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长制药的中年危机:商誉爆雷、业绩滑坡与销售费用迷雾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2025年一季度,步长制药(603858.SH)交出了一份令人短暂振奋的成绩单:营收同比增长5.47%,归母净利润同比飙升169%。消息一出,股价应声上涨6.77%,似乎为连续四年营收下滑的老牌中药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然而,拉长时间线看,这种“回暖”更像是一场止痛药。市值长期低迷、核心产品失势、商誉减值连年爆雷、销售费用高度异常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正在暴露出这家创立于1993年的中药企业正步入“中年危机”。
从辉煌到滑坡:连续四年营收下行
自2015年上市以来,步长制药一度风光无限,靠着心脑血管药物“六大拳头产品”打开市场。然而2021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持续下滑,分别录得157.63亿元、149.51亿元、132.45亿元及110.1亿元,同比连续下降。2024年营收甚至跌破了其2015年上市前夕的116.6亿元水平,创下近十年新低。
净利润同样难言乐观。2022年与2024年,步长分别亏损15.3亿元与5.54亿元,核心原因直指商誉减值及核心药品遭遇政策打击。
商誉地雷引爆:三年减值近45亿
高溢价并购埋下的“雷”终于集中爆发。2012年起,步长制药以63.45亿元收购通化谷红和吉林天成,确认商誉近50亿元。借此获得谷红注射液、复方曲肽注射液、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三大独家产品。
但从2020年起,这三款产品相继被调出医保目录、被列入重点监控目录,收入持续下滑。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计提商誉减值达44.67亿元,2024年又进一步对多家子公司合计计提8.53亿元减值,致使全年归母净利润陷入亏损。
一场曾带来利润红利的资本盛宴,变成了拖垮业绩的黑洞。
销售费用“畸高”与研发失衡:一场结构性溃败
在盈利能力走弱的同时,步长制药仍延续其“重销售、轻研发”的商业模式。
2021年至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合计高达221.53亿元,远远高于同期研发费用10.28亿元的总和。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仍高达32.71亿元,是归母净利润的10倍。更令人关注的是,销售费用中九成以上集中于“市场、学术推广及咨询费”。
其中2023年第一大销售服务商——海南椰云众包科技,仅10名员工却能承接4.49亿元服务费,第二大服务商宝鸡新安睿也仅有8名员工却拿下2.94亿元合约,令人质疑其费用合规性与执行力。
与此同时,步长制药每年分红依旧“大手笔”:2022年在亏损15.3亿元的情况下,仍斥资10.62亿元高额分红,引发市场对其“输血大股东”意图的质疑。
新能源跨界?转型路径模糊
面对主营业务疲态,步长制药开始展现“跨界”姿态。2024年4月,旗下陕西步长新增“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与“合同能源管理”等业务,引发市场对其进军新能源领域的猜测。
虽然公司未就此作出明确回应,但这背后或反映出企业在主营困境中探索转型出路的迫切心态。只是,从中药企业“摇身一变”新能源企业,步长制药是否具备足够资源与技术积累,目前尚难定论。
“家族企业”色彩浓厚:公司治理亟需反思
步长制药一直以“家族企业”著称,创始人赵步长的家族成员深度参与公司运营。据披露,公司一销售合作方的实际控制人竟为实控人赵涛的岳母王秀珍。在销售费用如此之高的背景下,关联交易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问题,也值得监管层进一步关注。
尽管2025年一季度的业绩回暖带来些许曙光,但长期看,步长制药仍处于结构性问题叠加的艰难周期:核心产品边缘化、并购遗毒显现、销售模式受限、治理结构隐忧重重。
面对“中年危机”,步长制药需要的不是短期止血,而是彻底体检、改革与自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