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七年之痒”背后,斯凯奇退市即自由?

美股研究社 原创

2025-05-08 22:15

最近,“斯凯奇退市”空降微博热搜,作为全球第三大运动鞋零售商、两度入选《财富》500强的行业巨头,退市消息一出便引发市场震动。

与此同时,总部位于纽约、源自巴西的3G资本以每股63美元的全现金收购斯凯奇。尽管股价一度暴涨近25%,但这背后更扎心的真相是,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正在迫使这家“美国足力健”连夜改姓。

图源来自斯凯奇官方

从“老年鞋”逆袭成年轻人爆款,斯凯奇曾靠“踩屎感”鞋底血洗全球市场,如今却在2025年开局就秒切“绝地求生”剧情。

一场耐人寻味的“资本大逃亡”似乎正在上演。

关税“绞杀”,平价鞋企的生死劫

为什么在运动品牌市场颇受欢迎的斯凯奇,会在市场正兴时选择退市?

核心诱因直指美国政府掀起的“对等关税”风暴。众所周知,4月29日,由斯凯奇、耐克、阿迪达斯等76家鞋类品牌组成的行业联盟向白宫发出联名信,直指新关税政策将使童鞋税率飙升至20%-37%,叠加后行业整体税率或达150%-220%。

而平价鞋企因利润空间狭窄,既无法消化关税成本,也难以通过涨价转嫁压力。因为,在“对等关税”政策下,一双原本售价1100元的运动鞋终端价格飙升至近1700元,严重背离斯凯奇“平价舒适”的品牌定位。

宏观来看,美国鞋类分销商和零售商协会(FDRA)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鞋类销售额同比骤降26.2%。此外,美国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数据显示,美国3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2.9,已经连续第四个月下降。可见,当地的非必需消费需求已经被严重抑制。

而且,斯凯奇还在退市声明中明确表示,“全球贸易政策带来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已使公司无法提供财务指引。”

斯凯奇此番表态的背后,折射出其全球供应链的深切焦虑。与耐克、阿迪达斯等行业巨头相似,斯凯奇在生产布局上对亚洲市场尤其是越南有着极高依赖。

目前,斯凯奇旗下超5300家门店所需产品,60%的产能由东南亚代工厂承担。然而,不断加高的关税壁垒,正将这一产能布局逼近成本承受极限。

当前市场对斯凯奇的短期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尽管斯凯奇可借助3G资本在供应链优化与全球化运营方面的经验,通过调整生产基地布局来应对关税压力。

但据摩根士丹利测算显示,尽管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可以缓解产能过于集中在亚洲带来的压力,但也需要至少20亿美元的投资,且这一过程耗时一般长达3-5年,不确定性较高。

如此局面下,斯凯奇面临两难抉择:若维持大众化定价策略,企业盈利将遭受重创;若因关税压力而提价,又会对市场份额造成冲击。

在两难境地下,身为上市公司的斯凯奇不得不在短期盈利与长期战略间取舍,私有化成为“断腕求生”的必要选择。

退市逻辑:逃离资本市场的“短视陷阱”

退市消息发布前,斯凯奇股价年内(截至2025年5月2日)累计下跌26.58%。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而股价若持续低迷则会削弱企业通过增发、可转债等方式融资的能力。但斯凯奇私有化后账上现金会相应增加,能够支撑其一定时间周期内的战略调整,若继续留在股市,其融资成本则可能因信用评级而下调。

此外,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斯凯奇实现营收同比增长7.1%至24.1亿美元。彼时的斯凯奇仍专注于扩大市场份额,新开设51家门店,其国际业务已占总业务的65%。尽管营收未达预期,但批发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均显示出健康增长,分别增长7.8%和6%。

而3G资本以每股63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斯凯奇所有流通股,较斯凯奇近15个交易日成交量加权平均股价溢价30%,向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

众所周知,3G资本以“零基预算+成本管控”模式闻名,曾主导百威英博、汉堡王等千亿美元级并购案。凭借其资本运作能力或可为斯凯奇注入“降本增效”的新动能,例如通过DTC(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模式来提升利润率,并削减行政开支。

