纷场景,让科普大学的老年人在攻防中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社会肌理,把严肃的法律知识变成老人们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