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销量利润双跌,冯兴亚如何破局求生?
在2025年的春天,广汽集团公布的一季度财报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每一个关注中国汽车行业人士的心头。2025年第一季度,广汽集团整体销量37.7万辆,同比下降8.4%。营收暴跌7.95%,净利润更是以惊人的159.7%的跌幅,录得7.32亿元的巨额亏损,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广汽近年来的最差纪录,也预示着这家老牌车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曾几何时,广汽本田、广汽丰田是广汽集团的两大利润支柱,它们如同两台印钞机,源源不断地为集团输送着财富。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和消费者偏好的快速变化,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式。2024年,广本销量暴跌26.52%,广丰狂跌22.32%,即便是2025年一季度勉强实现的3.55%销量增长,也是建立在大幅降价促销的基础上,毛利率几乎降至冰点。广汽为这场价格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促销费用同比激增10.62%,但销量不增反降,曾经的摇钱树彻底变成了赔本买卖。
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广汽的合资品牌似乎被时代的洪流远远甩在了后面。当比亚迪凭借DM-i技术横扫市场,新势力车企以智能座舱吸引眼球时,广汽的合资车还在“油改电”的泥潭中挣扎。2024年上市的广本极湃,续航仅420km,车机系统更是停留在2019年的老旧版本,与比亚迪宋PLUSEV的605km续航和流畅的车机体验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日系品牌的傲慢与固执,让它们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曾经的日系双雄如今只能在市场的边缘苦苦挣扎。
面对合资品牌的衰落,广汽集团将希望寄托在了自主品牌传祺和埃安身上。然而,这两个品牌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祺虽然凭借MPV车型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过度依赖单一车型也让它陷入了中年危机。新推出的“向往”系列虽然拉来了华为智驾作为背书,但设计老气、智能化体验落后的问题依然存在,难以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
而埃安则陷入了B端依赖症的泥潭。2024年,埃安凭借低价车型在网约车市场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但这也让它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2025年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3.61%,高端化进程屡屡受挫。埃安的弹匣电池虽然曾以安全卖点出圈,但随着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和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普及,这一优势已不复存在。超充技术的落地进度更是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让埃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广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摇摆不定,也是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广汽想要保持技术独立,不愿意完全依赖外部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又担心跟不上新势力的步伐,导致在两者之间反复横跳。这种矛盾的心态让广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显得犹豫不决,技术迭代乏力。传祺向往系列搭载华为智驾却坚持使用自研的卡顿车机系统,埃安一边宣传自研超充技术一边依赖低价网约车冲量,这些行为都暴露了广汽在战略上的混乱和迷茫。
除了战略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外,广汽集团还面临着体制惯性的巨大阻力。作为一家老牌国企,广汽的决策流程繁琐、阶级固化严重,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转型速度。冯兴亚虽然提出了番禺行动等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困难。体制惯性的存在让广汽在面对市场变化时显得反应迟钝、行动迟缓。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广汽集团的未来显得异常渺茫。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华为问界M9、小米SU7等新兴品牌正在不断蚕食市场份额。而广汽还在为燃油车产能的处理和新能源积分缺口而焦头烂额。冯兴亚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广汽能否在绝望中寻找到一丝希望,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或许,广汽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撕掉身上的固有标签、推出新产品那么简单。它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打破体制惯性的束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变革。只有这样,广汽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避免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努力去实现。在慢半拍即死的时代背景下,广汽还有资格说“我再想想”吗?恐怕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