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崔天民的艺术实践

财商知识说 取材网络

2025-05-20 16:56

崔天民的油画创作,是一种“行万里路”的成果。在今天,可以随随便便以“截图”的方式,轻松获得绘画资源的时候,行万里路,是极为珍贵的生命体验,并使绘画创作有了真真切切的温度。

显然,行走需要选择。选择路线、选择风景、选择能感动自己的地方。从而让绘画源于心动的一刻。于是,绘画的行为,确切了“在场”。某种意义上讲,在场是艺术家的座标。标示出艺术家与其身处时代语境中的艺术和艺术家的身份。 同时,艺术家以绘画作为生命体验的表达,也意味着在图像爆炸的时代,寻求“个人英雄主义”的突围。其路径一方面可以是在地性的艺术资源的挖掘,另一方面就是漫漫长路中契合艺术家气质的别处风景。结果便是建构个人化的艺术语言与艺术面相。崔天民的路径寻求非常丰富。既有异国情调的表现,也有江南感怀的回味,还有家乡山水的礼赞。

绘画带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价值,是提示人们不能失去“凝视”。如果对世界的体会变成手机浏览,人们丢掉的一定比科技给予的更多。艺术家们长期训练而成的手作,正是凝视的价值。也就是说,绘画提供了镜头无法抵达的那部分用心和细节。崔天民以游走的方式呈现的绘画,正是那部分用心和细节。

崔天民的个展,以“痕迹”命名,表达了艺术家要留住什么的期许。唯有笃定艺术理想的画家,才有可能静下来,把作为痕迹的风景,转换成审美的视角,定格于画布。这种感怀和挽留,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日常,也不仅仅是镜像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其旨要是人文情怀,是画家对终将消逝的“存在”的取证和线索。

本次个展的丰富性,也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既有画家年轻时代 的水粉习作,也有近年来尝试的钢笔线描与水彩的结合。崔天民在油画范畴的作品系列,则呈现了艺术家行万里路的心灵历程,有欧洲、俄罗斯的异域风情,有江南游踪的现场和记忆,有故里四季的风情与风物等等。 崔天民的艺术风格是写意的,油画的写意性,传递的恰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油画的文化品格。尽管所谓油画民族化,并非中国油画艺术最好的或确切的取向。但是,写意精神,则一定是中国式绘画的要义。崔天民也选择了写意性作为艺术面相的重点,从他的“荷花”系列、“忆江南”系列不难看出。

崔天民个展的空间或场景选择,也颇有意味。是边境城市的僻静之所的咖啡厅里。近百幅作品让窄仄的空间,充满艺术气息。生成一个特别适合在午后的光线中,品茶(咖啡)聊天的氛围。在这个边地小城,几乎不太可能生成这样的语境,让陌生闯入者收获视觉的惊喜、让老朋友们能够放下负重,轻松休闲。窗外百十年花龄的杜鹃花和同样年深日久的厚朴散发着春天的香芳。

艺术展、咖啡下午茶、公园式的僻静之所,似乎在这一场景中,一切,如导演张元所言:看上去很美。

文\包贵韬(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