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企业为AI焦虑,联想的“超级智能体”来得正是时候

Alter聊科技 原创

2025-05-09 17:58

《快看!!!AI时代,你的工作会消失吗?》

每隔一段时间,家庭群里就会有长辈分享这样的文章,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焦虑情绪,生怕子女的工作被AI替代。

即使是对AI认知稍深的年轻人,也不可避免地被“焦虑”裹挟。毕竟DeepSeek只需半分钟就能写一篇不错的新闻稿、AI主播全天24小时直播带货、“大模型取代脑力劳动”的讨论层出不穷,越来越多人开始焦虑怎么才能学会使用AI,以至于社交媒体上充斥着“XX天学会使用XX”的课程。

身处“智能文明的前夜”,许多企业也没能逃出焦虑和担忧的氛围:购买了一体机、建立了知识库、不断向AI投喂语料,结果却不及预期。不少CEO开始焦虑,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大模型的落地究竟要从何处开始?

在5月7日的2025联想创新科技大会展会上,我就看到有一名“硅基员工”现场指点迷津,消除打工人的职场内耗,为企业应对AI焦虑出谋划策。虽然场面轻松,但却反映了企业等普遍的AI焦虑。

IDC和联想集团共同发布的《全球CIO报告:迈入全新AI经济时代》对企业的“AI焦虑”现象进行了深入调研:2025年企业AI支出同比增长2倍,超四成资金涌向生成式AI;近3000调研企业中有一半已部署AI,但大多数仍处应用早期,遇到了ROI不明确、数据不足、内部AI专业经验缺口等“绊脚石”。

相对乐观的是,这场AI焦虑有着鲜明的“时间差”,对新技术更加敏感的大厂,早在七八年前就在尝试驾驭AI,他们摸索出的经验和教训,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份“避坑指南”,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些弯路。

比如在这届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的“超级智能体”体系正式揭开面纱。

01 企业的AI焦虑,到底在焦虑什么?

个人的焦虑,似乎并不难解释,归结为一句话——“我的工作会不会被越来越聪明的AI所取代呢?”

早在2023年初,高盛就在一份报告中预计:AI可以取代相当于3亿个全职工作的岗位;另一家权威咨询机构普华永道,也曾进行过全球劳动力调查,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担心自己的角色在三年内被技术取代。

长江商学院在2025年进行了覆盖国内11814名职场受访者的调研,报告显示高达85.53%的受访者对AI可能对自己的就业带来冲击表示担忧,甚至67.57%的受访者认为替代进程将在未来五年内发生。

而企业到底在焦虑什么呢?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将企业的AI焦虑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对方向的焦虑。

时间回到2022年11月末,ChatGPT火爆走红后,大模型迅速成为资本追逐的新风口,FOMO(错失恐惧症)也成了普遍现象:初创企业害怕自己步子慢了,被资本冷落;大企业害怕错失下一次技术革命,被“弯道超车”;资本害怕押错了宝,和新一轮红利擦肩而过。

第二个阶段是对机会的焦虑。

当大模型的价值被验证的2023年前后,几乎每个礼拜都会有新的大模型上线,同时在算力、数据等基础设施上大手笔投入。彼时大模型被比作是智能化时代的“引擎”,市面上有一种流行论调:只有训练出自己的大模型,才会有话语权,有参与竞争的机会。

第三个阶段是对落地的焦虑。

在大模型落地应用的新叙事下,参与者不再局限于科技行业,制造、医疗、金融、政务等行业的大中小企业,纷纷开始寻求AI在业务中落地,想要尽快兑现大模型的价值。

但在基础设施投入越来越高,产出明显不及预期的局面下,“焦虑”再次蔓延开来。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本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少企业遇到了技术挑战、数据瓶颈、组织协同等问题。

比如模型能力与场景不匹配,通用大模型无法满足制造、保险、政务等场景中对事实准确性、逻辑推理、专业知识的要求,由于多数企业对“微调”理解不足,常常出现大模型“会说话但不懂业务”的现象。

再比如数据上的“负担”,不少企业数据孤岛严重,业务系统之间数据难以打通,导致缺乏结构化、高质量的训练数据,直接“锁死”了大模型的能力。特别是工业、医疗等场景,还存在数据合规等问题。

以及跨部门协同沟通的障碍,大模型落地往往涉及IT、数据、安全、法务等多个部门,每个环节都可能拖慢进度或成为“拦路虎”,再加上缺少熟悉大模型工程化的复合型人才,常常是花了钱,却看不到回报。

可以列举的痛点还有很多。

原因并不难解释,企业需要的不是大模型,不是算力,而是好用的AI产品和解决方案。

02 联想式突围,对行业有什么启示?

