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风光,内藏隐忧:九号多线布局救得了增长,救不了口碑?

蛇眼财经 原创

2025-05-12 19:37

在电动出行领域的激烈角逐中,九号公司呈上一份营收净利双涨的成绩单。

报告显示,九号公司2024年全年实现总营收141.96亿元,同比增长38.8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达10.6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7.24%。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3.06个百分点至28.24%,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

可当将视角拉远,对标爱玛、雅迪等行业巨擘,便会发现九号的成绩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财报数据显示,爱玛 2024 年营收 216.06 亿元,净利润 19.88 亿元;雅迪全年营收更是高达282.36亿元。

九号公司在体量上的差距清晰可见,这不仅源于爱玛、雅迪多年深耕积累的品牌底蕴与市场根基,更关乎行业当下的智能化、高端化的竞争态势。

智能化赛道遇“围剿”

众所周知,九号公司凭借智能化、高端化这一差异化利刃,在电动自行车市场中成功开辟出一片天地。

据了解,2024年,九号公司中国区的电动两轮车销售收入更是高达80亿元,同比增长74%,销量259万台,同比增长77%。在全球市场,九号电动连续三年蝉联智能电动车销量第一,高端车型(4000元以上)占比达51.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与之相对应的数据是,九号公司研发投入不断增长、技术团队持续扩大。

数据显示,九号公司全年研发费用达8.26亿元,同比增长34.13%。据了解,其研发人员高达1583人,占员工总数的32%。而且,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全球知识产权7452项,其中5680项已获授权,涵盖智能化核心技术和电机、电池等关键领域。

但如今,整个行业都在积极投身于智能化与高端化布局,九号公司昔日的竞争优势正遭受全方位冲击。

一方面,雅迪、爱玛等品牌在智能化与高端化产品上的逐渐完善,九号公司在这一领域原本的领先优势正被迅速蚕食。

比如:雅迪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化新车,从智能防盗到车辆状态实时监测,功能不断丰富;爱玛同样不甘落后,以“科技、时尚”为定位,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升用户体验,巩固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雅迪、爱玛向高端智能化领域拓展,凭借原有的品牌号召力,能够轻松吸引对价格较为敏感,但又希望尝试智能化产品的消费者。相比之下,九号公司主要扎根于高端市场,用户群体相对较为小众,想要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就必须直面传统巨头从低到高的全线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小牛、华为等跨界玩家的入局让竞争格局愈发复杂。小牛电动凭借极简设计与智能互联,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华为等科技企业携生态链优势跨界而来,试图以“硬件 + 软件 + 服务”的全场景生态颠覆行业,九号公司的市场份额正面临被多方瓜分的危机。

总之,九号公司在电动自行车行业智能化与高端化进程中,虽有先发优势,但如今正面临来自传统巨头、新兴势力以及技术创新压力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销量狂飙,口碑狂跌

过去十年,城市化进程加速、短途出行需求爆发,叠加政策推动,行业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黄金期。但随着城市交通网络完善、共享出行模式分流,以及市场饱和度逼近临界点,行业正式迈入存量竞争时代。

据统计,2024年度,电动两轮车国内总销量4950万台左右,与上一年相比,同比下滑11.6%。截止2024年12月底,中国国内电动两轮车社会保有量约4.25亿台,增量市场红利早已吃完,存量竞争时代正式开启。

在这片红海之中,企业的竞争逻辑早已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产品品质、技术创新与服务质量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砝码。然而,九号公司频频被投诉产品质量有问题,与售后服务不好,引发信任危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上半年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情况通报》,点名了九号公司生产的猎户座电动自行车TDR005Z(即“猎户座5Z”),其被发现存在多项不合格问题,包括标识与警示语、整车质量以及充电状态主回路保护等方面。

与此同时,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九号电动车的投诉量高达3430条,电机故障、电池虚标、定位失灵等质量问题屡见不鲜,还有售后乱收费、拖延维修、拒绝开具发票等问题,更是严重损害了品牌信誉。

九号公司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行业高速发展遗留问题的集中爆发。在增量市场时代,许多企业为追求规模扩张,盲目压缩研发与生产周期,忽视品控管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当市场转入存量竞争,这些隐患便如定时炸弹般接连引爆。

需要说的是,智能化浪潮下,企业对新技术的过度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产品的基础性能与稳定性。九号电动车的智能系统虽具备远程控制、定位防盗等功能,但频繁出现的系统卡顿、定位偏差等问题,反而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九号公司的质量困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若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解决产品与服务问题,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或许能在这片红海中重新找到破局之路。

高增长,能否持续?

九号公司的高速增长,本质上是一场“赛道扩张”的豪赌。从电动平衡车、滑板车到两轮车,再到割草机器人、全地形车,其业务版图几乎覆盖了短交通与智能机器人的所有热门领域。

这种“广撒网”策略在市场红利期成效显著:智能电动两轮车凭借 70.38% 的营收增速,成为拉动业绩的核心引擎;零售电动滑板车以 124.31 万台的年销量,持续巩固全球霸主地位;赛格威全地形车更是以 39.77% 的增速,刷新行业增长纪录。

然而,多线布局和全球化的风险也在逐渐显现。

一方面,看似全面开花的业务背后,是资源分散与核心竞争力稀释的隐患。比如:在研发层面,九号需要同时投入资源用于两轮车智能化升级、滑板车续航优化、机器人算法迭代,这种“多线程作战”模式,对企业的资金、技术与管理能力形成巨大考验。

另一方面,全球竞争局势不断变化,特斯拉推出电动自行车、小米布局智能出行生态、亚马逊加速机器人领域布局,这些科技巨头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技术储备与资本实力,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九号公司引以为豪的“智能化”标签,在特斯拉的 Autopilot、小米的 AIoT 生态面前,已不再具备绝对优势。

此外,尽管九号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但国际竞争环境正在急剧恶化。欧盟对电动交通工具的安全标准不断升级,美国加征关税政策阴云不散,东南亚市场则被雅迪、爱玛等本土品牌牢牢把控。九号试图通过“本土化生产 + 差异化产品”破局,但在供应链管理、文化适配等方面仍显稚嫩。

总而言之,九号公司的高增长神话,既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是自我突破的成果。但在竞争白热化、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这份辉煌的可持续性充满悬念。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