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饮料:“大存大贷”下的高增长迷局与出海挑战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5-14 09:56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2024年,东鹏饮料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收158.39亿元,同比增长40.63%;归母净利润33.27亿元,同比增长63.09%。这一增长速度,在消费品行业里可谓凤毛麟角。然而,在高歌猛进的业绩背后,却掩藏着一系列令人担忧的财务结构、产品风险与治理困局,揭示出这家功能饮料巨头面临的深层挑战。

账上“躺钱”却狂借:财务结构存隐忧

截至2024年末,东鹏饮料账面现金类资产高达142.23亿元,其中货币资金和理财分别为56.53亿元和48.97亿元。然而,公司却大举举债,短期借款达到65.51亿元,同比激增118.69%;有息负债率升至86.46%,资产负债率从57.01%升至66.08%;流动比率降至0.85,低于行业平均的1.2,偿债能力亮起黄灯。

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持续借债,令市场普遍质疑其“大存大贷”策略的动机。2024年东鹏饮料共实现2.6亿元利息收入、9531万元理财收益和3294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综合收益率为2.66%,高于其借款利率2.20%-2.50%。粗略计算,净息差收益超2.85亿元。

财务专家罗晓敏指出,这种信用套利行为本质上是将利润通过理财等形式转移出企业,将偿债风险滞留在公司账内,对中小股东构成风险转嫁机制。尤其是在实际控制人林木勤家族合计持股67.71%,并通过高分红获益的情况下,这种安排更易引发公司治理上的利益输送质疑。

“单品依赖”难解,新品难挑大梁

尽管东鹏饮料的市占率持续攀升,根据尼尔森IQ数据,2024年东鹏特饮市场份额达到47.9%,蝉联能量饮料销量冠军。但其对“大单品”东鹏特饮的依赖依旧严重:2024年贡献营收133亿元,占比高达84%。

自2023年公司提出“1+6”多品类战略后,虽陆续推出咖啡、电解质水等新品,但收效甚微。电解质饮料2024年营收14.95亿元,占比仅为9.4%;其余如无糖茶、果汁茶等仍因市场认知度低、消费黏性差,未能形成有效替代。

在大单品尚未找到接班人之际,东鹏特饮却因含糖量问题备受质疑。《消费者报道》检测显示,东鹏特饮500ml装含糖66.5g,相当于14.6块方糖,超出中国营养学会每日建议添加糖摄入上限50g,更远高于健康推荐值25g。相比之下,红牛、力保健虽含糖量不低,但单瓶容量远小于东鹏,影响相对有限。

面对健康消费趋势,东鹏饮料的回应显得苍白:“每日建议饮用一瓶。”然而,消费者健康意识日益提升,“提神不等于高糖”的认知正在改变功能饮料的市场逻辑。

研发投入低迷,营销驱动能否持续?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东鹏饮料研发费用累计仅为1.91亿元,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68.35亿元,是研发投入的35.78倍。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大增45.11%,达20.62亿元。

在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壁垒不高的前提下,东鹏饮料高度依赖“渠道+广告”模式实现市场突围。这种“用资本砸市场”的打法在红海竞争中虽可奏效,但可持续性仍待观察。一旦市场饱和或新品无法快速导入,该策略恐将失效。

赴港IPO:国际化还是资本出口?

2025年4月,东鹏饮料向港交所提交H股上市申请,称将通过募资拓展海外市场,打造国际品牌。根据计划,募集资金中78%将用于扩建产能和市场投放,研发占比不足0.5%。显然,公司此次赴港更像是一次“资本腾挪”与“高管套现”的窗口。

过去两年,东鹏多名高管离职并减持套现,主要股东鲲鹏投资计划减持1.3786%股份;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亦从2022年起持续减持,持股从10%降至3.58%。

在A股限售期与减持窗口日趋严格的当下,港股市场流动性成为其“逃生门”。但问题在于,截至2024年,东鹏海外收入不足5000万元。以“甜口”产品切入已由红牛等品牌深耕的东南亚市场,其适口性、品牌认知与渠道能力皆存挑战。

东鹏饮料当前的增长,看似稳健,实则危机四伏。从财务结构到产品战略,从治理透明度到海外布局,每一个问题都在考验其长期竞争力。在功能饮料行业由“提神”向“健康”升级的趋势下,东鹏饮料能否从“渠道胜利”转向“产品胜利”,还需时间验证。

对于东鹏来说,真正的“能量”,不能只靠糖分和广告,更要靠科技与责任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