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商都“活”在当下、走向未来——写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

中原网 原创

2025-05-18 08:13

郑 实

到郑州商城东城垣遗址博物馆亲手体验商代青铜器的范铸技艺,感受陶模生趣的古老工艺,让历史触手可及;在郑州博物馆沉浸式体验《丝绸幻旅》VR大空间,感受丝绸之路上璀璨的中西文明交织,体验一场震撼心灵的文明之旅;在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聆听“潮汐之韵”,沉浸在贝壳展的奇妙世界里,享受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连日来,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郑州各大博物馆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传统与现代交融、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方式,让馆藏文物“动起来”“活起来”,为市民奉上一场场文化盛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意义的博物馆,是人们品读城市历史记忆的百科全书;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博物馆是营造和增强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的郑州,“逛博物馆”已成为新时尚。从前,很多人因为一座博物馆,惊鸿一瞥,了解这座城;现在,更多的人因为一座博物馆,流连忘返,爱上这座城。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文物资源分布密集、价值突出、链条完整、传承有序。随着郑州博物馆新馆、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相继开放,黄河博览馆、仰韶文化博物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中国古代冶铁博物馆、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等国有骨干博物馆加快推进,裴李岗文化博物馆、中国天文博物馆建设等统筹谋划,我市博物馆数量超过110家,已晋升为“百馆之城”,并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博物馆体系。“到博物馆去”如今已成为众多郑州市民的重要生活方式,博物馆也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记,成为郑州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的重要载体。

博物珍品,古韵悠长;观往知来,润物无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博物馆的使命与责任。郑州博物馆的“商都遗址AR漫游”项目,通过手机端即可还原3600年前的城市风貌;河南博物院“虚拟修复师”互动展,让观众亲手参与文物数字化修复过程;郑州二七纪念馆结合区块链技术发行限量版数字纪念章,既保护文物版权,又吸引年轻收藏群体……正如我们看到的,裸眼3D、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等数字化呈现方式全员上阵,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人“大开眼界”;网上展厅、云游展馆、虚拟展览等形式轮番登场,一个个文物展览借助互联网平台“走进”千家万户。种种技术应用不仅打破时空限制,更让考古数据可视化、让文物成为“可带走的记忆”,让观展转化为参与式文化生产。

当下的郑州,文化事业愈加繁荣,文化发展持续向好。提升博物馆质量、精化细化管理、创新展览方式,让市民深度参与文化生活,让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郑州市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正呈现出卓越的文化创造力,凝聚着统一的文化共识,更展示着郑州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决心。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直指数字革命、社会转型与公众需求迭代下的文博行业生存命题。在技术快速发展与价值加快重构的时代,作为华夏文明、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核心承载地的郑州,郑州博物馆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以科技为翼,以用户为中心,以城市为舞台,将“青铜器上的铭文”转化为“屏幕上的共鸣”,在时代浪潮中探索一条兼具地域特色与未来感的转型路径,真正让历史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