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科学”突围之路
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场关于生命的守护战正以科技为刃、以协作作盾悄然展开。作为河南省临床重点专科,这里不仅承载着区域医疗的使命,更以“精准化、微创化、个体化”的诊疗理念,为患者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中枢”防线。
国家级资质赋能:多学科协作的“中枢神经”守护者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以“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国家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为基石,构建起覆盖脑血管病、神经肿瘤等全病种的诊疗体系,10名主任医师、22名副主任医师,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策略,持续提升诊疗实力。
注重技术革新与协作机制。通过与北京宣武医院合作,引入国际前沿的神经介入技术,利用云端多学科会诊系统实现诊疗方案实时迭代;在卒中绿色通道“垂直快速救治链”中,双源CT、3.0核磁共振等尖端设备与24小时待命介入团队形成闭环,将DNT(入院至溶栓)时间压缩至25分钟,远超国家标准(≤60分钟)。
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我们要求年轻医生每年必须到顶尖医院进修,同时邀请专家来院坐诊。”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疾病中心主任、脑血管介入病区主任、卒中中心医疗总监秦晋辉表示,“双向奔赴”模式让团队年均完成1500台次神经介入手术,其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内取栓术300余例,动脉瘤栓塞术120例,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90余例。
生死时速:技术突破与生命奇迹的双向奔赴
在神经内科的抢救记录中,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案例诠释着“时间就是大脑”的医学真谛。
2024年3月31日,姜女士蛛网膜下腔出血,送医时已昏迷。医疗团队23秒完成气管插管,15分钟实现动脉瘤完美填塞,术后采用腰大池引流缓解姜女士的颅内高压。仅用14天,姜女士就康复出院。
2025年除夕,江先生突发昏迷,被诊断为死亡率超80%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医疗团队从CT检查到血管再通仅用时28分钟,术后40分钟患者即能比出“OK”手势。这场“秒级救治”,靠的是急诊、影像、介入等团队的无缝衔接。
秦晋辉介绍,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技术、脊髓电刺激(SCS)等创新手段的应用,使该院神经内科昏迷促醒成功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2024年成立的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更将治疗延伸至功能重塑阶段,形成“救治-康复-预防”的全链条服务。
专科化布局:精准诊疗的神经医学新范式
该院神经内科通过六大亚专业(卒中及神经介入、眩晕、头痛、癫痫、帕金森与认知障碍)和10个专病门诊,构建起“精准诊断、分层治疗”诊疗体系。
亚专业特色——
眩晕病区运用视频眼震电图、动态平衡诊疗系统等设备,实现耳石症复位精准度达98%。头痛病区针对抗NMDA受体抗体脑炎等神经免疫疾病,采用个体化免疫治疗方案进行诊疗。癫痫与睡眠病区通过多导睡眠监测仪结合经颅磁刺激技术,为顽固性癫痫患者提供新希望。帕金森病区通过脑深部电极植入(DBS)技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设备与技术融合——
导管室配备X线大型C臂,可开展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神经电生理实验室通过肌电图、诱发电位等技术,为神经损伤提供客观评估。特殊技术占优势,以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技术”(精准脑病灶活检、脑干出血穿刺)、“脑动脉瘤复合手术”(开颅夹闭+介入栓塞)、神经内镜微创治疗及神经介入技术为核心,依托卒中绿色通道高效运转,实现急性脑卒中“溶栓+介入取栓”无缝衔接救治。
未来可期: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全域医疗蓝图
2024年1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整合15个相关科室,构建“救治-康复-功能重塑”全链条服务体系。依托与北京天坛医院、郑大一附院的合作,该中心以“精准化、微创化、个体化”为理念,专注脑血管病、神经肿瘤、功能性疾病等全病种诊疗。未来将开展神经导航肿瘤微创切除、脑深部电极植入调控帕金森病等尖端技术。
“我们可为患者节省40%至60%费用。”秦晋辉表示,该中心将持续优化卒中急救专线、昏迷促醒中心等特色服务,让患者在享受一线城市医疗水平的同时,减轻经济负担。
从“单病种突破”到“全链条服务”,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以科技为笔、以仁心为墨,书写着守护“生命中枢”的壮丽篇章。
来源:南都晨报
通讯员:于磊 王晓丽
编辑:吴冬霞
审核:王 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