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银行公布了2024年年报。
在看财报数据同时,突然发现吴东不再担任董事长职位了,改为行长张先德暂代董事长职务,对此,年报中并未透露相关原因。
这并不是件好事,要知道,如今桂林银行正处于上市辅导的关键期,临阵换帅,兵家大忌。
如今张先德既当行长又暂代董事长,压力不可谓不大。
至于压力有多大,还要通过财报数据来找出答案。
//桂林银行财报公布:高收益与高波动成为关键词
数据显示,2024年,桂林银行实现营收109.37亿元,同比增长了5.56%;实现净利润22.80亿元,同比增长了10.21%。
从这看,2024年桂林银行实现了业绩双增长,这一成绩足以使其跻身银行领域“优等生”的行列。
不过具体看,桂林银行增长背后有隐忧。
桂林银行实现业绩增长主要依靠的是非利息收入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增长。
2024年,桂林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7.11亿元,同比增长了76.81%。
其中,桂林银行实现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37亿元,而2023年还是亏损4.16亿元。
仔细看,净手续费及佣金增长主要是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增加所致。
其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为8.49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了5.56亿元,增幅达到了198.30%。
相比较来看,桂林银行传统中间业务,像结算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代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营收缩减。
可见,在中间收入增长上,桂林银行相当依赖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呈现单一性。
在投资上,桂林银行实现投资收益12.13亿元,同比增长了42.84%;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达到了1.97亿元,同比增长了225.93%。
通过这些整体增长的营收业务不难发现,桂林银行去年能实现净利润大幅增长,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变动。
在去年,资本市场迎来了“股债双牛”,增强了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为银行理财业务提供了增加获客契机,同时也为其带来不错的投资机会。
但资本市场的高收益背后是高波动、高风险,桂林银行依赖资本市场来实现业绩增长,代价就是业绩会存在不稳定性。
根据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桂林银行业绩出现了大反转,呈现业绩下滑的趋势。
今年一季度,桂林银行实现营收29.01亿元,同比下降了11%,这也是二十年来首次下降,实现净利润9.69亿元,同比上涨了2.6%。
营收大幅下滑的原因很明显,主要是由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大幅度下降、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带来了损失。
2025年第一季度,桂林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7亿元,同比下降了20%,虽然没有具体公布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但不难猜测与其有很大关系,毕竟,其是中间业务的主要增长依靠;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从去年盈利2.67亿元,至如今亏损3.10亿元。
第一季度桂林银行仍能维持住利润增长的“体面”,主要还是由于各种支出减少,以及投资收益又翻了一番。
也就是说,如果未来资本市场存在利空的话,桂林银行仍然存在进一步业绩大变脸的可能。
业绩压力重重,可偏偏,桂林银行的资产质量也没这么争气。
桂林银行并表2022年末至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9%、1.65%、1.74%。
由此可见,桂林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两年攀升,而且在今年并未出现回调迹象。
截止2025年第一季度末,桂林银行不良贷款率更是达到了1.79%,甚至超过了2024年城商行1.76%的平均水平。
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来看,2024年,桂林银行关注类贷款从年初占比1.66%,至年末时上升至2.07%,上涨了41个百分点,不可谓不多。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也从35.39%上升到51.94%。
要知道,按贷款质量风险划分来看,关注类贷款本就是最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贷款的。再加上贷款迁徙率,又往往反映的是期初贷款向下迁徙的比例。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不良率与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的变化呈正相关,关注类贷款迁徙率越高,资产恶化的概率越大。
也就是说,现在的桂林银行存在不良贷款进一步扩大,后续资产质量持续承压的潜在风险。
资产质量不断下滑也就算了,用来抵御不良贷款损失的指标—拨备覆盖率如今也令人不安。
2022年末至2024年末桂林银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43.55%、146.65%、131.76%。
虽然131.76%的拨备覆盖率仍高于监管指标130%,但也只能打个60分,多一分都有点儿勉强……
在安全性方面,2024年,桂林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74%,仍符合最低7.5%的监管标准,但整体表现仍然算是中规中矩。
一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越接近于监管红线,它能扩张的风险资产就越小,而更少的风险资产只能带来更少的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
至此,其实不难发现,即便抛开桂林银行整体基本盘表现不谈,仅凭不少徘徊于监管最低标准的银行业关键指标,或许都能成为桂林银行IPO之路的一个个拦路虎。
接下来还有两个月就要按时完成上市辅导了,业绩如此变化多端,资产质量又承压,可到如此关键节点,原董事长又届时辞任,如今压力全给到了行长张先德头上,如今情境下,张先德急需挑起大梁,一挽狂澜。
//距离IPO,桂林银行还要走多久?
