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恩贝深陷转型阵痛:业绩连降、合规失守,国资入主难挽颓势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2025年一季度,康恩贝交出一份“双降”成绩单:营业收入16.85亿元(同比-7.64%),归母净利润1.89亿元(同比-12.34%)。这已是公司连续第五个季度营收下滑,核心中药板块同比萎缩17.67%,呼吸系统及抗感染类产品销量锐减成为主要拖累。尽管健康消费品板块凭借电商渠道维持9.9%增长,但占总营收比重不足15%,难以对冲主业颓势。
财务健康度隐忧浮现: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总资产缩水至99.69亿元,货币资金较去年同期减少32%,应收账款及存货合计占比超25%,经营性现金流承压。尽管资产负债率降至28.63%,但背后是国资入主后持续剥离资产(如转让珍视明股权)的“瘦身”操作,而非经营效率实质性提升。
战略摇摆与高管震荡:国资整合难题待解
自2024年8月创始人胡季强卸任董事长、浙江省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接手22.99%股权后,康恩贝进入“国资主导”时代。然而,管理层动荡加剧战略不确定性——原总裁罗国良退休,董事长姜毅短暂兼任总裁后,2025年4月由跨国药企背景的周璠接任。频繁换帅背后,折射出民企基因与国资管理风格的磨合阵痛。
历史包袱拖累转型:胡季强时代跨界扩张的“后遗症”仍在发酵。工业大麻、互联网医疗等尝试多以失败告终,2020年投资的嘉和生物估值缩水超60%,遗留资产处置消耗大量管理资源。尽管国资主导的“聚焦中药大健康”战略方向明确,但如何激活38年老牌药企的创新动能仍是待解难题。
直销退场与电商乱象:增长模式青黄不接
曾贡献8亿元年收入的直销板块于2024年全面退出,折射政策监管与内部战略的双重挤压。转型押注的电商渠道虽撑起健康消费品增长,却频陷**虚假宣传漩涡**:
- 直播间将“运动营养食品”蛋白粉暗示为“全人群适用、预防感冒”,涉嫌违反《广告法》; 2024年以来,因玛咖咀嚼片大肠菌群超标、叶黄素产品违规宣传等,累计被罚超9万元;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25年一季度虚假宣传类投诉量同比激增40%,涉激素争议产品遭集体维权。
合规成本侵蚀利润: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率达33.96%(22.87亿元),其中市场推广费占比超60%,但粗放的营销策略正反噬品牌信誉。相比之下,研发费用率仅4.64%(2.98亿元),不足白云山等同行的一半,创新药管线空白问题突出。
对赌协议与盈利焦虑:短期主义下的风险累积
为提振资本市场信心,康恩贝不惜祭出高风险手段: 2024年收购子公司康恩贝中药时,签订“净利润对赌协议”,要求2024-2026年扣非净利润分别达1.87亿、2.03亿、2.16亿元,未达标则现金补偿;
2025年经营会议上明确提出“利润优于营收”,销售端或被迫压货冲量,渠道健康度风险攀升。
集采冲击持续发酵:公司累计23个品种纳入集采,主导产品肠炎宁片面临价格腰斩风险。中药板块毛利率已从2021年的68.3%降至2024年的53.7%,成本转嫁能力持续弱化。
破局之路:国资赋能下的生死时速
康恩贝的转型已进入关键窗口期: 短期需解决合规止血与渠道优化,重塑电商品牌公信力; 中期依托国资资源,加速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填补创新药空白; 长期需构建“研发-生产-营销”良性循环,摆脱对高费用推广的依赖。
然而,当前股价低迷(2025年4月末报4.39元/股,较2021年高点跌去62%)、主力资金持续净流出,显示市场信心不足。能否在2-3年内培育出第二增长曲线,将决定这家老牌药企能否在行业洗牌中幸存。
从直销巨头到国资新贵,康恩贝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当“提质降费”遭遇研发短板,当国资赋能碰上管理震荡,这家曾经的行业龙头正经历着最严峻的生存考验。在医药行业强监管、高竞争的当下,留给康恩贝自我革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