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禹渡五十年前的“石子缘”

山西影像 原创

2025-05-10 10:55

               周波

    芮城 大禹渡高灌站是全国先进的数字化灌区,如今灌溉面积达到了六十余万亩,在今年春旱严重的情况下,为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老家人一提到大禹渡高灌工程,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和自豪感,这是创造人间奇迹的壮举,是造福子孙世代的千秋工程。

退休回到老家,看到这项伟大工程正在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不仅灌溉质量提升、面积扩大,而且以黄河为主题,挖掘大禹文化,体现现代气息,推出了大气磅礴、引人入胜的文旅项目。我为此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每每引领朋友前去游览参观,我都会告诉他们:“五十年前我上高中的时候,就为大禹渡打、运过石子呢!”

    上世纪七十年初,家乡人民为了彻底改变十年九旱的恶劣自然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的卡脖子问题,县上决定举全县之力建设大禹渡高灌工程,成为当时全省没有先例的水利大工程。那个年代物资极为匮乏,要修建这么大的工程,其任务之艰巨,技术之高难,是无法想象到的。参加工程建设者有一种敢为天下先、勇于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他们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坚信“社会主义看工程,没有工程等于零”的理念,提出了“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干”的口号,经过工程建设者五年时间努力奋战战,终于在一九七四年国庆节胜利竣工,实现了祖祖辈辈盼黄河水上垣、想黄河水浇田的千年梦想。

    几十年来,随着大禹渡灌区的不断更新改造,灌溉面积得到了翻倍的增长,成为全国先进的大中型灌区。

    我从小学五年级就知道县里有这么个大工程,学校也曾多次组织到工地参观。但真正参与大禹渡高灌站建设还是高一暑假的时候(一九七四年)。那年是大禹渡高灌站建设决战决胜的一年,我们高年级学生也发动组织起来了。根据县上要求,暑假期间每个高中学生完成两方石子任务,那时的上级指示就是军令如山,何况学生们中间早就传说着这个大工程,大家十分向往。学校立即召开了动员会,同学们纷纷表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坚决完成任务。

    暑假期间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石头难找更难运,只好利用雨停的间隙抢运石头,每天都戴草帽或披着雨衣打石子,衣服湿的能拧出水来,但大家从没有被这些不利条件所吓倒。打石子是个苦活力气活,也是需要使巧力,在打石子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有时石头斜纹不明显,需要多次抡锤才能破碎,特别费力。有次打石子时石沫溅到我眼睛里,磨的眼都充血了;手上也磨起了不少血疱,疼时只能用毛巾包住接着干……眼看开学日期临近,我的任务才完成一半多,只好夜里打开手电打石子,往往是雨水汗水一起流,确实很累很苦。但那年我十五六岁,正是怀揣着“少年梦”的年纪,内心的不服气加上那个年代的政治氛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眼前就真的浮现出雷锋、王杰、草地、雪山的清晰形象。这时,铁人王进喜来了,英雄刘胡兰来了,他们拍拍我的肩膀鼓励说“干革命工作就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我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心里的怨气也没有了,咬着牙干,加班干,大人要帮忙也被我拒绝了,终于完成打石子的光荣任务。

    暑假一结束,我们马上从黄河滩背来砂子,县上给配备了水泥,在工程技术人员具体指导下,严格按照规格开始打混凝土预制板工序。那些天是人换活不停,大家脸上身上都沾上了水浆,没有叫苦叫累的。经过验收合格后,我们开始三人组用架子车把预制板送到十多里外的大禹渡干渠上,在沿途看到不是送预制板就是送石头的小平车大军,有的是夫妻档,有的是父子兵,真是望不到头看不见尾,人山人海,有点像当年解放战争支前民工似的,场面十分壮观。这让我们深深感动也深受教育,想想今天吃苦是为了将来不吃苦,更为工程建设出力流汗而骄傲自豪。

    后来下乡锻炼期间,我也在大禹渡高灌站续建工地上劳动过,但都没有高一暑假打石子那么紧张劳累锻炼人。真要感谢那段难忘的日子,让我们增强了劳动观念,密切了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我参加工作以后每次回老家,路过大禹渡高灌站干渠时都要停下来看看,总有一种幸福自豪感。 如今五十年过去了。现在大禹渡高灌站已建成数字化灌区,走在了全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前列。

    退休这几年我多次到外地旅游,看到一些实景剧编排得很震撼人心,让人印象深刻。我就想,如果能通过实景剧把芮城人民五十年前人定胜天、建设大禹渡高灌工程的勇气和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搬上舞台,会更好地展示和宣介当年建设者们尊重科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革命加拚命的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段建设史,从而受到教育和鼓舞,也为大禹渡景区增添了一项新项目。

    在老家任过职、后又到临汾担任地委副书记、市人大主任的陈长禄老领导多次讲过,解放以后家乡芮城有四大工程可以写入史册:永乐宫文物搬迁工程、大禹渡高灌站(扬水工程)建设、中条山隧道、通用机场,他讲最艰巨最困难最费人力的是大禹渡高灌站工程建设。我想,当年大禹渡高灌站工程投资只有两千八百万元,而今据专家估算至少在十多亿以上才能建成。这一切奇迹的创造,都依靠的是全县人民无私奉献、苦干加实干的精神,靠的是理想信仰的力量,这一工程建设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衷心希望大禹渡灌区发展越来越好,为家乡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编辑/董应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