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风革新驱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会客厅 原创

2025-05-11 12:28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基层治理现代化面临管理本位固化与服务供给滞后的双重挑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及实证研究,提出以“管理向服务转型”为核心的服务型治理路径,系统论证宅基地审批改革、作风监督机制与智慧民生服务的协同创新,为破解乡村治理困境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服务型治理;宅基地改革;智慧乡村;基层治理

一、问题提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诉求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导致行政效能低下,某地宅基地审批需跨12个部门、提交23项材料,平均耗时6个月;另一方面,“重管控、轻服务”的治理思维衍生权力寻租问题,2022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基层微腐败案例中,涉及“吃拿卡要”占比达37%。这种治理逻辑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形成显著张力,亟需通过作风革新构建服务型治理新范式。

二、理论框架:服务型治理的三重维度

(一)角色重构: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基层政府需完成“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如浙江推行宅基地审批代办制后,行政审批时限缩短85%,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1.6%(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3)。这种角色转型的本质是将管理职能嵌入服务场景,实现“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治理升级。

(二)机制创新:技术赋能与制度约束

通过“制度+技术”双轮驱动破解作风顽疾:湖南某县建立“作风监督码”系统后,群众投诉量同比下降62%,问题整改率达100%。数字监督平台与负面清单制度的结合,构建起“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追责”的全链条监督体系。

(三)服务延伸:民生需求的精准响应

智慧技术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四川“智慧养老驿站”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老年人健康监测响应速度提升70%,日均服务覆盖2000人次(四川省民政厅,2023)。这种精准化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治理难题。

三、实践路径:改革突破与协同创新

(一)宅基地审批的流程再造

1. 三级联动机制:建立县行政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代办点的纵向协作体系

2. 数字平台建设:打通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数据接口,实现电子证照共享率100%

3. 效能评估标准:将审批时效、群众评价纳入干部考核指标

(二)廉洁生态的构建策略

治理维度 具体措施 实施成效 

制度约束 建立42项小微权力清单 信访量下降58% 

技术监督 开发村级事务“阳光APP” 信息公开度达98% 

文化培育 开展“清风干部”评选 群众信任度提升40% 

(三)智慧民生的场景应用

- 医疗领域:5G远程诊疗系统使基层误诊率从15%降至6%

- 养老领域: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健康预警准确率92%

- 政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93%村级事项

四、结论与建议

服务型治理通过作风革新实现“三大转变”:在价值层面推动管制思维向服务理念转变,在工具层面促进分散治理向数字协同转变,在效能层面实现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转变。未来改革需着重完善以下方面:

1. 建立跨部门服务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2. 扩大区块链技术在村级监督中的应用

3. 构建“县域统筹-乡镇赋能-村级落地”的服务供给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