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海上花园”——鼓浪屿之歌

西窗微雨 原创

2025-05-04 06:15

中牟新区弘毅高中 李志霞
    鼓浪屿有3000多年的历史,因海滨礁穴受海浪冲击,声如擂鼓,明代改名为鼓浪屿,被称作“厦门的心脏”,“万国建筑博览会”。早上,俩孩子在旅店睡觉,我和老公六点多从旅店出发,一直逛到十一点,把昨天走的巷道重新又走了一遍,昨日像迷宫一样的巷道逐渐清晰起来。不由感慨:同样的街道,同样的建筑,因天气、时间不同而风光迥异。早上快七点的时候,太阳已经出来了,昨天到过的热闹的海滨浴场在早上人很少,旭日东升,晴空万里,海天一色,几只海鸥掠过水面,两艘货船缓缓驶过,海水比昨天晚上温柔了许多,轻轻抚摸着沙滩,像慈母在轻唤沉睡的婴儿。相对于岛上的闷热,早上的海边格外清爽怡人。

    在将近八点的时候,我们来到第一个收费的景点——日光岩,买了五大景区的联票,一人才90元钱。日光岩海拔九十多米,为鼓浪屿的最高峰,别名“晃岩”,相传郑成功当年来到这里,看到晃岩的景色远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日光岩”,这里还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修行处。凭心而论,日光岩不算高,可因为在鼓浪屿走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逛到这里时已是呼哧带喘了,但还是忍不住美景的诱惑,开始沿阶攀爬,最终热得汗流浃背,登上了顶峰。“无限风光在险峰”,攀爬途中的景色已足以醉人,等登到顶端,因为是晴天,整个鼓浪屿的全景可以一览无余,色彩斑驳、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和绿树、蓝天、碧海交相辉映,像一幅壮美的画卷,远眺海那边,厦门的地标式建筑双子塔也清晰可见。

    别的景点菽庄花园、皓月园、国际刻字馆和风琴博物馆也可圈可点。特别是皓月园,以郑成功雕像为主要景观。在高高的岩石上,郑成功身披铠甲、手按宝剑,神色凝重地眺望着远方,据说他当年挥师东征,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之时,曾经在此临海誓师,扔锅拆灶,以示破釜沉舟之志!

    鼓浪屿的国际艺术刻字馆是国内唯一的刻字艺术主题馆,汇集了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多国艺术家的刻字精品,充分展现了汉字的魅力和刻字艺术的博大精深。虽然我也算个读书人,但在这里好多字都不认识,大都是看作品介绍才充分体会到它的精美。

    鼓浪屿到处都是古木,走在街上随手一拍都是好风景,下面这一张图的那棵古榕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几年前因台风倒伏,经过人工固定,这棵古木竟然又长出新枝。梭罗说:“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长出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着奇迹。”树犹如此,人何尝不是这样?在挫折和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有时会脆弱得不堪一击,但只要挺得往,扛过去,终究会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鼓浪屿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我最早对鼓浪屿的认知来自那首动人的歌曲《鼓浪屿之波》,旋律婉转缠绵,歌词也质朴感人:“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首动人的歌曲也让鼓浪屿名声大噪。鼓浪屿不仅因大自然的音乐而得名,而且拥有的钢琴密度居全国之首,岛上只有两万多居民,却有5000多架钢琴,有一百多个音乐世家,又被称作“钢琴之岛”。最有名是胡友义先生收藏的70多架钢琴,这些钢琴见证了200多年的钢琴发展史。它们被集中陈列在钢琴博物馆中,这是中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菽庄花园的一栋别墅里,别墅位于触伸到大海边的一块岩石上,绿树掩映,风景秀美,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听涛轩。我不懂音乐,但还是感觉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很多钢琴,上面都装饰着中国元素的花纹,足见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除了钢琴博物馆,鼓浪屿还有一座风琴博物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也是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我身后的这架是镇馆之宝,它是一架超巨大管风琴“凯思文特”,有3层楼那么高,重达30多吨,也是国内最大的管风琴。
        

    鼓浪屿白天和夜晚的景都很美,门票价格也很实惠,小吃很多,价格也不贵,由于天热,来这儿逛既费腿,又费水,矿泉水的价格跟咱那儿差不多。岛上海鲜贵,如果要想饱尝海鲜大餐,到厦门八市海鲜市场那儿去,这里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地方,自己挑选购买,孩子也很感兴趣。旁边到处都是代加工的饭店,加工费也不贵。从码头打车到那里只有十几块钱,我们是昨天中午下的码头,在那里买了二百块钱的海鲜,加工费花了八十多,人人都吃到饱。
    当代诗人陈伟强作诗《游鼓浪屿》:“幽径不辞千遍行,楼阴小立望罗旌。花间一串清音过,知是琴声是浪声?”虽然短暂的相遇之后就要离别,再美的风景也只能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片云彩,但回忆可以封存,浪漫迷人的鼓浪屿永远镌刻在我的心田,并且在我繁忙的工作之余给予我抬头望的勇气。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