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健康聚焦“AI+健康”,“救命稻草”还是“估值泡沫”?
近期,轻松健康集团踏上冲刺港交所的快车道。
作为一家将自身定位为中国领先的科技型一站式平台,专注于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解决方案的企业,轻松健康集团怀揣着宏大愿景。从其招股书可见一斑,它计划将募资金额用于品牌提升、技术升级、市场拓展等关键领域,尤其是大打“科技牌”,欲在 AI 及大数据领域发力,以技术赋能产品与服务。
在港股数字健康赛道估值保守、保险科技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中,轻松健康集团这一 IPO 冲刺,究竟是踏上通往辉煌的康庄大道,还是误入荆棘满布的迷途,市场正拭目以待,而时间,将是这场博弈最公正的裁判。
上市“前夜”的大调整
2014 年,轻松集团凭借大病筹款平台“轻松筹”,社交裂变的传播优势,在短时间内积累起7050万庞大用户群体,成为互联网大健康领域的现象级存在。然而,当企业将目光投向港股 IPO 时,曾经的辉煌却成了阻碍前行的荆棘。
为了顺利推进上市,轻松健康集团不得不在架构、业务和商业模式上展开一系列“伤筋动骨”的调整,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企业的命运,更在行业内掀起层层波澜。
一方面,轻松健康集团将“轻松筹”和朵尔医院业务从上市主体中剥离,这一决策看似“自断臂膀”,实则是在政策红线与资本规则之间的无奈妥协。
剥离之举虽然扫清了上市架构上的政策障碍,却也让轻松健康集团失去了核心流量来源。数据显示,业务剥离后,平台活跃用户从高峰时期的 7050 万锐减至 5000 万,超 2000 万用户的流失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企业发展危机的警钟。
另一方面,轻松健康集团将重心聚焦在健康服务和保险两大板块,可在行业竞争加剧、监管政策趋严的双重压力下,两大板块业务增长承压。
一来,头部保险科技企业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完善的渠道网络和成熟的产品体系,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二来,用户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愈发专业和理性,对平台的服务能力、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三来,健康服务面临模式尚未成熟、运营成本高企、市场培育难度大等多重困境。
在港股市场,数字健康赛道竞争激烈,投资者对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前景、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要求极为严苛。轻松健康集团能否在短期内实现商业模式的有效转型,打破“流量焦虑”与“盈利困境”的双重枷锁,赢得投资者的认可,仍是一个未知数。
总之,轻松健康集团为推进上市所进行的架构、业务和商业模式调整,是一场充满阵痛的自我革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既要应对政策合规的挑战,又要突破业务转型的瓶颈,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和盈利模式。
AI会是救命良药吗?
在失去轻松筹这一核心流量引擎后,陷入增长困境的轻松健康集团,将 AI 技术视作破局的“救命稻草”。
财报数据显示,轻松健康集团在AI技术方面,一直都在大力进行投入。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轻松健康集团的研发支出分别为0.53亿元、0.61亿元、0.5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3.4%、12.5、8.0%。
此外,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与AI、大数据等相关的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占轻松健康集团员工总数的比重达到42.3%。而且轻松健康集团已注册与AI、大数据技术能力相关的发明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34项,完成网信办备案算法6个。
具体来看,轻松健康集团开发的技术栈AIcare,具有可拓展性、深度集成性和专用性,是其数字综合健康生态的核心引擎;自研“轻松问医Dr.GPT”大模型,通过结合大语言模型和场景化业务模型,赋能问医业务,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医疗咨询和建议。
不仅如此,AI 技术还被应用于轻松健康集团日常运营管理,通过自动化流程优化仓储物流、客服响应等环节,提升运营效率。相关AI技术也应用于轻松健康集团对保险公司合作伙伴的服务中,促进智能理赔处理以及对用户和交易的动态风险评估。
尽管技术布局颇具亮点,但轻松健康集团“AI + 健康”战略的落地面临重重挑战。
从业务适配性角度来看,AI 技术的应用效果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支撑与精准的算法模型。然而,轻松健康集团在业务转型过程中,用户流失严重,数据积累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受到冲击。同时,保险与健康服务业务的复杂性,要求 AI 系统具备对行业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对能力。
例如,在健康服务场景中,AI 不仅需要分析用户健康数据,还需结合医疗专业知识提供科学的健康建议,这对算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若技术应用与业务需求脱节,不仅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还可能损害用户信任,加剧业务困境。
从商业化角度考量,AI 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需要持续的高投入,而轻松健康集团正面临盈利困境,保险业务下滑、健康服务盈利模式尚未成熟,使得其在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之间难以找到平衡。若无法通过技术应用实现业务增长与盈利提升,高额的研发成本将进一步加重企业负担,陷入恶性循环。
总之,当行业巨头纷纷在医疗 AI 赛道跑马圈地,这家亟待转型的企业押注 AI,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破局的关键一搏。
竞争巨压下,奋力一搏
在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大背景下,AI 技术无疑是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为轻松健康集团带来了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若能充分发挥 AI 技术优势,深度整合保险与健康服务业务,打造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或许能够吸引用户回流,重塑市场竞争力。
然而,机遇背后风险重重,政策监管的不确定性、技术迭代的快速性、市场竞争的激烈性,都可能成为战略实施的阻碍。
首先,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与细化,从医疗数据合规、保险业务监管到互联网医疗服务规范,每一项政策变动都可能对轻松健康集团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在健康服务与保险产品上的消费能力与意愿。在经济下行时期,消费者往往会削减非必要开支,健康保险等产品的销售可能受到冲击。轻松健康集团若不能及时洞察市场环境变化,灵活调整战略,将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足。
其次,在技术更新迭代方面,大健康行业可谓日新月异,轻松健康集团在技术研发投入上的相对不足,以及技术转化效率的问题,使其在技术更新迭代的竞赛中处于追赶地位,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再有,医疗 AI 领域早已是巨头林立。平安好医生依托平安集团的资源优势,在 AI 辅助诊断、智能健康管理等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庞大的用户数据与技术优势;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与生态整合能力,不断拓展 AI 在医疗健康场景的应用边界。
相比之下,轻松健康集团在技术实力、数据储备与品牌影响力方面均处于劣势,如何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突围,成为摆在其面前的严峻考验。
综上所述,轻松健康集团押注 AI,是在绝境中寻求突破的勇敢尝试,也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场关乎生死的技术突围战,最终是能带领企业走出困境,还是折戟沉沙,不仅取决于技术的落地与创新,更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资源整合能力与市场应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