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淄博烧烤”到“曹县汉服”,解码山东新文旅经济爆发逻辑

管理视野 原创

2025-05-09 09:40

从烟火升腾的烧烤炉到衣袂翩跹的汉服秀,山东近年来以“小切口”撬动“大产业”,通过地域特色文化符号的挖掘与创新,催生出“淄博烧烤”“曹县汉服”等一批现象级新文旅IP。这些案例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更揭示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产业链的精准协同。

现象级IP的崛起,从“流量爆点”到“长红动能”

“进淄赶烤”:市井烟火的文化突围

2023年,淄博凭借“小饼卷万物”的烧烤三件套火遍全网,一跃成为网络顶流。在“进淄赶烤”的热潮下,当年五一假期期间,淄博高居热门旅游城市榜单首位。“淄博烧烤”的爆火其实并非偶然:

精准定位与政府协同:聚焦大学生群体与周边游客,通过“烧烤专列”“价格管控”等政策快速承接流量,将“一顿烧烤”升级为涵盖食、住、行的文旅生态。

文化仪式感赋能:以“独立炭炉+自助蘸料”的独特体验,打造南北通吃的社交场景,并通过民俗活动、音乐节等强化文化黏性。

流量长效化运营:前期借力KOL种草,中期结合央视《探索·发现》之家乡至味2023等IP传播,后期推动齐文化、陶瓷等多元文旅融合,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

“曹县汉服”:传统服饰的国潮新生

曹县从“演出服之乡”转型“汉服宇宙中心”,打造“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丽经济,2024年,曹县汉服销售额达120亿,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今年一季度,汉服销售额31.4亿元、增长15.8%,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其爆发式发展的逻辑其实有迹可循:

产业链垂直整合:依托成熟的服装生产基础,快速切入汉服赛道,形成设计、面料、电商销售全链条,网店覆盖淘宝、抖音等主流平台。

国潮需求精准捕捉:紧抓“马面裙热”“拜年服热”等消费趋势,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单件“高定”汉服净值可拉至万元档位。

政策与科技双驱动:政府建设e裳小镇等产业园,引入提花机提升高端面料产能,并通过“电商贷”等金融工具扶持中小企业。

爆发逻辑解码,山东新文旅经济的四大引擎

政府主导的“护航式创新”

无论是淄博成立“烧烤专项小组”保障食品安全与交通,还是曹县打造“1+6”服饰产业区块,地方政府均以“服务者”角色打通政策壁垒,推动产业从自发增长转向系统化运作。

文化符号的“高频刚需化”

淄博烧烤以“高频消费+强社交属性”切入文旅刚需,曹县汉服则借“国潮复兴+节庆场景”激活文化认同。两者均通过细分场景创造消费黏性,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习惯。

数字赋能的“流量裂变”

短视频平台成为关键推手:淄博烧烤借助大学生打卡短视频引爆社交传播,曹县汉服通过直播带货覆盖超1.4万家网店。两地均构建“内容生产—流量转化—线下体验”的闭环,实现“线上种草、线下拔草”的协同效应。

产业联动的“生态构建”

淄博以烧烤为支点,串联齐长城、陶瓷等文旅资源;曹县则通过汉服文化节、非遗体验等活动延伸产业链。这种“核心IP+多元衍生”的模式,推动单一产品向产业集群跃升。

未来展望:从地域品牌到全球化表达

当前,山东正探索新文旅经济的“出海”路径,前有淄博烧烤入选国际美食节推介项目,后有曹县汉服启动“世界行”,在埃及、意大利等国招募文化推广大使。下一步,如何将文化独特性与“普世价值”相结合,或将成为山东从“区域爆款”迈向“全球IP”的关键。

【结语】

从市井烟火到衣冠风华,山东的新文旅经济实践证明:在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现代生活的共鸣。当烧烤炉上的炭火与汉服衣襟的绣线交织,可以预见的是,一幅以文化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的区域经济图景正徐徐展开。

  济南管理科学研究院亚文化传播研究所 供稿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