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中医药+”背后,一座博物馆,一个庞大的“健康之都”
若你来到“千年药都”河北安国,“必打卡”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所谓“一馆看中国,一馆看安国”,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医药文化传承、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成就,在这座博物馆中都可以看到。
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先来体验体验“云逛馆”。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位于安国市安泰大街与邳彤路交叉口,总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建设布展面积9000平方米,藏品数量约6000余件(套)。馆内展陈主要分为中国中医药文化展区和安国中医药文化展区两大部分。
其中,中国中医药文化展区包含中医药发展史、民族医药、中医药文化体验、中药材标本、中药工艺传承等展厅,通过展陈图版、中医药传统器具、古籍文献、雕塑场景等,铺开了我国从原始时期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再到现代中医药发展的绚烂历史图景。
再来看安国中医药文化展区,包括安国人文历史、安国药业发展史等展厅,通过复刻药王庙、安客堂等门头景观,打造包含药铺老字号、茶馆、银号、客栈、成衣铺的清代一条街等,将城镇风貌、名人轶事与地方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尽显城市底蕴。
完整游览下来,或许你也会开始思索,为什么安国要打造且能做成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这座庞大的中医药知识库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产业进化论?
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身上,藏着“中医药+”趋势
一座专业博物馆,并非文化场景简单叠加的结果,而是“文化+产业”融合而成的社会组织形态。
具体来看,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诞生,一方面确实仰赖于本地深厚的中医药产业文化底蕴。
回顾历史,安国旧称“祁州“,其药业起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拥有著名的“八大祁药”(包括祁菊花、祁山药、祁紫菀、祁沙参、祁薏米、祁芥穗、祁白芷、祁花粉)。另外,安国独创了特有的中药切制技艺,其“百刀槟榔”“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被医药界称为“祁州四绝”。
药业历史绵延至今,使安国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当前,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也成为安国药业历史的集大成之所。
但如果仅从历史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这座博物馆的建立,未免稍显狭隘。需要认识到另一个方面: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本质是集历史传承、产业创新、教育传播等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系统。
在产业创新维度上,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所呈现的“中医药+文旅”形式其实更值得关注。
目前,“中医药+”正深刻重构传统产业格局,推动中医药从单一医疗体系向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生态演进,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背后的驱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政策要求、产业链成熟等。
首先,需求端对产业转型的激励在持续加强,尤其在新一代消费群体崛起的当下,中医药消费需求愈发多元化,改变大众眼中中医药过于传统的刻板印象,探索多种产业形态,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势在必行。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不少官方文件多次强调“中医药+”的重要性,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到,要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这类极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指导,为长期的产业实践铺好了路。
近年来,安国也在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将药文化属性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全力打造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仅是其“中医药+文旅”总体布局中的一环。
据安国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药都安国”微信公众号披露,为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安国谋划了“一线路、六板块”的康养旅游总体布局。其中,“一线路”即中医药文化景观大道,“六板块”包括药王庙(祁州上康谷)景区、药博园景区、数字中药都、金木国际产业园、华海中央步行街、红色三馆。在此基础上,“基药王庙(御康街、祁州上康谷)→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数字中药都→药博园→步行街”这样一条休闲康养精品旅游线路也已形成。
这里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中医药+文旅”主要是对原生产业的一种延伸,属于长期系统性工程,该模式并不能一蹴而就,既需要政策铺路,也需要完善的产业生态提供支撑。若在中药产业基础并不坚实、体系并不健全之时急于对接其他业态,很有可能对原有产业根基造成破坏。
而目前安国能够顺利进入“中医药+”阶段,也依托于一个庞大、成熟且健全的产业生态。
根据“药都安国”,资源端,安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5万亩以上,以“八大祁药”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是全国首批中药材种植无公害生产示范县。
同时当地积极落实“1+10+100”(1万亩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标准化种植区+百万亩协同发展带)工程,与国家药植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知名院校深化合作,推进中药材繁育基地建设。
生产端,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生产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九通一平”全覆盖,已引入北京同仁堂、天津红日药业、河南百消丹、漳州片仔癀、广东一方药业等国内中医药龙头企业。入驻企业达到159家,其中,规上企业近80家。2024年前11个月,安国中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69.21亿元。
随着发展根基逐步夯实,中医药产业链持续延伸、谋求更大增长也是自然走向。由此再聚焦安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不难发现其复合定位,是文化传承的渠道和载体,也是产业进化的自然产物。
当然,走出博物馆,能看到更加广阔的产业天地。安国中医药产业升级的图景还在打开。
中医药博物馆之外,安国有怎样的产业升级图景?
