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陷研发滞后叠加转型阵痛,质量投诉暴露品控隐忧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5-16 10:02

编辑|塔尔·小康A

在传统中药企业纷纷加码创新转型的浪潮中,云南白药正面临"守成"与"破局"的双重考验。最新财报显示,这家百年药企2024年营收突破400亿元,但净利润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与片仔癀28%的净利润增速形成鲜明对比。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日曝出的消费者质量投诉与假冒产品刑事案件,为这家老字号敲响品控警钟。

研发投入不足埋隐患 创新药赛道掉队

核心数据揭示云南白药转型之困: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不足5%,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仅较2020年增长不足10%,远低于以岭药业、华润三九等同业30%的增幅。在中药创新药审批加速的政策窗口期,研发投入的滞后直接导致企业错失政策红利。反观其核心产品线,牙膏、创可贴等成熟产品贡献超六成营收,但健康品事业群同比增速仅1.6%,增长引擎明显乏力。

非经常性损益暗藏风险 金融投资进退维谷

财报显示,云南白药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达2.26亿元,占净利润4.76%,主要依赖金融资产处置收益。尽管企业宣称"聚焦主业",但截至2024年末交易性金融资产仍高达25.47亿元,占流动资产7.46%。这种"炒股养家"模式在2021年曾导致19.81亿元投资亏损,如今虽缩减规模,但利润结构的脆弱性仍未消除。

AI转型遭遇商业化瓶颈 战略落地待考

为突破增长天花板,云南白药将"AI+医疗"列为战略方向,推出雷公大模型、骨科康复数字疗法等项目。然而这些创新目前仍停留在技术验证阶段:大模型尚未开放商用,数字疗法覆盖病种有限,智慧工厂建设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相较于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动辄数十亿的AI投入,公司全年研发费用难以支撑技术突破所需。

质量投诉叠加假货乱象 品牌护城河受冲击

国家12315平台最新投诉显示,2025年4月消费者反映云南白药存在"产品质量不符合明示标准"问题,调解未果暴露品控隐患。更触目惊心的是江门法院披露的假冒注册商标案——犯罪团伙以每支2元低价制售假牙膏,非法经营额达15万元。虽然企业并非直接责任方,但假货泛滥折射出渠道管控漏洞,可能动摇消费者对百年品牌的信任基础。

高管薪酬与业绩增速倒挂 治理结构待优化

在业绩增速放缓背景下,管理层高薪引发关注:董明等4名高管年薪超300万元,最高达425.4万元,与公司个位数净利润增速形成反差。这种薪酬结构是否符合"薪酬与业绩挂钩"的治理原则,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面对中药行业创新加速、消费需求升级的变局,云南白药正站在战略转折点。当核心产品触及行业天花板,第二增长曲线尚未成型之际,企业亟需在研发投入、创新转化、品控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投入,将考验管理层的智慧。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躺在百年招牌上吃老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中药企业的竞争正在进入'硬科技+硬质量'的双重较量新阶段。”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