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的“守正出奇”时刻
受困于特殊时期的应收账款计提,整个第三方医学检验(ICL)赛道一度进入产业寒冬。即使是最优秀的ICL公司,也难以逃脱“亏损”的命运。但企业基本面真的如财务报表展现出来的那么悲观吗?
答案是否定的。
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突发红利注定短暂,ICL行业的核心价值依然锚定在基于技术进步的规模化普及之上。虽然难免有“阵痛”的一面,但另一面却意味着更深层次用户教育的悄然完成。因此,财务层面的周期轮回无可避免,却注定不会影响优秀企业的长期价值。
这样的逻辑,也正是产业龙头华大基因2024年度财报的核心逻辑:剔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核心业务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业务2024年度营业收入仍同比增长22.37%。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当如是。
不止如此。隐匿在产业龙头年报的更深处,则是关于ICL产业未来的草灰蛇线: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华大基因正引领ICL行业完成一场面向“智能型服务”的全面奇袭——从中国本土,到中东,再到拉美、非洲,在整个产业最暗淡的时刻,华大基因跨周期式硬核创新,终至守正出奇时刻。
01 数据即未来
现代精准医学必须建立在基因数据的基石之上,而这正是华大基因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一方面,华大基因经过20年的沉淀,建立起一个百万级的自研数据库,能够有效提高健康医疗产业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终结以及复发全过程的全面认知。另一方面,基于高通量测序、质谱、PCR、生化免疫等全技术平台,华大基因拥有全球领先的基因数据产出能力,能够自主、高效地持续形成基因数据,帮助自研基因库不断成长。
基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华大基因围绕主营业务方向,构建并优化了公司级综合数据库“万象数据库”,通过持续的数据扩容、标准化清洗及迭代更新,为基因检测业务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数据库建设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包括生育健康、肿瘤诊疗、感染防控、慢病防控等方向。
众所周知,创新药研发呈现“反摩尔定律”,即药物研发成本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上升,这导致药物研发效率实则是不断下降的。然而在基因领域呈现的却是“超摩尔定律”,2003年测量一个人的全基因组的成本高达5000万美元,而在2023年,100美元的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经由华大团队率先实现。
基因测序“超摩尔定律”背后,暗藏的则是基因数据库的“几何级”膨胀。对于一切以数据说话的精准医疗而言,基因数据库的价值实则正在不断被放大。当然,从一项基础研究到最后形成产业,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这却并不妨碍基因数据库底层价值的提升。
正是基于不断增长的底层基因数据库,华大基因才得以在这些年快速切入热点领域,不断推出潜力新产品。
在生育健康领域,遗传病方向的“凤凰数据库”整合了基因-疾病-表型关系库、致病机制库、变异位点库等资源,并升级了AI辅助诊断工具,支持遗传病在婚前、孕前、产前及新生儿阶段的精准筛查与诊断。
在肿瘤诊疗领域,华大基因自研的“时珍数据库”则涵盖了3000多个基因及近2000种药物,为临床提供精准的基因分析解读和靶向药物推荐,其中HLA数据库则通过规范化管理和样品库资源的丰富,为骨髓移植提供了重要的供体支持。
在慢病防控领域,公司通过累积不同阶段人群的检测数据,建设专病数据库,推动慢病防诊治的时间提前和精准提升。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公司开发了SIGVAR和KnowLiter等数据库建设工具并取得专利,显著提升了数据库建设效率。
在感染防控领域,公司自研的感染数据库包含3万多条病原序列信息,精准分类病原种类,为临床感染诊断提供了高效支持。
依托多组学临床科研和基因检测业务,目前华大基因已在生育健康、肿瘤与慢病防控、传感染疾病防控领域布局,打造出了贯穿“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可这还是无法与其背后巨大的潜在价值相提并论,华大基因当下的价值仅兑现了其全部价值的冰山一角。
图:华大基因全生命周期医学检测服务,来源:公司财报
价值回归,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随着基因数据体量的持续扩增,全面的精准诊疗时代终有一天会到来而这正是基因公司暂未绽放的价值。新的经济业态、新的科研转化都需要时间沉淀,但是它带来的产业前景,带来的蓬勃机会却充满想象力,甚至没有天花板。
“数据即未来”的时代,能够时刻产生源源不断基因数据的华大基因,其全部价值是并未被市场所挖掘的。
02 基本面“焕新”
厚积薄发,行稳致远。这八个字是对华大基因这些年发展的高度概括。
华大基因并没有因为资本市场的“沉睡”而自怨自艾,相反它正在尝试努力用持续兑现的商业价值去“唤醒”投资者。对于大多数国内投资者而言,业绩是衡量企业的关键指标,而华大基因也正努力让市场看到这一点。
悄然数年之间,它已经形成以数据为驱动力的业务主线,全部业务线几乎都在持续焕新。
从2018年,至2024年,华大基因基本面早已悄然生变。在刚上市的2018年,生育健康业务是华大基因最核心的商业化场景,该项业务占公司当年总营收的54.27%;而到了最新财报的2024年,在生育健康业务营收体量并没有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该项业务在公司全年总营收中的占比已经下降至30%以下。