整个中医药产业的扩张看不到尽头。
根据米内网预测,2025年我国中药市场整体规模将在一万亿左右,其中,中成药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中药饮片将达到3000亿元,中药材将稳定在2000亿元。随着需求加速释放、政策支持加强、科技赋能愈发显著等,未来整个中药产业的体量还会有不小的提升。
目前,安国中医药产业也处在扩容进行时。不过,虽然我国中医药产业长期增长逻辑不变,但阶段性波动还是难以避免。
根据中药材天地网对300多个常用中药材产能变化的监控,伴随高价带来的刺激,2024年常用中药材合计产能已经超过了500万吨,预计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将突破4500万亩,总体产能将接近600万吨,到达历史新高点,产能过剩率或达40%。
与此同时,消费需求略显疲软,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多数中药材品种价格持续下行。这也给产业带来了短期增长压力。医药行业全年经济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成药营收同比下滑2.3%,中药饮片利润收缩6.9%。
现阶段,消除产业疲态,仍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课题。挑战当下,各大地方经济有压力也有动力。
于安国而言,其独特性或在于,享有“天下第一药市”“千年药都”等殊荣,也意味着承担了更加重大的产业破局责任。
那么,安国又将做出怎样的表率?
地方发展的总目标是从“药材之都”走向“健康之都”。这一宏大规划下,现代化中医药产业集群将加速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制药、保健品、文化旅游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
不难看出,安国建设“健康之都”的核心方法论仍然是“中医药+”,通过更加全方位、多元化的产业布局,以进一步激活市场需求,提升中医药产业的附加值。这也正好切中现阶段产业需求上行动力不足的痛点。
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药企是推动“中医药+”的核心动力。安国正以“创新”为不二法门,引领诸多中医药企业规模化、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从中医药出发,但不止于中医药,以共同描绘一个宏伟蓝图。
比如,安国加快建设大健康创新港和健康食品产业园,努力打造“百亿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现已培育76家“药食同源”食品企业,主要生产代用茶、固体饮料、方便食品、压片糖果等300余种产品,年产值达6.8亿元,同时研发出即食燕窝、酒黄精、阿胶珠、当归羊肉、枸杞原浆等400多种健康食品。
小抓产品,大抓业务形态,走在创新路上的安国中医药企业正展现出更加立体的经营面,整体产业增长前景颇为可观。
当然,干扰因素难免。激烈的产业竞争中,诸多药企都在比拼效率与质量,以衡量创新价值。安国药企又如何持续提质增效,进一步凸显创新属性,进而实现更大的增长目标?
目前来看,安国主要以“数字化”作答产业创新升级难题。据“药都安国”,安国产业集群中,金叶子药业、药都集团、国药乐仁堂、河北百消丹等5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了质量效率双增、成本费用双降。
比如,河北金叶子数智化仓储中心运用WMS系统(智能仓储管理系统)自动获取订单信息,并根据订单优先级自动分配AGV智能机器人进行拣货,最大拣货率可达15000件/小时,拣货效率比人工提升70%,带动销售增长40%;药都集团研发整合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等系统,人力成本下降15%、生产效率提高30%……
成果已现,或许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创新理念、数字化手段赋能,安国在“中医药+”道路上越走越踏实。
结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各大地方政府壮大中医药产业的使命感正在持续加强。
聚焦安国,其作为中药材的集散地与文化发祥地,在推进全国中医药产业持续向前的道路上,无疑具有突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往小了说,是一座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中医药+文旅”业态;往大了说,是诸多药企全面推动下整个产业的焕新和扩容,“中医药+”也将拥有更为多样的诠释。
而当越来越多游客来到安国拜药王、赏药花、逛药市、食药膳、品药茶、喝药酒、泡药浴、看药戏、学药理、睡药枕、住药宿时,或许更加蓬勃的产业升级力量还在酝酿。
来源:松果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