怎么破解企业的AI焦虑?不妨先将注意力聚焦在一个典型样本——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全过程的联想集团。

早在上世纪末,联想就开始了信息化转型,可以说是国内信息化最成功的企业。不管是信息化、数字化还是智能化,都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企业管理、研产供销服的Know-How问题。

所谓的Know-How,就像古代工匠对徒弟口传心授的“行业秘诀”,不少企业直到近两年才搞懂。

AI的落地应用也是如此,大模型的性能可以用各种指标评估,但在To B场景中能释放多少生产力,关键点还是Know-How。

当大多数企业还在为AI焦虑时,擅长行业Know-How的联想,已经“提前”交出了一份AI成绩单:即将收官的2024/25财年,联想集团前三个财季累计营收同比增长21%,净利润年比前年提升了70%。

对应到企业AI焦虑的三个阶段,联想的“突围”也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明确目标。

2017年的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首次提出了“All in AI”战略,涵盖“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两大核心领域;到了2019年,联想确立了“3S转型”战略,即智能设备、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解决方案和服务,加快以解决方案和服务为导向的业务转型,成为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引领者和赋能者。

第二个过程是优化路径。

外界普遍为AI“船票”焦虑的2023年,联想率先认准并确定了混合式AI技术路径:将个人智能、企业智能与公共智能共存互补,混合并用。其中企业智能基于企业的私有数据和知识库,部署在企业私有云或本地数据中心,能够同企业的各种数字化系统无缝对接,进行智能化运营和决策。

第三个过程是加速落地。

AI不是黄金麦田,只有用起来才能产生价值。大模型是底层技术,而非开箱即用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在AI的落地应用上,遵循第一性原理的联想,选择通过智能体释放大模型能力,改造各行各业的场景。

在To C场景中,联想一边和芯片厂商合作开发定制化的算力解决方案,一边设计了软硬件协同优化的“联想推理加速引擎”,实现了跨端跨生态的多模型多智能体协同,帮助用户打造“超级个体”。

在To B场景中,日前亮相的企业超级智能体联想“乐享”,将作为联想面向公众、客户、大联想伙伴的新一代官方入口,担纲意图理解和任务规划,并调度指挥领域智能体,为用户提供服务。

做一个总结的话:联想是一个坚定的AI应用主义者,没有盲目去卷通用大模型,而是将筹码押注到智能体,让大模型跳出对话框,融合到不同的工作流中,不断为个人和企业组织提高生产力。

03 超级智能体,一份可复制的“作业”

刚刚结束的2025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迈出了沉淀内功到对外赋能的重要一步,给出的破解企业AI焦虑的新思路。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演讲中发布了覆盖全场景的超级智能体矩阵,包括联想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联想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联想城市超级智能体,并首次定义了超级智能体的三大核心功能。

1、感知与交互:能够实时捕捉并深度理解环境信息与用户当前所处的状态,支持文本、图像、语音、手势、眼动追踪、面部表情分析等多种方式协同的主动感知,并能够跨终端实现对用户意图的精准解读和响应。

2、认知与决策:支持调用跨设备、跨生态的本地的个人和企业知识库,通过知识积累、经验反思、实时学习和高效反馈,建立并维持端边云一体的可追溯、可关联的长期记忆,准确理解复杂意图,做出推理和判断。

3、自主与演进:结合用户意图和先验知识,将复杂任务分解为子任务,并派发给相应的领域智能体,然后自主编排执行顺序,规划执行步骤,基于智能体互联协议调用跨生态工具来主动执行任务,并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演进和升级。

如果说联想在AI赛道的闯关突围,为千行万业示范了让AI成为创新生产力的可能,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就是一份可复制的“作业”。拆解“企业超级智能体”的结构,针对性消除了两大落地难点:

一是混合式基础设施的部署。

算力是企业迈向超级智能体的第一步,联想基于“端-边-云-网”四层架构,构建了高效的混合计算基础设施。

其中云平台涵盖公有云和私有云,依托联想万全异构智算平台的GPU内核态虚拟化技术,显著降低了AI训练成本,加速了推理效率。企业可借助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数据的高效且安全地采集、存储与处理,并将数据智能分发至混合云中进行模型训练。模型成熟后,还可以灵活部署至边缘设备或终端硬件,实现分布式推理和实时决策。

二是利用私有数据构建应用。

不仅仅是混合基础设施,联想还提供了模型工厂和智能体平台,能够基于企业私有的数据和知识库,使用不同的模型和工具开发通用及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构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应用库。

简单来说,企业超级智能体不是单一的工具,而是涉及企业和组织内不同部门需求的合集,联想将超级智能体定义为“认知操作系统”。以联想“乐享”为例,可以是明星销售,找它下单、求推荐还能拿折扣;可以是资深采购,跟它协商成为联想供应商;还可以是服务工程师,联系它做设备定期保养;甚至是和人形机器人融合,化身企业的“硅基员工”……

无可否认,企业超级智能体适配的场景依然有限,还无法满足企业的所有需求,却也给出了破解AI焦虑的良方:与其对着“空气”焦虑,不如先按照联想跑通的路径把AI用起来,在落地应用中持续挖掘AI的价值。

04 写在最后

十多年前,信息化转型风头正劲时,也有无数企业为部署ERP焦虑,坊间流传着著名的“ERP找死论”,认为上马ERP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对于企业管理要求也在增加,对企业来说“是在寻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冒险上了ERP的企业,生产、研发、营销等方面的竞争力持续提升,不少企业挖掘出了第二增长曲线,反倒是一些畏手畏脚的企业,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到了AI时代,企业的焦虑有各种来源,核心症结仍然是“不会转、怎么转”。而联想在内的科技大厂,正在用企业超级智能体改写智能体的部署和开发逻辑,全面重塑生产力范式,帮助企业摆脱“AI焦虑症”。

相较于继续为AI焦虑,不如顺应杨元庆在演讲结束时的呼吁:“让AI成为创新生产力,为我们构建一个更智慧、更美好的未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