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父亲山文化,绘就艺术与社会贡献的精彩篇章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阎洧涛
唐中有,河南登封人,拥有研究生学历,是一位在艺术与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作为国家美术骨干教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登封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他深耕教育一线三十余载,如园丁般默默耕耘,培育出数千名美术学子。这些学子在艺术的天地里开枝散叶,其中不乏大学教授、艺术界中坚力量,为美术教育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绘画艺术上,他 1992 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 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2013 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家培训项目班,又师从西安美院教授张伟坤等高师,起点颇高,后专注于嵩山主题创作,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笔墨技法,将嵩山的神韵与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嵩山文化与艺术融合的杰出代表。同时,他还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与推广,在天中书画院发展、父亲山文化推动等方面贡献卓越,是一位集艺术造诣、教育情怀与文化担当于一身的艺术家。
天中立院,翰墨开篇启新章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登封撤县建市的步伐加快,城市文化发展亟待破局。以安国彦、郑文栓、耿丙伦、王海林为代表的画家们,怀着对书画艺术的赤诚热爱,以及弘扬登封文化的强烈使命感,毅然发起创办天中书画院的活动。这一创举,得到了登封政协主席李书祥、宣传部长魏治功等领导的大力支持。1994 年 5 月 1 日,在众人的殷切期盼中,天中书画院于少林宾馆举行了盛大的成立揭牌仪式。著名书法家陈天然欣然为其题写 “天中书画院” 院名,画院也顺利在登封市文化艺术联合会备案,正式开启了登封书画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彼时的天中书画院,人才荟萃,阵容鼎盛。登封市委宣传部长魏治功担任院长,政协主席李书祥、副市长刘圈、安国彦以及登封市文化馆馆长耿丙伦出任副院长,郑文栓任秘书长。唐中有虽未参与天中书画院的初期创办,但他自幼便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对艺术的热爱如熊熊烈火,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他的艺术才华与对文化的执着追求,早已在登封艺术圈崭露头角。天中书画院的成立,恰似为他搭建起一座通往广阔艺术天地的桥梁,激发了他更为强烈的创作渴望,也为他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优质平台。他密切关注画院动态,期待着能与画院产生更深的联结,在这片艺术沃土上绽放光彩。
画院成立后,积极举办各类精彩纷呈的书画展览,为登封的书画艺术家们搭建起展示才华的绚丽舞台。这些展览吸引本地众多书画爱好者纷至沓来,他们在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前驻足欣赏,感受艺术魅力。展览不仅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更提升了登封书画艺术的影响力,让登封艺术之声远播四方。同时,画院精心筹备并出版《天中书画院作品集》,将艺术家们的心血之作集结成册。这不仅是对当时登封书画创作成果的全面总结,更为后人留存了宝贵的艺术资料,为登封书画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艺海破浪,重整旗鼓续荣光
然而,天中书画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行之路布满荆棘。2005 年之后,随着主创人郑文栓、安国彦等纷纷调离登封,画院核心力量流失,发展陷入困境,恰似航船迷失舵手,在艺术浪潮中飘摇。因种种原因,自 2007 年起,天中书画院停止正常活动,曾经热闹非凡的艺术殿堂陷入沉寂。2010 年,登封大规模拆迁,文化馆及天中书画院的办公场地被拆除,这无疑给本就处于低谷的画院带来致命一击,画院业务完全停滞,仿若明珠蒙尘,渐渐失去光芒。
但艺术的火种,从未在唐中有的心中熄灭。相反,困境激发了他更强烈的斗志,他决心让天中书画院重焕生机。2013 年,唐中有凭借对书画艺术的满腔热忱与复兴画院的坚定信念,携手张爱玉、薛铁锋、赵洪涛,与天中书画院创始人安国彦、耿丙伦等老一辈艺术家深入沟通协商后,毅然筹资十二万元,重启天中书画院的工作。他们的这一决定,如春风化雨,拂去笼罩画院的阴霾,唤醒了沉睡的艺术殿堂。
2014 年,在众人齐心协力下,天中书画院正式重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院名,为画院赋予新的活力与期望。同年,画院启动具有深远意义的 “道法嵩山” 中国画作品展。此后,该作品展先后在登封、北京等地连续举办 10 届画展,并出版 7 本《嵩山画韵》专集。“道法嵩山” 中国画作品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嵩山历史文明为创作主题,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们对嵩山的热爱与敬意。唐中有在这一过程中,既是画展的积极策划者与组织者,又是杰出的创作者。他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嵩山的壮美山河与深厚文化内涵,为画院的复兴与发展注入关键力量,让天中书画院在新时代的艺术舞台上再次璀璨绽放。
十志传承,笔墨丹青绘嵩山
