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风口下,拆分冲刺港股,中鼎智能能否跑出“加速度”?
随着新能源产业链的爆发式增长与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求逐步显现,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中国智能场内物流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于2024年达到约人民币1013亿元。
在这场技术与资本的双重竞速中,近日港交所披露的中鼎智能IPO申请引发高度关注——这家脱胎于A股上市公司诺力股份的企业,以新能源领域市占率第一的姿态冲刺港股,却也因毛利率波动、客户集中度过高等问题面临市场审视。
营收连续三年增长,行业风口下的“隐形冠军”
天眼查数据显示,中鼎智能成立于2009年,是国内智能场内物流和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其核心产品为集成智能物流管理软件与堆垛机、穿梭车等设备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业务广泛覆盖新能源、汽车、医疗等领域。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在2024年中国智能场内物流解决方案行业收入排名中,中鼎智能位居第四,市场份额达1.7%;在工业领域,其排名攀升至第二;尤其在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领域,中鼎智能更是拔得头筹,稳坐智能场内物流解决方案的行业首位。
从业务结构来看,新能源行业是中鼎智能的主要收入来源,核心聚焦锂离子电池的仓储及智能生产解决方案。2022-2024年,公司来自新能源客户的收入分别为12.61亿元、13.07亿元和13.48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比重依次为76.8%、77.1%和75.0%。
在业绩表现上,2022-2024年报告期内,中鼎智能营收稳健增长,分别实现16.43亿元、16.95亿元和17.98亿元;利润逐年提升,从7057.7万元增长至7818.2万元,再到8862.2万元;毛利则分别为2.31亿元、2.38亿元和2.36亿元。
中鼎智能的收入高度依赖核心产品——智能场内物流解决方案。报告期内,该产品收入从15.99亿元增长至16.03亿元,再到17.28亿元,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中国企业对锂离子电池智能场内物流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旺盛;二是中国政府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制造企业推进仓库管理和场内物流系统的智能化升级,从而有效拉动了智能场内物流系统的市场需求。
业绩增长背后的隐忧与高集中度下的“脆弱性”
尽管2022-2024年,中鼎智能营收实现增长,从16.43亿元提升至17.98亿元,但净利润增速相对滞后,由7058万元增至8863万元。
同期,公司整体毛利率持续下滑,从2022年的13.4%降至2023年的12.8%,2024年进一步跌至12.2%,这主要受不同行业解决方案多因素影响。
分行业来看,新能源解决方案方面,2023年公司为增强大型新能源客户竞标优势,采取降价策略,致使该业务毛利率下降。
不过,凭借稳固的市场地位,中鼎智能2024年成功争取到更多高利润率合同,将新能源解决方案毛利率提升至16.2%。
而汽车零部件及医疗保健行业解决方案的毛利率波动剧烈,由于交付和验收的解决方案数量有限,单一项目盈利变动对整体利润率影响显著。2024年,受部分亏损合同拖累,该行业毛利率甚至转为负值。
从市场环境分析,物流自动化赛道竞争异常激烈,行业前三均为上市公司。中鼎智能虽在细分领域具备优势,但在激烈的价格战下,整体议价能力不足,面临持续的降价压力。
客户结构上,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是中鼎智能的主要客户群体。2022-2024年,公司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73.8%、74.9%及71.4%,对最大客户的收入依赖度逐年变化,从2022年的45.2%、2023年的49.2%降至2024年的26.3%。
2022-2024年,中鼎智能虽实现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增速滞后,整体毛利率持续下滑。其中,新能源解决方案毛利率先降后升,汽车零部件及医疗保健行业则因项目数量少、亏损合同影响出现大幅波动甚至负增长。
面对物流自动化赛道白热化竞争,公司议价能力不足,价格战压力持续。客户结构上,公司对主要客户尤其是最大客户的收入依赖度波动明显。这些情况表明,中鼎智能在业务结构优化、市场竞争力提升、客户稳定性保障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千亿级智能物流市场,智能化+新能源成核心引擎?
中国智能物流市场正处于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据前瞻产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市场规模已达约1100亿元,近两年来行业复合增长率高达15.64%。
在智能物流装备细分领域中,智能仓储装备和智能分拣装备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的数据表明,这两大细分市场分别以36%和33%的占比,成为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规模最大的产品领域,此外还包括智能搬运市场和物流机器人等细分品类。
政策层面,《中国制造2025》以及“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均明确要求企业加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掀起的扩产浪潮,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自动化改造的强烈需求。中鼎智能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成功在新能源锂电领域脱颖而出,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首位。
目前,中国智能物流装备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今天国际、中科微至、诺力股份三家企业占据市场前三甲,中鼎智能虽以1.7%的市场份额位列第四,但在新能源细分赛道实现逆袭超越。
行业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系统:软件层面,自主研发的WMS/WCS系统直接影响调度效率,中鼎智能专为锂电产线打造的柔性制造系统,能有效减少人工干预;
硬件层面,堆垛机、穿梭车等设备需满足高精度、高频次作业要求,研发成本在解决方案总投入中占比较大;
集成能力方面,跨行业解决方案需应对不同工况差异,例如锂电池生产对防静电、温控条件的严格要求,头部企业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方案的快速复制推广。
值得关注的是,中鼎智能75.5%的收入来源于新能源客户,这也使其面临显著的周期性风险。有利因素在于全球锂电产能扩张计划将持续释放订单需求。
然而,潜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如技术路线迭代(固态电池的普及可能颠覆现有产线设计)、产能过剩引发的资本开支缩减等问题。
参考宁德时代2024年资本开支呈现放缓趋势,行业或已释放出降温信号。基于此,中鼎智能亟需加快布局食品、医疗等领域,开拓第二增长曲线,以降低单一市场带来的风险。
总体来看,中鼎智能的IPO征程,既是智能物流产业高景气度的缩影,也暴露出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化的阵痛。
在新能源红利消退前,如何提升技术壁垒、优化客户结构、改善盈利质量,将是决定其资本市场表现的关键。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在行业β与公司α之间谨慎权衡——毕竟,不是所有站在风口的企业都能飞得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