图:华大基因各项业务拆分,来源:锦缎研究院
生育健康业务,虽然营收小幅回落,但却在2024年中诞生了潜力单品。随着染色体非整倍体、缺失检测试剂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可以一次性检测孕妇羊水样本中的5种染色体非整倍体和5种染色体片段缺失,获批染色体异常种类居行业首位,为临床产前诊断、遗传学病因排查等提供全面的资质保障,更有望成为NIPT的新增量。
肿瘤与慢病防控业务是这些年华大基因的核心增长点,以超19%的增速成为2024年业绩增长最快的业务。其中,肠癌检测更是成为爆款,营业收入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约270.60%。随着大众对于癌症遗传风险认知的提升,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20.03%,多癌种的靶向药物基因检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44.50%。
同时,围绕心血管、脑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疾病等慢病,华大基因推出了一系列筛查和诊断产品,形成了系统性的布局。
感染防控业务虽然下滑较多,但华大基因却早已开始解决行业痛点。一直以来,我国医疗体系最大的痛点在于各医院医疗资源的能力差异,而华大基因借助自主研发的百万级数据库及AI工具,实现了生信分析的全自动化和智能化解读,突破了本地化院内数据分析解读的技术瓶颈。
精准医疗业务同样出现小幅下滑,而华大基因却正在将国内的业务模式复制到海外。东南亚、中东、拉丁美洲、非洲,全球几乎都能够看到华大基因外溢的技术力。从本质看,基因测序行业是一个极高门槛的“卡脖子”行业,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去从头布局的国家而言,华大基因正在将其成熟的解决方案进行输出,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基因科技的力量。
如果说刚上市时,市场还是将华大基因看作是一家以生育健康为主的ICL公司的话,那么如今华大基因的如今各条业务线的表现已经足以改变市场的“固有思维”。公司在基因检测、IVD和ICL等领域持续推进数字化升级,不断向更多业务场景延伸,这正是华大基因业务逆势扩张的最好证明。
03 向智能型服务转型
AI技术的崛起,对于基因产业而言无疑是一剂重磅利好。
在资本市场中,时间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投资者称其为时间成本。对于基因产业而言,时间成本同样尤为关键,它直接决定了基因数据资产的兑现效率。
一直以来,庞大的自研基因数据库就是华大基因的“金矿”,但目前这个数据“金矿”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并不是公司不想将这些资产兑现,只是当下技术所背负的时间成本居高不下。
尽管当下的AI技术并不“聪明”,但足够“勤奋”,快速高效地响应,正是它的看家本领。依靠AI技术的持续学习,华大基因数据“金矿”挖掘的速度有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助力更多产业化场景的加速落地。
去年9月,华大基因发布“生成式生物智能范式GBI ALL”的全新范式,其核心正是多模态大模型GeneT(Genetic Transformer)。基于过往产出的基因组数据,结合AI算法,GeneT大模型能够高效利用超百万级高质量数据,结合专家解读经验,可以实现对全基因组数据的精准解读。大幅提升了基因数据解读效率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同时,华大基因面向公众还推出了一个基因组咨询平台“ChatGeneT”,它能够把此前积累的基因数据库、知识库整合进去,为咨询者提供精准、专业的解答。相当于一个基因领域的“DeepSeeK”。
GBI ALL计划已建立覆盖“数据生产-算法训练-临床验证”的完整闭环。更为关键的是,AI技术能够自我学习,经过长期训练后,它的效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实则也在潜移默化地形成由时间所构成的护城河。
除GBI ALL计划外,华大基因还致力于AI技术赋能“实验室本地化”,帮助医院实验室实现“样本制备、测序、数据分析解读等复杂流程一体化”。通过“Geline灵曦AI+NGS实验室解决方案”,过去烦琐的NGS实验室操作步骤蜕变为全自动化流程,这使得实验室效率大幅提升且平稳,极大提升了实验室的标准化水平,有利于全国复制和出海推广。
透过现象看本质,AI技术的到来对于华大基因来说相当于公司整体的“全面升维”,它带来的改变不是孵化出一个爆款产品,而是让整体效率得到全面提升,时间成本大幅下降。
对于AI这个大机会,华大基因已经充分发挥公司在基因组学、多组学大数据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优势,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多组学数据的融合创新,致力于实现从“生产型服务”企业向“智能型服务”的切换。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出了“Lollapalooza”一词,他在书中并没有给这个词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读者只可意会。但在现实生活中,Lollapalooza效应却比比皆是,简单解释就是多种因素共同叠加所产生的放大效应,也就是好上加好。
对于基因产业而言,AI技术的到来就是Lollapalooza效应的体现。在AI技术的加持下,基因产业这个中国医药的根将越扎越深,产业价值释放的速度也将越来越快。这种“硬科技+软服务”的融合,或将在生命经济时代缔造新的产业范式,而前瞻性布局的华大基因有望率先乘上产业东风,实现从“生产型服务”向“智能型服务”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