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探秘“瓯越长城”:东蒙山森林公园崛起记

中视航拍 原创

2025-05-03 19:01

从“野山”到“顶流”!温州东蒙山的破圈密码:民间筑梦+生态文旅=乡村振兴新范本

作者:华夏之音/李望&柯银存
当民间匠心遇上山水灵韵,一段关于自然与人文的传奇正在瓯越大地悄然书写。这个五一假期,让我们走进这座藏于浙南的“生态明珠”,解码网红地标背后的筑梦故事。  

五一热潮中的“长城现象”:流量背后的文旅新范式
五一黄金周的人潮中,温州永嘉东蒙山森林公园以“瓯越长城”之姿强势破圈。5月1日,景区单日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由当地公安特警、民警、交警与义警等组成的安保团队全员在岗,巡逻队伍穿梭于仿古长城的烽火台间,构筑起“安全守护网”。

这座东蒙山牛岩岭横亘于476米主峰之上的“瓯越长城”,青砖灰瓦间流淌着江南气韵,烽火台与观景台巧妙融合,既承载着游客“登长城、揽瓯江”的豪情,更成为社交媒体上刷屏的现象级地标。

山水人文的双重叙事:几公里外的“城市后花园”
距温州市区仅一江之隔的东蒙山,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典范。57.07公顷的广袤林区内,80%的森林覆盖率孕育出“天然氧吧”的生态底色——每立方厘米8000个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让登山步道成为“会呼吸的康养之旅”。登顶主峰,瓯江奔流入海的壮阔画卷尽收眼底,云雾漫过群峰时,林海与江涛共舞,恍若仙境。

作为千年道教名山,东蒙山的人文脉络同样厚重:北宋紫云观遗址的残垣间,依稀可见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印记;千年青石驿道蜿蜒入林,摩崖石刻上的斑驳字迹,诉说着唐宋以降文人墨客的登临往事。每年暮春,万亩野生杜鹃在山岗燃烧成红色海洋,与奇石、云海构成“浙南十大春日胜景”的视觉盛宴。

民间力量的十五年筑梦:近2000万善款从荒山野岭华丽转身网红打卡圣地浇筑的“长城奇迹”
令人动容的是,这座爆红的“温州长城”而是民间自发的“筑梦工程”。当地乡贤陈德光奔走十五年,凝聚爱心人士,海外侨胞、热心村民与义工的力量,硬生生在荒山上“雕刻”出东蒙广场、云海之廊等景观。

仿古长城的每一块青砖都刻着捐赠者的姓名,烽火台的基石里凝结着民间智慧——没有钢筋水泥的堆砌,唯有对家乡山水的赤子情怀。这份“众人拾柴”的乡土韧性,不仅激活了沉睡的山林资源,更开创了“民间主导、政府护航”的乡村旅游新路径。

沉浸式体验的破圈密码:从“打卡地”到“深度游”的进阶
东蒙山的走红,更在于其多元化亮丽的设计立体的旅游生态:
云中漫步:千米龙脊栈道悬于峭壁之上,透明观景台延伸至云海深处,行走其间如履薄冰,瓯江两岸的城市天际线与船舸往来构成动态画卷;
杜鹃幻境:暮春时节,野生杜鹃沿着山脊铺展成“花之瀑布”,游客可在花间小径拍摄“人在画中游”的诗意画面;

古道寻踪:沿着宋代驿道探访紫云观遗址,触摸摩崖石刻的历史肌理,在千年古树下聆听山风与传说的和鸣;
星空营地:作为华东地区稀缺的低光污染观星地,这里的夏夜可观测到银河横跨天际,清晨则能迎接东海第一缕朝阳,露营帐篷在草地上织成彩色星河。

乡村振兴的“东蒙样本”:流量如何转化为持久动能?
东蒙山的崛起,为乡村旅游提供了鲜活范本:民间资本激活沉睡资源,生态价值叠加文化IP,短期流量通过精细化运营转化为长效口碑。当地政府同步完善交通接驳、智慧导览等配套设施,引导村民开设特色民宿、山货市集,形成“景区引流—村民增收—文化反哺”的闭环。正如景区内的石刻所言:“山不在高,有梦则名”——当自然禀赋遇上民间创造力,一座“瓯越长城”便能撬动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在“瓯越长城”上俯瞰瓯江两岸的温州城市风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水奇观,更是新时代城市风貌和乡村文旅的破局智慧。这里没有宏大的官方叙事,只有一群热爱故土情怀的人,用十五年光阴将梦想砌成砖石,让沉寂的山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坐标。或许,这才是“瓯越长城”最动人的底色——它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平凡人创造奇迹的注脚。
航拍:温州中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摄影:赖国忠  钱师联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