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屏时代,不做网络的奴隶

西窗微雨 原创

2025-05-12 22:53

中牟新区弘毅高中   李志霞          

    网络的飞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迷失了很多本真的东西,纸质阅读逐渐式微,碎片化阅读代替了传统的深度阅读,连学生都尚且如此,何况成年人?网上的信息真真假假,扑朔迷离,很多人都是不分真假,也确实难辨真假,导致以讹传讹,传的多了,连百度都会骗人的。今天读到一篇文章,说到网络打假的问题,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作者不是泰戈尔,是张小娴,原诗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该诗句可在张小娴作品《荷包里的单人床》找到。结果因传播的太厉害了,假作真时真亦假!连张小娴本尊都讨不过来版权,在网上发声都显得苍白无力。我经查证了解到张小娴其实只写了这一段,完整版的其它诗句出自网友之手。真是让我汗颜!从我刚接触到这首诗到现在,署的作者一直都是泰戈尔,我也为我的学生推荐过,无意中我居然也成了谣言的助推者。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自认为对网上的信息还是比较有警惕性的,特别是在传播这些信息的时候,我还是比较谨慎。比如曾经风靡朋友圈的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因太朗朗上口,鸡汤味儿太浓,初次读到我便有些怀疑,因为我对杨绛先生的文风还是比较了解的,后来官方果然出来辟谣了,此文并非先生所做。但是我对这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从没有怀疑过,上学时只读过泰戈尔的《飞鸟集》,可能读他的诗还是太少吧,并且只是浮光掠影,所以从没有怀疑过作者,也因为“泰戈尔之说”流传太过广泛,网上一搜到处都是,才让很多人失去了甄别能力。惭愧之余,我又购置了一本泰戈尔的《新月集》,准备好好拜读拜读。

    网上毒鸡汤的最大特点是谁红谁名气大“谁谁说”就多,最常见的是“莫言说”“杨绛说”“余华说”“罗曼.罗兰说”“董宇辉说”等等,传的人越多,“谁谁说”就越盛行,越盛行越让人难辨真伪。

    如果有时间,读书还是要读名著,沉浸式地阅读能使我们浮躁的心冷静下来,能教会我们去伪存真的能力。每一部好的作品都是经历了岁月的淘洗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读一本好书可以受益终生,而碎片化的阅读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麻痹人的神经,但时间久了便会觉得头脑空虚。作为成年人,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也可以为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作为学生,更应当抵制快餐式信息的诱惑,要沉下心来,丰富自己的学识。谣言止于智者。仅靠网络监督,力量太微弱,若每个人都能炼就火眼金睛,网络谣言不攻自破,网络空间自然就能得到净化。

    在世界读书日,我为学生整理印刷了一系列倡导纸质阅读的文章,其中一篇是王蒙的《谁毁了你本该深度的阅读》,他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触屏时代网络阅读的种种弊端和危害,呼唤深度阅读的回归。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著作是英国文化的根,不但是英国人珍爱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上师范时我读了大量的名著,以外国的居多,在那个时候,课业负担相对较小,时间很宽裕,又没有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诱惑,学校图书室又有丰富的藏书,我感觉自己像一条干涸的鱼投身到大海的怀抱,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自由地游戈,觉得畅快无比。每读完一本好书,便有茅塞顿开,脱胎换骨之感,忽而觉得如在花丛中穿行,乱花渐欲迷人眼;忽而觉天地无纤尘,表里俱澄澈。

    同学笑我痴,也有人羡慕我能读进去那么多大部头的书,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读书使我思想充实,眼界开阔,使我聪明而坚强,自信而乐观,使我绝处逢生,化险为夷,使我的工作与生活发生一次又一次转机,让我受益无穷。

    上班以后,虽然也坚持读,但因工作忙,读的少了,一般都在节假日读。自高中假期正常化,尤其是实行双休以来,我又有时间可以多读些书了,觉得是莫大的幸福,现在我把买衣服的花销与乐趣转移到买书上来。虽然人们常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但我觉得还是花自己的银子买的书读着自在踏实,也给子孙们积累点精神财富。虽然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诱惑太多,但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们少受碎片化阅读的影响,多进行纸质的深层次阅读,在触屏时代,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做一个智者,一个勇者,拥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一副抵御网络流言的铠甲,不做网络的奴隶,毕竟在他们的身上承载着祖国的未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