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感知网络体系,构筑全域数字化新基石

脑极体 原创

2025-05-10 12:28


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受到全球关注。提到智能,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人类的大脑,却往往忽略另一个关键能力:感知。正如人类依靠万千神经元,通过五感获取世界信息,在从智慧城市向城市智能体演进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感知能力的体系化建设和升级。

此前,各类城市大脑项目纷纷涌现,但只有大脑是不够的。城市还需要像人类一样拥有“万千神经元”,从而捕捉交通脉络的细微波动、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公共安全的潜在危险,让城市从宏观到微观细节都能被精准感知,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感知体系。

如今,这种设想正在通过城市感知网络体系的理念逐步落地。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由华为主办的“城市感知基础设施高端对话:感知网络体系赋能城市全域数字化”研讨会在福州三坊七巷举行。来自全国各个城市的代表,在研讨会上分享了城市感知网络体系的建设心得,共同定义“城市感知基础设施”参考技术架构。让我们以此为契机,走进城市感知基础设施与城市感知网络体系的前沿世界。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明确指出,建设物联数通的新型感知基础设施是发展重点,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也迫切需要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与泛在韧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终端。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城市传统公共基础设施的数智化升级成为必然趋势:从“人看”迈向“机器看”,让“哑终端”会说话,从“人工处置”转向“AI处置”,泛在感知、便捷互联、智能交互等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城市智能体的新格局,也让城市感知基础设施成为和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等并重的新型基础设施。

感知是所有行业智能化的第一逻辑。然而,当前城市感知的发展还面临着测不全、测不准、传不回、孤岛多、协同难、联动少、协议杂等诸多技术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感知能力的提升,制约了城市传统公共基础设施的数智化升级进程,亟须通过全面统筹部署感、传、算一体集成的“城市感知基础设施”来应对。

2024年9月,由吴志强、倪光南两位院士作序,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华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等19家行业代表企业,联合撰写并发布了《感知网络体系架构与创新》白皮书,首次明确定义了感知网络体系的产业主张,为外场基础设施数智化提供了参考技术架构。

2025年,为更好实现产业级顶设到商业级落地的有效衔接,华为进一步对感知网络体系进行了深入解构,将其实例化落地到了城市、水利、公路等几张典型的行业感知网。其中,由于城市场景和功能极为复杂,涉及交通、水利、电力等多张行业感知网平面在城市的投影,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体系,故而被命名为城市感知网络体系,其目标同样是为城市感知基础设施提供参考技术架构。

城市感知网络体系旨在强化城市感知交互能力,为产业与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智慧化服务。通过对地上、地下空间的全场景创新,实现城市外场集约化、智能化感知建设,基于对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全域数据的实时精准感知和采集回传,大幅提升城市管理和规划效率。例如,在城市道路场景中,华为智慧共享站方案整合多种感知设备,实现道路信息采集与分析;地下管廊场景中,管隧监测站方案实时监测管廊环境与设备状态,保障运行安全。

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华为展示了其全新的雷视感知站和周界防护站两大明星产品组合方案,进一步诠释了城市感知网络体系如何通过场景化方案进行应用落地。

其中,雷视感知站主要面向车路云一体化场景,赋能智慧交通、智慧出行、智慧城市三大类应用。方案通过“感、算、网、管”等 ICT 产品创新融合,实现交通参与者、交通流、交通事件准全天候精准感知,将安全、畅通带入每一次出行。

而周界防护站则依托华为在光纤感知、视频感知、网络连接、站点能源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主要面向铁路周界、机场围界、管线巡检、要地防护等周界安防场景,打造低漏报、低误报、低时延三大竞争力,实现全天候、全范围、全流程的智能安防监测,构筑数字安全防线,助力周界安防的智慧化升级。

城市感知网络体系并不只是一张冷冰冰的技术架构图,而是实实在在可感知、有温度、可体验的。以城市出行场景为例,在华为联合河南鹤壁市打造的中小城市感知网络体系示范样板项目中,通过在鹤壁市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兴鹤大街上,部署雷视感知站方案,结合红绿灯智能配时、数字孪生等技术,使高峰时段行车时间从25分钟缩短至13分钟,行车时长下降48%,让市民切身体会到城市感知网络体系带来的便捷与美好。

城市感知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它的参考技术架构,城市感知网络体系的推进同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华为提出了“五步走”的推进建议:首先是“定规划”,基于业务需求,制定城市感知网络体系的3~5年规划蓝图,由政府专班牵头制定具体行动计划;第二步则是“搭架构”,统一城市感知网络体系的目标架构和顶层设计,统筹建设城市感知基础设施底座;第三步则是“点场景”,基于急用先行、小步快跑的原则,结合地方特点和国家政策牵引,选择优先场景试点落地,逐步滚大雪球;第四步则是“聚产业”,基于鸿蒙城市级OS聚合产业,持续做好场景方案和产品的迭代创新;最后则是“长运营”,通过成立明确的城市感知运营主体,探索感知数据商业变现商业闭环,最终实现商业正循环。

面向未来,我们期待产业各界深化协同合作,持续构建更加开放、智能的城市感知网络体系,为感知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统一规划、统一架构、持续演进、开放合作的参考技术架构,更好赋能城市全域数字化落地,推动数字中国迈向新高度。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