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韶光映巴水,四川通江作家李中琨,文学寻梦诠时代担当

钱安 原创

2025-05-04 13:00

在五四青年节的璀璨光辉映照之下,于四川通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李中琨。他的经历恰似一部洋溢着激情与奋斗气息的宏伟史诗,鼓舞着众多青年在文学与生活的征途上勇往直前。他凭借自身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彰显出新时代青年的卓越风采,其奋斗历程极具深入探寻与书写的价值。

诚如“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人亦有一代人的使命”这句振聋发聩之语,它清晰地点明了文学与时代以及个人使命之间的紧密关联。李中琨凭借丰富的阅历、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良好的人脉资源,为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身为诗人,他深入生活的第一线,历经风雨沧桑,书写真实的社会现实,这既是对文学创作的深邃洞察,更是知识分子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的有力体现。让我们珍视当下,勇敢地挑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谱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故乡的滋养:文学梦想的萌芽
通江县原跑马乡渴龙村,那个恬静、安详的小山村,是李中琨的故乡。那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晨耕暮宿的田园生活。青山绿水环绕,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四季更替的自然变化,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好的乡村画卷。这种田园生活方式,不仅孕育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赋予了他诗人的柔情与风骨。
自幼受当教师的父亲影响,李中琨对文字有着特殊的敏感度和爱好。父亲书房里那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成了他童年最好的伙伴。从读《新华字典》开始,他便踏上了与文字为伴的旅程。《现代成语词典》《千家诗》《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读物,都是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挚友。他常常在夜晚,借着昏黄的灯光,沉浸在这些书籍的世界里,感受着文字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
在小学三年级时,他所写的《我的父亲》一文被当成范文朗诵。当他站在讲台上,听着同学们的掌声,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无疑是对他文学天赋的一次肯定,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决心。从小学到高中,他的语文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才华。课堂上,他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课文的理解总是深刻而独到;作文课上,他笔下流淌出的文字,如同灵动的音符,打动着老师和同学们的心。
校园的探索:文学社团的初绽光芒
高中时期,李中琨与同学周鹏程共同创办了文学社。在那个青春洋溢的年纪,他们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梦想,希望能在校园里为文学爱好者们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文学社成立之初,面临着诸多困难。没有资金,他们就自己凑钱购买纸张和笔墨;没有场地,他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的角落里组织活动。
然而,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该社团在当时通江县中学生文学社团中颇具影响力。他们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作文比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同学的参与。在这些活动中,李中琨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他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的创作技巧,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成长。
这份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历经三十年的风雨,依然茁壮成长。周鹏程如今已成为重庆文坛的新秀,其创作的反映重庆援藏事迹的报告文学《藏地心迹》即将搬上银幕,在全国上映。而李中琨也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稳步前行,成绩斐然。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文学社的骄傲,更是对他们青春岁月里文学梦想的最好诠释。
故乡情怀:创作的源泉与精神的归宿
李中琨与故乡李家坡有着深厚的情感羁绊。自1995年离开故乡,他虽身处异地,但故乡的山水人情始终是他创作的源泉。故乡的那片青山绿水,那熟悉的乡音乡情,时常出现在他的梦中。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回忆起故乡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灵感的火花,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
他所创作的众多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与李家坡有关,其中在《星星》上发表的《李家坡》更是广为人知。据粗略统计,他写故乡或与故乡有关的诗歌多达近150余首。这些诗歌或低吟浅唱,或咏物歌志,无不抒发着他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在他的诗作《村口偶遇》中,“我从他面前走过,他一扭头,轻轻喊了我一声乳名,熟悉的声音,多像村口那喊魂的青铜”这样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故乡,对于李中琨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他心灵的归宿。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身处何方,他始终心系故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让更多的人了解故乡的美丽与哀愁,让故乡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他的诗歌,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他与故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文学征程:成就与坚持
