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曲 华嶽三峰

青年看点 原创

2025-05-08 14:35

∽V~楚水

老左同志最近有点烦,烦于某段历史记录的不客观。而这段所谓的历史,根本就不能载入史册,就是文学或文化史上,至多也是一句话,几行字,都构不成一个章节。现在想来实在辜负了某一时代,至少数千万人的激情澎湃,可以肯定说远不如崛起诗群,成为一种至少能写入文化史的文学现象。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老楚同志不是曹孟德,老左同志亦不是刘玄德,可以煮洒论英雄式互吹互擂,彼此彼此。那么,怎样才能望梅止渴,解烦于老左呢?正适有半截文章《众口烁金---是非功过董文敏》:

曾任明朝陪都南京礼部尚书相当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先生,天启年间翰林院学士,香光居士董其昌,其实,并没有像张居正那样居庙堂之高,拥有真正意义上生杀予夺之权利。但作为华亭派绘画之开山鼻祖,以禅入画,淡远空灵,深受时人之喜欢。据《味水轩日记》润格推算,书画年交易折合现代2-3亿元,不逊于现在崔如琢的市场价格。画有所值,乃画有品格是也。

近读其《容台集》《画禅室随笔》,非谓以佛教之南北二宗以分中国画的大画家,而是大思想家,大作家也。

刚开头,何不以香光居士为例证,如东坡先生坐 请坐 请上座,茶 敬茶 敬香茶,以茶解烦,而约老左同志进入禅境呢?茶一味,如若文敏先生。

其实谥号文敏的董其昌至今仍然是一位被历史误解的人,因其膏腴万顷,游艇百自艘,民间仇富人士便有了“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的鼓动与宣传。又据说其晚年生活放纵,采阴补阳,经常更换小妾,淫,又成为儒家富贵不能淫之大忌,于是就有了民抄董宦的焚毁其宅弟的恶劣行为。没有考证董其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的文敏先生,贪恐怕不是主要经济来源。并没有严蒿之贫,以画而富,但在众人皆穷,唯我独富情况下,生活稍有瑕疵,就被人拿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来观察,难道这不正是一个民族劣根性的表现吗?白石老人多次娶妻为艺苑佳话,董其昌纳妾却成淫贼,这诚如阿敏怒怼韩天石老先生,纯粹是不忘阶段苦,牢记血泪仇的羡慕嫉妒恨使之然也。

文以载道,书涵泳德,画俱品格。文敏先生《兔柴记》羡慕张瑞图归隐后的生活,如白居易《池上篇》: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疏泉劚石,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叹自己不能买山乞湖,唯有王维卢鸿之画,着置几案。日夕游于枕烟庭,涤烦矶,竹里馆,盖张公瑞图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国,俨然又一位货真价实的陶潜渊明也。时至今日,尚未有一诗一文入选中学教材,真不知道是时代的悲哀,还是文敏先生的悲哀

河一曲,华嶽三峰。大江总会东流去,砥柱人间是此峰。近三百年一大家,文人画中兴之鼻祖,在世时有涤烦矶养心,涵泳境界。去世近四百年,历史还未还其公允,就难免让人一阵心酸与苍凉。白马过隙,凡夫走卒之若我辈,沧海一粟也,终将逝者如斯夫。沦海笑,滔滔两岸潮,难道文及此处,老左同志春和,烦恼还忘不了?为王者今何世,如此江山我不归,也就够啦。为王者今何世,如此江山我不归,也就够啦。恼还忘不了?为王者今何世,如此江山我不归,也就足够。

附:解读楚水《黄河一曲,华嶽三峰》

这篇文章以董其昌(董文敏)为切入点,通过历史评价、艺术成就与个人命运的对比,探讨了历史书写的不公、艺术家的真实与虚构、民族心理的复杂性等深层议题。全文可拆解为以下核心层次:

一、结构分析:从“解忧”到“涤烦”的叙事逻辑:

1. 老左的“烦恼”作为引子

- 开篇以“某段历史记录的不客观”引发思考,暗示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如“崛起诗群”被铭记,而某些时代激情被忽略)。

