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巅峰跌落的乐普医疗:政策重压下的转型迷局与家族交接考验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2024年对于乐普医疗(300003.SZ)而言,是一场全方位的“压力测试”:营业收入同比大降23.52%、净利润腰斩八成、三大核心业务全面承压、资产大额减值、研发投入缩水、信任危机频现,昔日医疗器械明星企业,正在经历一轮残酷的转型“阵痛”。
4月19日,乐普医疗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数据冰冷却极具警示意义。更为关键的是,这场业务困境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难题——过度依赖政策红利、合规体系松动、家族化管理风险暴露,乐普医疗正站在“生死线”的边缘。
三大业务板块全线下滑,药品收入暴跌四成
乐普医疗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1.03亿元,同比下降23.52%;归母净利润2.47亿元,同比下滑80.37%。2025年一季度,营收继续同比下降9.67%,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21.44%。这并非偶发性调整,而是连续性萎缩。
从业务板块拆解来看:医疗器械板块营收33.26亿元,同比下降9.47%,心血管介入业务仍为核心,但体外诊断、外科设备等子业务增长乏力;药品板块营收17.58亿元,同比骤降42.25%。集采影响之下,公司战略转向OTC渠道,但“四同药品”价格治理政策打击了零售终端,销量快速滑坡;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板块营收10.19亿元,同比下降19.24%。线下药店行业景气度下行、竞争激烈,加剧盈利困境。
此外,公司2024年计提商誉及其他减值损失高达2.51亿元,对净利润影响达2.17亿元,显示公司早年激进并购所遗留的“后遗症”正集中爆发。
高商誉与减值风险持续累积,研发投入下滑引担忧
截至2025年一季度,乐普医疗账面商誉仍高达36.2亿元。年报显示,多个子公司如苏州博思美、乐普装备、新冠POCT项目等均出现大额减值。
公司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2.49%,研发人员减少23.33%,创新动能明显减弱。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领域,乐普正面临中微创医疗、惠泰医疗、波士顿科学等中外竞争对手的“围剿”,技术红利窗口日渐缩窄。
而公司部分关键研发项目,如艾塞那肽、奈西立肽等品种因战略调整而被迫终止开发,并计提全额减值,也折射出研发规划缺乏战略前瞻性与持续性。
从蒲忠杰到蒲绯:家族化管理架构成隐忧
2024年9月,乐普医疗宣布由创始人蒲忠杰之女蒲绯正式接任总经理。这位出生于1989年的“创二代”拥有麻省理工和哈佛背景,自2017年起在乐普系统任职,历任国际事业部经理、诊断板块负责人。
但从履历上看,蒲绯在核心医疗技术、产品研发或本土医保政策应对方面尚无显著成果。其近年薪酬波动较大,2024年报披露为79.2万元,低于前两年。尽管这或与企业整体降薪有关,但也映射出其在公司高管层中尚未完全建立业绩话语权。
更引人担忧的是,乐普医疗已呈现出明显的家族化管理特征:创始人夫妇分别掌控乐普医疗与普华和顺,两家公司早期资本交织频繁。此次高管接班,虽被解读为“刮骨疗毒”,但外界仍对其独立性和专业治理能力持谨慎态度。
频遭监管重锤,合规体系松动引信任危机
乐普医疗近年来合规问题频发,屡屡因违规被处罚:2024年,深圳乐普智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因生产不符合强制标准的医疗器械,被罚款7.5万元;参股42%的北京雅迅仓储有限公司因违法违规被吊销营业执照,另一合作公司北京雅联百得亦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早在2017年,乐普医疗即因涉嫌商业贿赂被青浦市监局罚款15万元;2023年以来,乐普医疗共优化员工1400余人,高管降薪400余万元,但并未从根本上化解经营信任危机。
上述问题不仅影响公众形象,更对公司融资能力、政府招采资质及大客户合作产生实质性制约。
估值探底后仍存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趋于谨慎
2024年以来,乐普医疗市值持续下探,当前已接近历史低位。东方财富数据显示,公司市盈率远低于行业均值,股价反弹空间引发部分投资者关注。
但就基本面来看,乐普医疗当前仍处于业绩下滑通道,且缺乏明确的业务“引擎”。同时,国际业务推进节奏缓慢、新品投放周期拉长、核心品类毛利持续承压,均使反转前景蒙上阴影。
对于市场而言,乐普医疗“性价比”虽高,但“确定性”明显不足。若无法重建业绩增长曲线,其“反弹交易”也恐难持续。
一场自上而下的深度改革迫在眉睫
从集采冲击到定价体系重构,从技术追赶到市场竞争,从组织臃肿到治理疲软,乐普医疗面临的是一次全方位的“系统危机”。
当前,家族化向职业化的过渡、研发体系的重塑、财务结构的优化、合规体系的重建,将成为决定其“重生”与否的关键支点。
在医保控费、行业洗牌的深水区,乐普医疗的命运不再由规模驱动决定,而取决于它是否具备重构战略能力、穿越周期的韧性与“治本”的勇气。这不仅是乐普的命题,更是所有“集采风暴”下求变企业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