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矽智能闯关港交所上市:负债规模高企,收入极其依赖少数授权

贝多财经 原创

2025-05-14 17:33

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财经

近日,InSilico Medicine Cayman TopCo(下称“英矽智能”)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广发融资为其联席保荐人。此前该公司曾在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报考港股,此次是“失效”后的又一次更新。

据招股书介绍,成立于2014年的英矽智能是一家是AI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临床阶段资产现包括一项处于II期临床阶段的资产。不过,由于AI制药尚处于发展期,市场对于英矽智能技术光环下的商业化路径多持观望态度。

特别说明的是,英矽智能还在前不久获得了新一轮1.1亿美元融资。尽管如此,该公司仍要通过港交所上市募资用于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进一步临床研发提供资金、开发新的生成式AI模型及相关的验证研究工作等。

一、数智驱动拓展产品管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英矽智能自主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Pharma.AI是世界上领先的由生成式AI驱动的药物发现与开发平台,提供包括新靶点识别到小分子生成及临床结果预测的端对端服务。

Pharma.AI由Biology42、Chemistry42、Medicine42和Science42组成,旨在覆盖整个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能够识别新的药物靶点,针对新型及既定的靶点从头设计,优化候选药物的临床开发,简化起草学术论文与其他相关文件的流程。

借助生成式AI平台,英矽智能的产品管线日趋丰富,目前已拥有涵盖纤维化、肿瘤学、免疫学、代谢、抗疼痛及其他治疗领域的15款候选药物管线,拥有识别潜在的新靶点并推进新候选药物至IND申请阶段的能力。

截至目前,英矽智能已透过Pharma.AI产生逾20项临床或IND阶段的资产,其中10项获得临床试验批件、3项已对外授权于国际制药与医疗保健公司,交易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并与全球范围内的多家大型制药公司达成合作。

ISM001-055是英矽智能目前进展最快的临床阶段产品,该产品是新识别的纤维化相关靶点“TNIK”的有效抑制剂,主要设计用于治疗纤维化相关疾病(如特发性肺纤维化)小分子候选药物。

得益于研发过程中Pharma.AI的运用,英矽智能大幅缩短了药物发现流程,ISM001-055从发研发到首次人体临床试验的推进仅耗时18个月,进一步推进至I期临床试验仅耗时9个月,远快于传统方法4.5年的平均用时。

英矽智能透露,ISM001-055已于2023年2月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预计将在2025年上半年就肾纤维化治疗提交IND申请,并在下半年提出另一项可吸入ISM001-055治疗IPF的IND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运用生成式AI平台推动医药研发科学创新的同时,英矽智能还致力于将Pharma.AI制药平台的应用范围扩展至多个行业,包括先进材料、农业、营养产品及兽医药物等领域。

二、高额成本阻碍盈利提升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下同“报告期”),英矽智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014.7万美元、5118.0万美元和8583.4万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8.7%,业绩成长性可圈可点;毛利率也由2022年的63.4%提升至2024年的90.4%。

按照商业模式进一步划分可知,英矽智能的业务模式主要包括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Pharma.AI的软件订阅和访问权限服务,以及运用Pharma.AI平台进行非医药行业相关的发现与合作。

其中,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业务扛起了英矽智能的创收大旗。报告期内,该项业务的收入分别为2864.8万美元、4781.8万美元和7973.3万美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高达95.0%.93.4%和92.9%。

英矽智能表示,其未来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线药物开发业务的市场表现,包括研发以及收到该公司内部开发的管线候选药物的上市授权后的后续商业化,以及将其对相关知识产权保留独家拥有权的若干管线候选药物对外授权。

但需要指出的是,英矽智能的产品管线内并无已商业化的候选药物,管线药物开发业务产生的收入主要为三款候选药物的开发业务收取授权费,形式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等。

另外,英矽智能的收入极其依赖少数客户。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五大客户合共分别占其于该等期间总收入的90.6%、94.1%和94.4%。其中,最大客户分别占其总收入的56.6%、76.2%和60.6%。

而在医药研发这个长坡厚雪的赛道中,临床测试成本高昂、过程难以设计及实施,且结果充满不确定性。因此,英矽智能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报告期内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817.5万美元、9734.1万美元和9189.5万美元。

在经营成本与商业化路径的双重承压下,英矽智能至今尚未实现盈利。报告期内,英矽智能净亏损分别为2.22亿美元、2.12亿美元和1709.6万美元,近三年内的累计亏损已逼近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

英矽智能在招股书中表示,该公司2024年亏损额度的收窄主要得益于其主动控制研发费用及授权收入的增加。但由于该公司的药物研发仍然处于进行时,英矽智能预期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产生重大开支和经营亏损。

三、AI制药仍需久久为功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英矽智能(全称为“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6月。目前,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600万美元,法定代表人为Aleksandrs Zavoronkovs,全资股东为InSilico Medicine Hong Kong Limited。

英矽智能强调,其拥有足够的营运资金以应付当前需求及最少12个月内的需求,但该公司截至2024年末的负债净额和流动负债净额分别高达6.64亿美元和6.73亿美元,经营压力不可谓不显著。

截至2024年末,英矽智能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约为1.26亿美元,而2022年、2023年末分别约2.08亿美元、1.77亿美元。从这个角度而言,该公司的现金储备持续减少。

与之对应的是,英矽智能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经营所用现金净额分别约4751.7万美元、2957.6万美元和5740.1万美元,长期处于流出状态,其中大部分经营现金流出主要来自该公司的研发活动。

可想而知,英矽智能之所以能在过去的十余年间维持常态化经营和持续性研发投入,主要依靠从外部获得“弹药”。自2018年首度获得6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以来,该公司便持续活跃在资本市场上。

成立至今,英矽智能共获得了8轮融资,融资总额超5.3亿美元;最新的E轮融资金额为1.1亿美元,由惠理集团、浦东创投和浦发集团等联合领投,投后估值增长至13.3亿美元,是其A轮投后估值5440万美元的超24倍。

而本次报考港股IPO,英矽智能计划将募资用于为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进一步临床研发提供资金;开发新的生成式AI模型和相关的验证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发并扩展自动化实验室;为早期药物发现及开发的研发提供资金等。

诚然,身处大数据赋能的大环境下,AI助力药物研发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测,全球AI赋能药物研发费用市场规模将由2023年的119亿美元增加至2032年的74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2.6%。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AI制药的全面落地依旧任重而道远。一方面,目前医药研发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主要来自公开数据,而“不完整、不一致”的外部数据质量,可能影响AI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此外,药物的临床阶段实验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根据北京商报报道,英矽智能IIa期数据虽积极,但IIb期及III期试验失败率较高,尤其是在IPF领域,现有药物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的临床效果有限,市场对新药接受度存疑。

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暂时还没有AI研发药物的成功上市的先例,外界对“AI+制药”的创新性和竞争力持观望态度。因此,英矽智能想要赢得市场的信任,还需跨越数据抓取、法律规范和临床接受度等多个障碍。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