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消费金融合规问题频发,消费者权益保护引关注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5-07 09:22

原标题: 中邮消费金融合规问题频发,消费者权益保护引关注

在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消费金融”)的业绩表现格外引人注目。2024年,中邮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75.41亿元,同比增长8.47%;净利润达到8.0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4.02%,总资产规模也增长至672.29亿元,同比增长15.47%。这一逆势上扬的态势,使其在一众净利大幅缩水的消金机构中脱颖而出。

净利增长背后的“秘密武器”

中邮消费金融净利润的显著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不良资产的积极处置。2024年,公司在银登网多次挂牌转让个人不良贷款。其中,12月3日挂牌转让的2024年第3至6期个人不良贷款,拟转让本息总金额高达71.71亿元,起拍价仅1.51亿元,折扣率低至0.2折。此外,5月和11月也分别进行了不良资产包的转让,本息合计11.88亿元,全年合计转让不良资产达83.59亿元。

通过转让不良资产,中邮消费金融不仅有效化解了潜在风险,实现轻装上阵,还释放了拨备,减少了信用减值损失。不良资产转让产生的损失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降低了应纳税所得额,减轻了企业所得税税负,同时无需再为转让的不良资产计提大量拨备,对净利润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合规问题频发,消费者权益保护引关注

然而,在亮丽业绩的背后,中邮消费金融的合规问题却不容忽视。2025年4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对其开出85万元罚单,原因包括未充分披露合作类产品信息、贷后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消费贷款被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这并非中邮消费金融首次被罚,2017年以来,公司已累计收到至少5张罚单,总罚金超250万元,涉及业务违规、贷后管理不善以及征信异议处理违规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业务中,中邮消费金融与助贷平台合作时,暴露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短板。有消费者反映,通过中邮消费金融合作的助贷平台申请贷款后,发现存在担保费,原本4.7%的年利率在两家担保公司收费后,实际年化利率被推高至19.79%,而这一切在贷款签约时并未得到明确提醒,相关费用条款被隐藏在冗长的合同中。虽然借款综合成本未超过24%的监管红线,但消费者对于信息的不透明和缺乏选择权表示不满。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融机构及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应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充分披露贷款主体、年化贷款利率、增信服务机构、增信服务费率等关键信息。但中邮消费金融在这方面显然存在不足,不仅引发消费者质疑,也面临着监管的审视。

业务结构隐忧:第三方依赖与不良率攀升

除了合规问题,中邮消费金融的业务结构也存在潜在风险。公司第三方渠道业务占比过高,截至2023年末,第三方渠道业务占比达54.69%。过度依赖第三方渠道,虽然在业务扩张初期能够迅速起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分润模式下风控责任易被弱化,助贷方为追求利润倾向于扩大高风险贷款规模,增加了公司的整体风险。

同时,中邮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021 - 2023年,公司发放贷款规模从421.9亿元增长至555.8亿元,但不良贷款率也从2.31%攀升至3.16%,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长期高于65%。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不仅导致信用减值损失大幅增加,影响公司利润,也对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稳健运营构成威胁。

破局之路:合规与业务结构优化并行

面对诸多挑战,中邮消费金融亟需寻找破局之道。在合规方面,公司应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加强对合作机构的管理,充分披露产品信息,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建立健全的贷后管理机制,加强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控,防止贷款被挪用,降低合规风险。

在业务结构调整上,中邮消费金融需要降低对第三方渠道的依赖,提升自营业务能力。加强自主风控体系建设,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估体系,减少因第三方风控不力带来的风险。同时,积极拓展优质客户群体,优化贷款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业务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

中邮消费金融在2024年的逆势增长固然亮眼,但合规隐患和业务结构问题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只有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消费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