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老将跨界管理三年 究竟为招商基金带来了什么?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步入成熟发展阶段,高管人事变动也已成为了常态化现象。5月9日,据金融人事爆料称,招商基金总经理职位即将生变,由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接任任期将满的徐勇。在徐勇任期内,招商基金遭遇了经营业绩与非货规模的双重暴击;另外此番人事调整恰逢《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落地,新任总经理的上任可谓是压力重重,肩负着新规下推动战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重塑盈利能力的多重使命,其履新后的管理举措将成为观察行业变革的重要窗口。
险企老将跨界三年 招商基金遭遇规模与净利双重暴击
具体来看,徐勇于2022年6月加入招商基金,2022年7月30日上任招商基金总经理职务,至今已近三年时间,任期将满。回顾近三年的任期,作为招商基金实际业务的操盘手,徐勇不仅未曾为公司带来创新突破,反而为招商基金带来了业绩和规模上的双双下滑,也让其管理能力遭到了业内的质疑。
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招商基金分别实现净利润17.53亿元和16.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29%和5.87%。而作为与净利润正相关的主要项目,招商基金的管理规模近两年来也并未实现很好的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招商基金公募管理规模9172.97亿元,其中非货管理规模5531.95亿元,较比2022年上半年末其上任时已下降341.3亿元,行业排名也由第5位下滑至了第9位。
这种业绩上的亏损已经对股东形成了拖累。在招商银行年报中曾提到,报告期内,集团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下滑,主要受招银理财和招商基金管理费收入减少;托管业务佣金收入同比下降,主要是受公募基金托管费率下降影响。因此可以预见,若招商基金管理费持续下降且再无其它添项为业绩增加亮点,势必将招致股东方的不满。
事实上,徐勇此次届满后未曾连任就很难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从盈利层面来看,长期盈利下滑往往被视为战略失误的标志。从当前的行业背景来看,自2023年7月行业降费以来,不少头部公司都已通过调整战略、降本增效等方案促使财务数据重回正轨。但在徐勇的任期内,招商基金净利不仅连续两年下滑,还有着逐渐扩大迹象,甚至就连非货基金的发展也与监管所提倡的大力发展权益产品背道而驰,显现出这家老牌公募基金在战略上的调整不力,导致净利连续亏损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总经理能力的不足和管理的失能,印证了上任之初市场上对其零经验空降的质疑。
公募新规落地 招商基金多项问题亟待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提到的公司净利和非货规模下滑,在当前《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落地的背景下,招商基金乃至整个公募基金行业也有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不论是否迎来新任总经理,招商基金的高管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曾介绍到,此次公募基金行业的改革重点主要是四个突出。其中第一点提到了突出强化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督促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
而从招商基金来看,过去几年间凭借着整体规模的不断上涨,虽每年都收取着不菲的管理费,但目前旗下却有着大批量主动权益产品处于亏损阶段。Wind数据显示,从今年来、近三年和成立以来三个维度来看,招商基金旗下的92只产品中分别有着29只、38只和32只处于亏损状态。虽新规中对于基金经理薪酬的改革不追溯过往,但在新规执行后的三年内,招商基金及旗下部分基金经理无疑将面临着较大的管理费下降压力。而一旦无法解决这种问题,招商基金的净利润将进一步下降,进而招致股东不满,毕竟股东以经营利润为核心,可管不了你那么多。
其中还提到了突出增强基金投资行为稳定性,旨在改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过度关注短期排名,出现高位发新、风格漂移等有损基民利益的现象。从招商基金来看,去年的主动权益基金一哥张林就曾因旗下招商移动互联网股票持仓没有一个互联网公司而被质疑;与此同时,在2021年市场高点时,招商基金也曾因批量发行过一批权益类产品而遭人诟病。
除此之外,还突出了发展壮大权益类基金的工作导向。其中提到促进加大权益类基金发行、销售力度,提高股票ETF、主动权益基金和符合一定权益投资比例要求的其他基金产品的注册效率。从中不难看出中ETF发展的重视,但从招商基金旗下的ETF来看,一方面因发行时间较晚缺少头部具有代表性的宽基ETF,另一方面,对比去年动辄新增千亿规模的公司来看,招商基金旗下的ETF管理规模新增较慢,在整体规模中也占比较小,去年仅新增了243.72亿元,在整体近9000亿的公募规模规模中仅占比4.94%(截至2024年末招商基金ETF规模436.45亿元)。
此外,除业绩较差,招商基金在主动权益产品的规模上也并不占优。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在招商基金8838.09亿元的管理规模中,货基和债基占比高达77.7%。而在董事长王小青上任之初的2021年末,货基和债基的占比仅有61.85%。诚然固收类产品占比过高能够为基金公司带来规模上的稳定,但也可能导致收益平庸、风险积聚和竞争力下降等问题的出现,在监管提倡发展权益类产品的现在亟待解决。
来源:公众号闻基期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