李中琨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他成名较早,创作颇丰,多次在国内诗歌比赛中获奖。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现代诗歌创作,他对古典文学也颇有研究。他熟读唐诗宋词,对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有着深入的理解。他曾担任巴中市诗词楹联学会的秘书长和常务副会长,在这个岗位上,他积极组织诗词创作活动,推广古典文学,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词歌赋经常刊登在国内的专业刊物上,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创作才华。
然而,他在追求文学梦想的道路上也经历了诸多挫折与磨难。早年从通江调到巴中的时候,他从事的第一份职业是文秘工作。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枯燥的两点一线生活,他并没有抱怨,而是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了乐趣。通过半年的潜心学习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他迅速成长,在写作汇报、总结、新闻等方面都能独当一面。此后,他还担任过办公室主任、市场部销售副经理、食品生产销售经理等职务,但无论工作多忙,诗歌创作始终是他的坚守。
2002年10月,李中琨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灿烂的短歌》,这是他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本诗集收录了他多年来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长和进步。凭借这本诗集,他被四川省作协吸纳为会员,得到了专业领域的认可。此后,他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宽,作品不断涌现,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多元发展: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
在人生的道路上,李中琨不断尝试新的挑战,拓展自己的领域。2002年,由于粮油体制改革,他毅然辞职下海,进入地方志办公室从事书刊编印工作。这份工作不仅与他的专业对口,也契合他外向、善于交际的性格特点。在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先后编印了《巴中乡村地图》《巴中生活年鉴》《巴山脊梁——巴中人物故事》等系列书刊,为宣传巴中文化和地方特色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待每一个项目都一丝不苟。在编印《巴中乡村地图》时,他亲自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他与当地的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求,力求将地图制作得更加准确和实用。在编印《巴山脊梁——巴中人物故事》时,他采访了许多巴中籍的优秀人物,挖掘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内涵,用文字展现了巴中人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中琨又将目光投向了广告印刷等业务领域。他凭借出色的公关能力,承接了巴中人民商场、百姓超市、家家乐超市等一系列的DM单和广告的设计印刷业务,并带领团队继续从事书刊编辑业务。在他的努力下,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到2003年已形成近10人的队伍。他注重团队建设,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4年底,李中琨接到高中同学周鹏程的邀请,前往重庆发展。重庆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重庆的三年时间里,他先后在《重庆日报》专题部和《重庆时报》餐娱乐专刊部工作,担任写手和文案策划。他撰写的餐饮人创业故事多次在报纸上发表,为重庆众多知名餐饮品牌做过专访和推广软文,其深邃的思想和前瞻的品牌理念,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创新,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他善于挖掘餐饮品牌的特色和亮点,用生动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为品牌进行宣传和推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商业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商会贡献:凝聚乡情,推动发展
重庆与巴中的紧密联系,让李中琨始终心系家乡。2008年8月,他受巴中市人民政府重庆办事处委托,组建重庆巴中商会。在商会组建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他需要协调各方资源,制定发展规划,吸引会员加入。他积极走访巴中籍在渝企业家,宣传商会的宗旨和理念,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建议。
他提出了“开门办会,抱团兴会,实体强会”的办会理念,为商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组织会员开展各种活动,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巴中企业在重庆的发展。经过近半年的筹建,巴中商会于2009年4月正式成立,开创了巴中在外异地商会的先河。
此后,他凭借编写《巴渝情缘—巴中人重庆创业发展纪实》一书的经验,先后到全国近40多个城市,为600多名巴中籍在外创业的企业家撰写人生创业故事,出版了一系列巴中人在外创业发展纪实书刊,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人脉圈和影响力。他通过这些书刊,展示了巴中人的创业精神和奋斗历程,为巴中籍企业家树立了榜样,也为巴中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结语
李中琨的故事,是一部奋斗与坚守的传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五四精神的内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他对文学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以李中琨为榜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无论是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还是在其他领域的探索中,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坚定的心,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