如果说,基本面的不确定性为其走在IPO道路上埋下了一定隐患,那么抛开基本面,桂林银行未来IPO路上最可能会被问询的还有一点,就是“与股东们过于密切的关联交易了”。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相关规定,对单一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不得超过资本余额的15%。
但是对桂林银行来说,信贷集中度不可谓低,据天眼查APP显示,其对第一大股东桂林市交通投资控股集团的关联贷款更高,授信风险敞口余额约64.65亿元,占资本净额比例13.89%,几乎离监管红线只差一步。
截止2024年末,关联交易用信金额为1,80 .48亿元,授信风险敞口为1,79.14亿元,占报告期末资本净额的38.48%。
要知道,贷款集中度和关联贷款比重过高,可能直接加剧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
近年来,关于银行股东关联交易而产生的“踩雷”事件并不少,像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民生银行与恒大、泛海集团等企业的关联交易引起广泛关注。
桂林银行也需要在这方面谨慎。
据公开资料显示,桂林银行在相关方面也吃过亏。
2022年1月,桂林银行原副行长卿毅新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有关部门调查。随后得知,2019年和2020年桂林银行曾先后与13家、由卿毅新亲属控制下的企业发生了关联交易,授信金额合计超40亿元……
吴东此次被罢免,市场上也有人透露消息,或与其亲属参与银行关联企业业务有关。
不过向善财经认为官方目前仅公布了罢免信息,其余情况尚未公布,一切要以官方为准,读者在观阅信息时,应当仔细筛选,以免造成传谣。
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消息,可能是因为桂林银行此前有前车之鉴,这也重新为桂林银行及行长张先德敲响了警钟,在关联交易上要慎之又慎。
那么转过头来,明知风险极大,但为什么桂林银行不缩减关联交易呢?
答案可能是身不由己。前边提到2024年桂林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属于是中规中矩的表现,但实际上在2022年之前,这一指标更是刚过最低监管标准。
比如2020年和2021年,其并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7.74%和7.65%,水平明显偏低,严重制约着桂林银行的扩张速度。
所以2022年在地方政府和主要股东的支持下,桂林银行启动并完成新一轮增资扩股工作,股东总认购数量为40.64亿股,认购金额合计101.61亿元,全部为货币形式出资。
增资扩股后,桂林银行的实收资本从50.00亿元增加至90.64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也分别上升至9.32%、10.33%,算是解决了该行燃眉之急。不过,股东行使了职责,同时也就有了自己的权益,所以除了分红之外,关联交易贷款、股权质押也就成为了常态。
比如截至到2023年末,桂林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便质押股权了1.3175亿股。此外,小股东桂林市星达电子营销公司也质押了1000万股……
除关联交易外,桂林银行在赶往IPO路上,也面临着两项棘手问题。
早在去年四月,中信证券在披露的第三期辅导报告就指出,桂林银行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因历史原因,桂林银行存在少量自有房产未取得土地证、产权证或房产权证的情况;二是该行在日常经营中涉及若干诉讼。
问题早就被指出,但时过今日,这两项问题仍未妥善解决,这也难免引起了外界对其处理问题能力的怀疑。
所以桂林银行距离上市还要走多久?
不在于上市流程,而在于桂林银行向内改善,改善得越快,上市速度就可能越快。
老实讲,桂林银行相比广西本地的北部湾银行及柳州银行,在资产规模上仍然具有优势,因此,很多人对桂林银行成为广西首家上市银行仍抱有期待,只是桂林银行近年来可能差点儿运气,如今让人心觉惋惜。
不过还是相信,未来在行长张先德的带领下,桂林银行还是能够重新走上康庄大道,实现稳健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