长远来看,这一交易不仅为斯凯奇提供资本护盾,也赋予其脱离华尔街短期业绩考核的自由度,同时也更有利于斯凯奇长期战略的“解放”。

退市后,斯凯奇可以更灵活的推进三大核心战略。一是供应链重组。加速越南、印尼的工厂建设(目标3年内将中国产能占比降至40%)。

二是推进产品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例如,加大智能缓震中底等技术投入,对标功能性品牌Hoka、On昂跑打造差异化产品以及品牌影响力。

三是渠道优化。关闭现有的低效直营门店,转向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并同步提升电商销售占比。

整体来看,斯凯奇的私有化本质是一场以退为进的战略突围——通过剥离资本市场的短期业绩压力,换取供应链重组、产品创新与渠道优化的战略纵深。

3G资本带来的不仅是94亿美元的资本护盾,更是通过“零基预算”模式重塑成本结构、加速DTC转型的运营杠杆。然而,这场退市自救能否成功,仍取决于其全球最大增量市场——中国的表现。

退市迷雾下,难逃中国市场攻防战

从新疆棉事件中的“公正表态”积累的品牌好感,到2025年上海超百家分支机构集中注销的收缩信号,斯凯奇在中国市场的进退抉择,折射出跨国品牌在贸易波动与本土竞争夹击下的生存困境。

财报显示,2025财年第一季度,斯凯奇的国际业务虽以65%的占比撑起增长基本面,但亚太区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3%(剔除中国市场则增长12%)的尴尬数据,也暴露出其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失速。

具体来看,本土品牌的“国潮围剿”与多品牌矩阵正在持续挤压斯凯奇的生存空间。

安踏通过“单聚焦、多品牌”策略,构建了覆盖全价格带的产品矩阵。主品牌定位大众市场,FILA瞄准中高端时尚运动,迪桑特、可隆聚焦户外运动,亚玛芬体育(始祖鸟、萨洛蒙等)占据高端专业赛道。

这种多品牌协同效应使安踏在价格带覆盖上形成对斯凯奇的“夹击”——主品牌以更低价格抢占平价市场,FILA则在中端市场分流消费者。

李宁则凭借2018年纽约时装周的“国潮”营销一举翻身,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运动科技结合(如“悟道”系列),成功吸引年轻消费者。不仅如此,其市场重心也逐渐从专业运动转向时尚潮流,与斯凯奇的“舒适日常”定位形成部分重叠。

而国际品牌的降价策略也直接冲击了斯凯奇的平价优势,进一步扰动下沉市场竞争。

阿迪达斯在2024年通过推出平价产品线(如Adidas Essentials)和关停低效门店、拓展三四线城市大店,实现大中华区销售额同比增长10%。其主力产品Samba系列通过平替版本(VL COURT)将价格下探至200-500元的主力区间,直接冲击斯凯奇的核心价格带。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耐克也在中国市场采取了更为灵活的价格策略,推出100美元及以下的产品,进一步压缩了斯凯奇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

面对阿迪达斯、耐克近年来加速价格下沉,在低线城市开设品牌大店,安踏亦通过细分产品线抢占市场。斯凯奇的“平价好感度”在巨头夹击中逐渐失效。

退市迷雾之下,中国市场既是斯凯奇必须守住的“基本盘”,也是其战略转型的最大试炼场。此时,斯凯奇如何平衡“关税成本压力”与“中国市场增长”的双重挑战,将决定这场退市豪赌的最终结局。

结语

关税阴影下的退市并非终点,而是企业重构全球竞争力的起点。斯凯奇的案例表明,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三大条件:

一是资本方的资源整合能力。3G资本能否复制“百威英博模式”,决定斯凯奇能否在供应链重构中胜出;二是品牌韧性。斯凯奇需通过产品科技化(如智能鞋类)重塑“舒适”标签,避免陷入低价竞争;三是政策博弈的走向。若关税谈判出现转机,退市企业可能错失资本市场反弹的红利。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现象揭示了全球化退潮下的新规律。当贸易政策成为常态变量,企业的生存能力不再仅取决于成本控制,更在于对政策风险的预判与资本结构的灵活性。

来源:美股研究社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