《嵩山十志图》山水画技艺,承载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宛如璀璨明珠,闪耀在中国山水画艺术星河。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源于画家卢鸿(又名卢鸿一)。公元 710 年前后,卢鸿隐居嵩山,远离尘世喧嚣,全身心投入绘画艺术研究。尽管唐玄宗先后三次派使臣召见他入朝为官,他皆不为所动,一心沉醉于嵩山山水之间。隐居期间,他深入观察嵩山自然景观,细致体验每一处风景韵味,积累大量写生素材。他将深刻感受与艺术灵感融入创作,最终创立以嵩山自然风景为主题的写意山水画,并创作出最具代表性的《嵩山十志图》系列作品,将嵩山草堂、枕烟廷、云锦淙等十景永久定格于画卷,为后世留下宝贵艺术财富。
此后,历代画家以《嵩山十志图》为范本,不断传承创新。唐代画家荆浩沿袭卢鸿写意山水画风格,创立北方山水画派,为山水画发展开辟新径;宋代画家李公麟临摹的《嵩山十志图》现存台北博物馆,让后人领略古人笔下嵩山之美;明代画家文征明临习相关书法作品,巧妙融合书法与绘画艺术;清代宫廷画家王原祁、王翚根据卢鸿草堂图意,仿宋、元笔法创作系列作品存世,展现不同时代画家对经典的独特诠释。
新中国成立后,登封籍画家郑玉昆成为卢鸿写意山水画技艺传承的重要人物。他早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后在西安美院任教,1964 年调回登封后,致力于倡导研究传承嵩山卢鸿写意山水画技艺,并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小写意与大写意并存的山水画风格,出版数卷《郑玉昆画册》,为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85 年,唐中有师从郑玉昆研习卢鸿写意山水画技艺,自此踏上传承发展这一古老技艺的艺术征程。
唐中有在研习过程中,深入钻研历代传承人的笔法、墨法、线法、皴法及构图、染色技巧,如饥似渴地在艺术海洋中汲取营养。通过大量实践探索,集众家之长,他坚持深入嵩山写生创作。无论酷暑严寒,他都不辞辛劳,走遍嵩山山水,对新密黄帝公墓等地反复写生,深入了解嵩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峰。他将对嵩山的独特感悟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逐步形成笔法简约、造型生动、构图完美、色彩丰富的独特山水画语言风格。在创作材料上,他选用生宣纸、半熟宣等不同类型宣纸,狼毫、羊毫、兼毫等大小型号毛笔,以及 18 色、24 色中国画颜料,搭配砚台、墨汁或墨锭、笔洗、笔筒、笔帘等工具,在登封文化城 100 平米工作室中,精心雕琢每一幅作品。他的作品涵盖对宋代李公麟、清代王原祁等历代名家作品的仿制创新,如《仿卢鸿嵩山云锦淙》《仿李公麟嵩山金碧潭》《仿王翚卢鸿草堂图》等,还有众多展现嵩山风貌的原创作品,如《太室峥嵘》《嵩山幽静》《父亲山嵩山》系列等。这些作品不仅传承《嵩山十志图》山水画技艺,更生动诠释嵩山文化,让观者仿若身临其境,领略嵩山的雄伟神秘。
文化担当,父亲山上展宏图
在推动父亲山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唐中有始终勇立潮头,以强烈的文化担当,积极投身各项文化活动。他多次参与父亲山文化相关研讨与推广活动,在各种会议场合,都不遗余力地介绍父亲文化的发展现状、成果、问题及未来方向。在 2025 年 3 月 31 日的中华父亲山文化嵩山中心青年部第一次筹备会议上,唐中有通过精心制作的 PPT,详细讲解《中华父亲山文化二十年发展成就》。他深入剖析父亲山文化的时代意义和价值,生动的讲解让参会代表深刻认识到推动父亲山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与责任感,极大地鼓舞众人投身父亲山文化建设的热情,为文化发展之路点亮明灯。
作为中华父亲山文化项目组委会成员,唐中有参与组织 2020 年 8 月 8 日的首届中华父亲山文化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吸引海内外约 40 余家媒体关注报道,通过媒体广泛传播,父亲山文化知名度大幅提升,让更多人了解其深厚内涵,助力父亲山文化走出嵩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 2020 年 9 月 19 日的《中华父亲山文化大讲堂》第一讲中,唐中有积极组织青少年志愿者参与活动,并在讲座后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他还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山木雕传承人王振北先生授课,让青少年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魅力的同时,加深对父亲山文化的理解认同,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
唐中有还将父亲山文化融入绘画艺术创作,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精神内涵。他以画笔为媒介,将父亲山所代表的顶天立地、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通过一幅幅精美绘画作品展现。每一幅作品都似一段传奇故事,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时,感受父亲山文化的强大力量,产生强烈情感共鸣。此外,他积极参与父亲山文化相关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如在中华父亲山永泰文化研讨会活动中,与其他人员一同在峻极峰西侧的子晋峰和望都峰下种植红豆杉。他以实际行动为父亲山文化发展添砖加瓦,推动父亲山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薪火相传,艺教耕耘谱华章
唐中有深知,文化传承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在艺术教育领域,他早已桃李满天下。作为国家美术骨干教师,他在登封高中美术教育讲台上坚守三十余年,始终以饱满热情和高度责任感投入教学工作。他不仅传授学生绘画技巧,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文化传承意识。他的课堂,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艺术的摇篮。在他悉心培育下,数千名美术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有 15 位学生成长为大学教授,如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张教授,这些学子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将艺术火种传递得更远。
