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亏损后,上海家化重启的机会在哪里
李彦丨作者
木鱼丨编辑
壹览商业丨出品
4月25日,上海家化发布2024年年报。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6.78亿元,同比下降13.9%;归母净利润为-8.3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66.6%,这也是上海家化上市来首次亏损。
这份年报是林小海上任后的首份成绩单。2024年6月,前宝洁高管、阿里零售通负责人林小海正式接任CEO和董事长。壹览商业曾在《上海家化破釜沉舟,林小海背水一战》分析报道,他接手的是一个在渠道老化、品牌老化、利润承压中走到瓶颈的上海家化。
从资本市场的视角来看,亏损本身固然引人关注,但从这份年报中,的确能捕捉到一些信号,表明公司正在从过往的路径依赖中脱身,尝试重构新的增长逻辑。
对林小海而言,这是“清理战场”的开始;对上海家化而言,或许也是迈向下一轮重启周期的起点。
自上而下的“瘦身”
上海家化归母净利润亏损8.33亿元,乍看之下触目惊心,但拆解来看,最关键的亏损原因,来自一笔历史遗留的商誉减值。
根据财报披露,公司对旗下海外婴童品牌汤美星计提了约6.1亿元的商誉减值,占全年亏损的绝大部分。扣除这一非经营性损失后,上海家化来自主营业务的亏损仅约1亿元。
2017年,上海家化斥资近20亿元收购英国婴幼儿喂哺品牌汤美星(Tommee Tippee),旨在拓展海外市场。然而,受海外低出生率、婴童品类竞争加剧和经销商降低库存等因素的持续影响,汤美星业务收入及毛利同比下降,导致上海家化计提商誉减值约6.1亿元。
通过这次减值,上海家化成功“瘦身”,为公司的战略转型和资源重新配置提供了空间。
如果说过去的上海家化,是一家在多品牌、多渠道、多投放上“摊大饼”的公司,那么2024年之后,它正在转向“删繁就简”的思路:不再追求体量的膨胀,而是把组织和资源锚定在真正有成长性的单点突破上。
这一转向最直观的体现,不是利润的回升,而是经营质量的回正。
上海家化的“瘦身”还贯穿了渠道调整,上海家化“瘦”了线下。2024年,上海家化整体毛利率为57.6%,同比下降1.4%。细分来看,下降主要来自线下渠道与海外业务,线上渠道、毛利率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至63.5%,营收占比提升至44.7% 。
即便如此,从费用端来看,销售费用同比下降约4.3%,管理费用下降约1.1%,均与收入下滑幅度(-13.9%)形成对比。这意味着,尽管收入收缩,公司并未被固定成本所“吞噬”。
我们注意到,公司未在任何单项费用科目上过度砍支,而是通过内部节奏重构来调整资源配置。例如,销售费用主要通过渠道结构优化降低(如自营替代经销带来的回款效率提升),而非简单压缩投放。
从研发决策来看,研发端,上海家化未选择削减研发支出以“自保”。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为1.51亿元,同比增长3.1%。尽管原材料与能源成本波动,上海家化通过阶段性原材料储备与运营效率提升缓解压力。2024年,公司整体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1.1%,高于收入降幅(13.9%),表明制造端仍具规模控制能力 。
人工与制造成本控制也较为有效,人工成本同比增长32%,但占比仅为18.8%,主要系产品结构变化与品质提升带来的正常上涨。运输成本同比下降6.2%,占比持平,物流效率稳定。
也就是说,上海家化虽在“瘦身”,但整体费用控制保持克制与理性,没有一味压缩支出,而是在收入下滑的情况下,维持了相对健康的成本结构和经营弹性。
运营思路的全面改变
从渠道、品牌、组织三个方面,具体看上海家化的布局及拿到的结果:
最先动刀的是线下渠道。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通过主动压缩社会库存、关闭低效门店,使百货渠道库存周转天数由342天下降至89天,库存结构明显轻盈。尽管营收因此短期承压,但长期积压在门店端的低效资产终于得以释放。
与此同时,线上渠道迎来重要调整。公司将过往依赖的经销商代理模式,逐步转为自营。在短期带来退货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对终端价盘、促销节奏的控制能力。年末数据显示,上海家化应收账款同比下降34.3%,期末存货下降13.3%,经营效率明显改善。
在渠道“减负”之外,公司也补上了内容电商的短板。玉泽、六神、佰草集在抖音平台的直播业务GMV分别实现三位数增长,线上业务整体收入同比增长10.4%,收入占比提升5.5个百分点。
