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社区如何激活治理"神经末梢”!枫杨办事处锦华苑社区用“绣花功夫”织就幸福家

郑州日报 取材网络

2025-05-08 17:36

记者 李颖 通讯员 王真真


在郑州高新区枫杨办事处锦华苑社区,一场关于“荒地重生”的治理实验正在上演。这片曾被杂草与杂物占领的闲置地块,如今每日清晨6点便准时响起羽毛球的击打声,成为全年龄段居民的“活力磁场”。这场从“疮疤地”到“幸福场”的蜕变,不仅重构了物理空间,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社区治理的新途径探索中又增加了居民参与共治的一项重点经验,为基层的治理注入了新鲜的经验。

荒地之憾:被遗忘的公共空间

位于物业楼后的这片区域,曾是锦华苑小区的“伤口”。建于2006年的老小区,随着开发商撤离、物业维护乏力,原本规划的运动场地逐渐沦为“三不管”地带:地面开裂如蛛网,最深凹陷达10厘米;雨季积水成潭,蚊蝇滋生;角落堆积的废旧家具与建筑垃圾,成为消防安全隐患。“路过都要捂鼻子,更别说锻炼了。”居民王大爷的吐槽,折射出1200余户居民的共同焦虑。

社区党支部调研发现,这片200余平方米的荒地,竟承载着多重治理困境:公共资源闲置与居民健身需求的矛盾、老旧小区维护资金短缺、多元主体责任边界模糊。如何破局?—锦华苑社区将其列入了“党建引领民生项目库”,一场关于“空间正义”的治理探索正式启动。

党建破题: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基层治理要破题,先得把党员聚起来。”社区党支部负责人的思路清晰。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议事会”双轨征集,127份有效建议中,“运动场地”以83%的支持率登顶。但随之而来的分歧更值得玩味:年轻人渴望篮球场,老年人青睐练功场,亲子家庭期待儿童乐园。

关键时刻,党员骨干发挥“粘合剂”作用。退休老党员李师傅发起“需求听证会”,经过居民议事厅协商,羽毛球场地以“全龄友好、低门槛参与”脱颖而出,这个融合了27位居民建议的方案,成为治理共识的起点。

众筹治事:小资金撬动大参与

资金短缺曾是最大拦路虎。但社区打破“等靠要”思维,创新推出“三维众筹”模式:社区治理基金领航、党员先锋示范、居民能量裂变。短短22天,1.8万元资金到位,这场全民参与的“微众筹”,成为社区凝聚力的试金石。

共治新生:从“建设者”到“守护者”

施工期间,穿着红马甲的“居民监理队”成为独特风景。有2名退休工程师全程参与了施工单位的招募、施工中的质量监督和工期结束的验勘工作。更值得称道的是“软治理”的同步升级。居民自发制定的《场地公约》里,既有“儿童需成人陪同”“禁止穿皮鞋入场”等实用条款,也包含“每周三定为亲子日”“失物招领角设立”等温情约定。

治理启示:空间改造背后的治理哲学

如今的羽毛球场,日均使用时长超8小时,周末更有跨社区的“友谊赛”在此举办。这场“微改造”揭示出基层治理的三重密码:党组织的“绣花功夫”、居民的“主人翁算法”、资源的“化学反应”。从“无人问津”到“人人呵护”,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枫杨办事处锦华苑社区用一块场地的蜕变证明:基层治理的最优解,从来都藏在群众的智慧里,生长在共建的土壤中。当每一个居民都成为治理链的“重要一环”,那些看似棘手的“老大难”,终将变成丈量幸福的“刻度线”。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