在天中书画院发展过程中,唐中有也将艺术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内容。2024 年,在天中书画院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他积极推动画院与登封东方画室联合启动中国画公益课堂。该课堂面向广大书画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旨在搭建学习交流书画艺术的平台。唐中有亲自授课,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绘画经验和技巧倾囊相授。从素描入门基础知识到山水画创作技法,他都耐心讲解、悉心指导。课堂上,他关注每一位学员成长,鼓励学员大胆创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公益课堂,越来越多人走进书画艺术世界,感受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魅力,为书画艺术传承培育新生力量,让艺术薪火代代相传。
此外,唐中有致力于天中书画院资源整合与全面升级。他与景福德先生多次深入探讨,分析画院现状与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方案。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优化画院运营模式,提升画院艺术创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他积极推动画院与其他文化机构、艺术团体合作交流,举办更多高质量书画展览和文化活动。他期望通过这些努力,让天中书画院在新时代焕发全新活力,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画道求索,匠心独运塑辉煌
唐中有的绘画艺术之路,是一场不断探索突破的旅程。自幼时在山墙上、石头上涂抹开始,他对绘画的热爱便如种子般深深扎根心中。那时的他,虽无人引领,却凭借纯粹热爱不断前行。他用稚嫩画笔描绘眼中世界,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童真与想象。后来师从西安美院教授张伟坤,使他站上更高艺术起点,接触到系统专业的艺术教育。在大师指导下,他的绘画技巧与艺术认知实现质的飞跃,仿若破茧蝴蝶,于艺术天空自由翱翔。
然而,唐中有并未满足于已有成绩。他深知,艺术创作需形成独特风格与灵魂。在经历院校系统学习后,他听从中央美院院长建议,聚焦嵩山主题创作,决心用画笔展现嵩山独特魅力。为描绘嵩山神韵,他耗时六七年,踏遍嵩山每一处角落。他观察嵩山在不同季节、天气下的变化,感受其脉搏与呼吸,对新密黄帝公墓等地反复写生,力求捕捉每一处细节。创作过程中,他不断尝试新技法与表现形式,融合传统笔墨语言与现代审美观念。他如工匠般精心雕琢每一幅作品,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他的嵩山系列作品,不仅展现嵩山自然之美,更蕴含深厚文化底蕴。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嵩山全景,还是细腻入微的山间小品,都让观者深切感受到他对嵩山的深情与敬意。他用画笔赋予嵩山新的生命,让嵩山文化借助绘画艺术广泛传播。从早期临摹历代名家作品学习,到如今创作独具匠心的原创佳作,唐中有的绘画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他凭借匠心与执着,在绘画艺术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成为嵩山绘画艺术的标杆。
文脉坚守,矢志不渝护炎黄
在唐中有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强烈的文化传承使命感。他深知,天中书画院不仅是艺术创作交流平台,更是传承登封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从参与天中书画院重启发展,到推动《嵩山十志图》山水画技艺传承,再到积极投身父亲山文化推广,每一步都彰显着他对文化传承的坚定决心。
他以艺术为桥梁,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在公益课堂上,他耐心教导学员,不仅传授书画技艺,更讲述文化背后故事,让学员在学习艺术同时,领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文化传承者。在文化研讨活动中,他凭借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积极建言献策,为文化发展规划蓝图,贡献智慧力量。在绘画创作中,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用作品讲述文化故事,每一幅作品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实践。
面对文化传承道路上资金短缺、场地不足、人才匮乏等重重困难,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坚信,只要坚守初心,定能克服万难。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积极协调解决场地问题,用心培养吸引人才。他以实际行动践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用一生诠释文化传承意义。他的坚守与奉献,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激励着更多人投身文化传承伟大事业,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绵延不绝、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