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人间是此峰——读《白鹿原》有感
中牟新区弘毅高中 李志霞
躺在床上读完《白鹿原》的最后一页,被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深深折服。朦朦胧胧中入睡,梦中全是黑娃与孝文的恩恩怨怨。放假生活无疑是惬意的,懒得动,懒得想,吃和睡成了生活的主流,脑子大多时候迷糊成了糨糊状。好在有书为伴,催人警醒,时不时给我以茅塞顿开之感。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于是抖擞精神,用我这支拙笔写些对这部巨著的点滴感受。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呕心沥血之作,两年准备,四年创作,44岁开始,50岁完成,以白鹿两家两代人的恩怨为主线,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白鹿原上从清末到文革这五六十年的历史巨变。这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也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这部书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堪与那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媲美。
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大多数人都不是真正了解中国的农村生活的,所以说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其实关于农村巨变的书也读过不少,特别是从小受经过粉饰的教科书的影响,脑子里早就被贴上很多标签,正义与邪恶,进步与落后,精华与糟粕等,觉得这些东西有严格的分水岭,是水火不容的,可在陈先生的笔下,呈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标签式的代言人。从人性的角度刻画描摹人物,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各种纷争,实属难得!
陈忠实先生生长在关中,所以那里的一草一木早已融入到他的血液里,他从那些早就被我们定性为落后与糟粕的人身上,挖掘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真谛。仁义礼智信,这些凌驾于任何阶级之上而存在的民族精魂,在文中恰恰是通过最草根的农村人身上的体现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对于乡下来说土是他们的命根,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村是中国的命根。”所以说,《白鹿原》既是描述农村巨变的恢弘史诗,也是中国社会巨变的恢弘史诗,更是中华民族巨变的恢弘史诗。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先生已逝,著作犹存,留于后人评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向先生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