品牌层面,林小海明确提出“品牌优先级”的分级管理策略,将六神和玉泽确立为第一梯队。六神聚焦“大众清凉”,围绕夏日场景推出第二代驱蚊蛋等产品;玉泽专注敏感肌修护,在功效护肤与医美术后赛道深耕。
第二梯队如佰草集、美加净,则在品牌老化与定位模糊之间寻找新的锚点。佰草集裁撤了百货渠道大量专柜,仅保留约300个优质点位,并推出第五代“新七白”系列,试图在“中式养白”中重建品牌话语权。
其他品牌如启初、高夫被归入创新事业部,通过细分人群、轻资产打法进行“赛马机制”式的孵化。例如启初新推出的青蒿面霜获得市场正向反馈,高夫则围绕控油祛痘重新定义目标用户群,聚焦年轻男士赛道。
配合品牌矩阵调整,组织也随之重构。2024年,公司重设三大事业部:个护、美妆、创新,并进行大范围人事更换。其中,美妆事业部总经理、玉泽品牌总监等核心岗位均换人,同时引入珀莱雅前CMO叶伟担任外聘顾问。
林小海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找来的这批新的高管,都是自己“熟悉的人”,也是“一流公司的一流人才”。
作为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组织重构为业务聚焦和品牌优先级落地提供了支撑。尽管阵痛仍在,但从年报呈现出的经营质量改善来看,新团队的方向初现成效,值得市场给予更多的时间与耐心。
2025:修复正在发生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家化依然没有迎来反弹,但账面下的一些变化,开始描摹出这家公司“从乱到整”的路径。
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仍处于收缩区间。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7.04亿元,同比下降10.6%;归母净利润2.17亿元,同比下降15.3%。
问题出在哪?要控费用端依然不容易。虽然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0.9%,与营收降幅基本同步,但销售费用仅同比下降2.9%,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则分别增长8.1%、11.1%。也就是说,成本压下来了,但品牌、组织、技术的支出并未立刻跟着“瘦身”。
但我们在一季度看到了好转的趋势:一季度,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6.16亿元,同比增长8%,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意味着,在营收下滑的同时,公司“卖货的钱”抵扣各种而样的成本后,依旧能“从客户那收回真金白银”,且数额还在变多。
细看结构:公司预付款项增长一倍至1.29亿元,表明对部分关键原材料和供应链节点提前锁量;存货则降至6.46亿元,连续两个季度收缩,印证渠道“以销定产”的策略已逐步落地;应收账款较年初略降至7.52亿元,说明销售节奏趋于稳定,账期未恶化。
对于仍在推进内部调整的企业而言,持续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是抵御市场不确定性、换取战略节奏的重要“喘息窗口”。
资产负债表上,公司总资产较年初增长4.7%,达到104.16亿元,归母净资产增长2.4%至68.5亿元 。这一增长主要来自货币资金提升(增长16.8%至6.43亿元)与金融投资回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借款由年初的4900万元大幅升至5.16亿元。这一变化说明公司在运营维稳阶段动用了更多杠杆资源,推高了短期偿债压力。同期,合同负债由1.16亿元跃升至3.66亿元,反映出预收订单金额上升,虽是正向信号,但也需防范“订单兑现”的节奏错配。
整体看,公司负债总额上升至35.65亿元,资产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偿债能力未出现明显恶化,但“借短保流”的资金结构需要持续关注。
总体来看,上海家化的这份季报没有带来惊喜,但也没有令人失望。利润还在下滑,压力没有消除;但现金流在改善,资产结构更稳,短期内活力仍在恢复中。
对于一家刚经历深度组织重构的企业来说,利润不是最先修复的指标,节奏才是。目前的财务表现告诉我们,上海家化正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经营节奏:不盲目压缩,不过度扩张,而是在“修正旧模式”的同时,探索新路径的适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