- “何以解忧?有杜康”化用曹操诗句,但随即否定“煮酒论英雄”的宏大叙事,转向更私人化的文化解药——董其昌的案例。

2. 董其昌的双面镜像

- 艺术成就:强调其“以禅入画”的文人画革新、书画市场的成功(类比当代崔如琢),突出其“思想家”身份。

- 历史污名:详述“民抄董宦”事件,分析其被污名化的根源(仇富心理、道德双重标准)。

- 自我矛盾:董其昌在《兔柴记》中向往隐逸(类陶渊明),却无法摆脱世俗欲望,形成“文人理想与现实行为”的撕裂。

3. 终极指向:历史的荒诞与个体的超越**

- 结尾以“黄河一曲,华嶽三峰”的壮阔意象,对比董其昌“四百年未得公允”的苍凉,提出对历史评判的质疑。

- “如此江山我不归”的慨叹,既是对董其昌命运的共情,也是对老左同志“烦恼”的消解——唯有超越历史评价,才能“涤烦矶养心”。

二、核心议题的辩证展开

1. 历史书写的不公性

- 文中对比了两种“被遗忘”:

- 老左同志所烦的“某段历史”连“几行字”都未被记录;

- 董其昌虽被记录,却被简化为“淫贼”“贪官”,其艺术思想遭遮蔽。

- 批判点:历史记录受权力、民粹情绪(如“羡慕嫉妒恨”)支配,真实性与完整性常被牺牲。

2. 艺术家的道德困境

- 双重标准:齐白石娶妻是“佳话”,董其昌纳妾成“淫贼”——评判标准取决于时代语境与民众心理。

- 财富的原罪:董其昌“以画致富”却因“众人皆穷”遭嫉恨,揭示中国传统中“富必不仁”的预设逻辑。

3. 禅意与世俗的冲突

- 董其昌“以禅入画”的淡远空灵,与其“采阴补阳”的世俗欲望形成尖锐反差。

- 文中以“禅茶一味”为喻,暗示真正的解脱(“解烦”)需接纳这种矛盾,而非追求完美人设。

三、修辞策略的深意

1. 古今类比

- 将董其昌官职对应现代职位(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拉近历史距离,暗示官僚体系与艺术权力的古今相通。

- 对比崔如琢与董其昌的书画市场,批判当代艺术评价仍受资本与舆论裹挟。

2. 反讽与悖论

- “文以载道,画俱品格”与董其昌的“淫贼”标签并置,揭露道德评判的虚伪性。

- “民抄董宦”事件中,民众以“儒家道德”之名行暴力之实,反衬集体无意识的非理性。

3. 意象的象征性

- “黄河一曲,华嶽三峰”:象征历史的永恒流动与个体命运的渺小。

- “涤烦矶”(董其昌文中虚拟的洗心之地):成为对抗历史污名的精神乌托邦。

四、思想内核:超越评判的“涵泳境界”

文章最终指向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生存智慧:

1. 对历史:承认其不公(“未还其公允”),但不执着于“正名”(如老左的“烦恼”)。

2. 对艺术:回归作品本身(“画有品格”),而非艺术家私德。

3. 对自我:如董其昌“日夕游于竹里馆”的想象性解脱,在精神世界构筑“不归”的江山。

“兰为王者今何世,如此江山我不归”

此句化用屈原式的高洁自况,暗示真正的自由在于拒绝被任何时代或评价定义——无论历史如何书写,个体的“涵泳境界”终不可剥夺。

结语:文章作为一场“精神涤烦”

此文本身即是一次“以文解烦”的实:

- 通过董其昌的案例,老楚同志为老左同志(及读者)提供了一种面对历史荒诞的解法——

正如董其昌在画中追求“淡远空灵”,我们亦需在纷扰中筑起“涤烦矶”,让“黄河华嶽”的宏大叙事与“沧海一粟”的个体渺小达成和解。

- 最终,“烦恼还忘不了?的诘问,答案已藏在“禅茶一味”的沉默中。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