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生物:智慧化转型破局集采寒冬,全球布局谋篇后集采时代
编辑|塔尔·小康A
面对医保控费、集采政策持续加压的行业变局,国内IVD(体外诊断)龙头企业迈克生物(300463.SZ)选择以“智慧化实验室+全球化”双轮驱动破冰。在今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透露,通过剥离低效代理业务、聚焦自主产品创新及成本优化,2025年一季度已实现收入5.10亿元,归母净利润2398万元,资产负债率保持在20.27%的健康水平。
集采倒逼转型: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突围
2024年以来,IVD行业面临终端价格下行、利润空间压缩的严峻挑战。迈克生物年报显示,受计提商誉减值损失0.94亿元及集采政策影响,自主产品销售收入增速放缓,代理业务收入同比下滑。对此,公司董事长唐勇表示:“传统粗放式管理已不适应当前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唯有通过智慧化实验室提升检验效率,重构医学价值。”
迈克生物的战略选择清晰:一方面加速剥离代理业务,聚焦生化、免疫、分子诊断等自主产品线,构建覆盖医学实验室80%检测需求的流水线集群;另一方面,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从生物原材料到智能化服务)降低成本,将检验科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2024年,公司分红比例提升至净利润的30%,累计派发12.14亿元,2025年计划进一步将分红比例提高至50%。
技术+全球化:双引擎驱动中长期增长
尽管短期承压,迈克生物对未来五年的增长信心明确。公司管理层指出,技术创新与海外市场将成为核心增长点:
1. 智慧化实验室升级: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替代人工操作,提升检验效率并降低误差率,目前已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落地应用;
2. 国产替代深化:借助政策对国产设备的倾斜,加速进口品牌替代,尤其在化学发光、血球分析等高端领域;
3. 全球化布局提速:东南亚工厂选址已启动,欧洲市场拓展同步推进,目标将海外收入占比从目前的不足10%提升至30%。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国产创新医疗器械获批数量连续两年超60个,设备更新政策与智慧医疗地方性支持(如重庆行动计划)为国产IVD企业打开新空间。迈克生物创始人王登明透露:“成都三大园区仅是起点,未来将联动崇州、大邑等区域完善产业链,并向欧洲、东南亚输出制造能力。”
风险与机遇并存:如何跨越盈利瓶颈?
当前,迈克生物仍面临多重挑战:应收账款规模达14.41亿元,存货9.73亿元,经营性现金流承压;IVD集采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价格下行压力未消。对此,公司计划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拓展高毛利产品线(如伴随诊断试剂)对冲风险。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迈克生物的转型路径符合行业趋势——集采加速行业洗牌后,具备全产业链能力与技术壁垒的企业将主导市场。随着其智慧实验室解决方案规模化落地及海外工厂投产,2025-2030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有望回升至10%-15%。
截至今日收盘,迈克生物股价报15.04元,市值约92亿元,动态市盈率处于行业中枢水平。在医疗器械板块估值修复的背景下,其智慧化转型成效与全球化进展将成为股价关键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