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周记:一件小事
“蒜苔”写对了吗?如果拿不准,不怪你;“烧烤界”还是“烧烤届”?如果你不确认,说不过去。
动笔前犹豫良久:我也是个老编辑了,唠叨这些鸡毛蒜皮细枝末节的小事有意思吗?
但转念一想,我好像也没干过什么大事,这些小事对我来说就是大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着玩吧。
这是同事发来的截图,这家官媒标题《烧烤届卷出新高度,比人还高的羊肉串太豪横了》,“烧烤界”搞成了“烧烤届”。
“界”“届”不分,不只一家,还有很多“分店”。其实不是不懂,是没上心。“界”通常指范围、领域,比如“学术界”“教育界”“商界”。“届”主要表示时间上的分段或周期性的集会、会议等,如“本届会议”“应届毕业生”等。政协委员中,有“届”的概念,如“本届委员”;又有“界”的概念,是不同社会职业人士的区别,如“文艺界”、“新闻界”代表。
继续下一个小事:
眼下蒜薹上市,不少报道打成了“蒜苔”,这家电视台就是。对不对呢?
其实,早在2012年,《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时列举了这个案例。“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苔”不是“薹”的简化字。所以,你记住了吗?
日常忽视的小差错还有不少,比如天气预报的“度”,对吗?连专业气象台小编好像都不太在意,遑论那些不操心的小编了。
那么今天起,我们约定:气温用“℃”,别再“度”了,那是电费。
简单的事儿别人稀里糊涂,而你处理到位,就很有高级感。做文字工作,必要有文字洁癖。文经我手无差错,靠谱。海尔张瑞敏曾言,“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把容易的事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
不要看不起小事,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也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很多祸都来自一个小疏忽,一个小烟头引发一场大火的教训不少。接孩子放学,我经常考他错别字,对语文有好处,也能帮他养成认真的好习惯。
仔仔细细把关,认认真真写字,诚诚恳恳谈客户。踏踏实实做好眼前每一件分内的小事,把自己搞扎实,这比什么都管用。
文字工作者就像城市的清道夫,我们弯腰捡起的每个错别字,都是对语言文明的守护。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对文字的敬畏就是我们最后的职业操守。
文字不认真,颠三倒四,严格来说,和医生把纱布忘在患者肚子里没什么差别。都是职业精神出了问题。
说起敬业,专业,“编采圈”公众号总编辑刘景义老师令人佩服。昨晚刷到他的朋友圈,回老家逛公园都不忘联想新闻奖:
今天回到了阔别8年的老家辽宁朝阳。
晚饭后到外边散步,不知不觉来到了朝阳市政府。到了之后才发现市政府已经不见了踪影,这里变成了人民公园。一打听,原来市政府已经搬到了新址。
市政府原所在地是朝阳市的黄金地段,可以说是寸土寸金。政府搬迁后,原来的地方是搞经济开发,还是做公益项目?朝阳市政府选择了后者!
“朝阳:老人民政府大院变新人民公园”,如果按照这个角度开掘,会大大提升这个选题的新闻价值,这无疑是一个能获大奖的新闻题材。我预测,获省一等奖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知道老家的同仁们如何把握的这个题材?但愿他们获得大奖吧。
(照片是新扩建的朝阳市人民公园一角)
这种对新闻事业走火入魔的状态,让我肃然起敬。当下,这样的人,不多了。
对了,写这篇文章前,我去校对室认真翻阅了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