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研学正当时 童心逐梦向自然—关心下一代儿童文化发展中心红色研学之旅

七马猴 原创

2025-05-03 09:03

五月的晨风裹挟着草木清香,金色的阳光洒满丫鸭农场乐园的满院娱乐设施。5月2日,禹州市关心下一代儿童文化发展中心的30余名孩子身着统一的红色小记者马甲,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踏上了一场融合自然探索、文化传承与红色教育的春日研学之旅。从清晨七点半的研学车鸣笛启程,到傍晚河畔的袅袅炊烟,这场精心策划的"行走的课堂"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触摸历史脉络,在实践里感悟成长真谛。

农事启蒙:泥土里的成长必修课

"大家看,这株番茄苗需要轻轻托住根茎移栽......"在丫鸭农场"小小农夫"实践区,农业导师半跪在田垄间,手把手教孩子们辨认作物。五年级的小雨第一次握紧锄头翻土,额角沁出汗珠却笑得灿烂:"原来土豆是长在藤蔓下的!"老师们穿梭在田间,时而用手机定格孩子们沾满泥巴却神采飞扬的笑脸,时而蹲下身帮孩子系紧松开的鞋带。农耕知识问答赛中,"为什么要在清晨浇水""蚯蚓如何改良土壤"等趣味问题引发阵阵抢答声,研学手册上渐渐填满了稚嫩却认真的笔记。

乐园童趣:小火车、手扶拖拉机、滚筒、旋转木马、空中滑人等等每一个无动力游戏项目里都是孩子们的笑语。“我赢了”晋老师带着几个孩子在玩棋牌游戏。给,赢了奖励你一瓶矿泉水。知识、爱心、团队的精神在弓老师她们的引导下慢慢习惯着。

文脉寻踪:千年古村的时空对话

穿过挂着红灯笼的夯土墙门楼,研学队伍踏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当9岁的浩浩触摸到1300年树龄的银杏树皴裂的树皮时,忍不住轻呼:"它见证过多少个朝代呀!"在五龙泉眼旁,带队老师王老师将竹筒舀起的清泉递给孩子们:"传说古代书生进京赶考前都要饮此泉水,我们历史上出过多位状元都来过呢!"清甜的泉水滑过喉间,状元及第的故事在孩子们眼中点燃星光。红色研学基地里,泛黄的《抗战日报》、锈迹斑斑的大刀让课本里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孩子们集体感思先辈故事对比今天的美好生活。懂得了珍惜和生活的方向。

自然馈赠:山水间的成长滋味

傍晚的小河畔成为欢乐的海洋。老师们提前架起的烧烤炉,腌制好的鸡翅、面筋在烤架上滋滋作响。"老师!我面筋串变成金色盔甲啦!"二年级的圆圆举着烤叉雀跃不已。安全员张老师始终站在烧烤架半米处,手中的急救包和湿毛巾随时待命。当孩子们捧着劳动成果互相分享时,带队老师趁机展开"野外生存小课堂":"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选背风处生火吗?"爬爬垫上孩子们认真的听着答着吃着。快乐溢满笑脸。

夕阳将云霞染成橘红色时,满载而归的研学车上飘荡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每个孩子怀里都抱着研学证书和装着五龙泉水的状元瓶,脸上还沾着烧烤酱的痕迹。家长们翻看着研学临时群里的200多张活动照片感慨:"这些95后老师自己还是大孩子,却把每个环节都考虑得这么周到,晕车药、急救包、连防蚊贴都准备了三种香型。"“老师辛苦了”“老师用心了”满屏的点赞是家长对老师爱心呵护孩子的一种肯定和支持。

这场浸润着教育温度的研学之旅,恰如五龙泉眼汩汩流淌的活水,在孩子们心田浇灌出求知向善的幼苗。当现代教育理念遇见乡土文化根脉,当红色基因融入自然课堂,禹州市关心下一代儿童文化发展中心正用创新实践诠释着"知行合一"的真谛——最好的成长,永远发生在把世界当作课本的路上。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