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赳赳:死亡说明书
编者按
1944年二战中巴黎光复的那一年,法国作家、思想家布朗肖经历濒死事件后重生,成为一个活死人、死后余生者。从政论记者到归隐作家,从混乱的世间投身于隐身人的事业——文学。布朗肖用文字抵御现实世界的侵蚀,反刍死亡与生命的关系,思考“思考与死亡”的关系,并最终承认,死亡是不可知之物。 诚然,作家胡赳赳在《死亡说明书》一文的书写,不仅仅谈论布朗肖关于思考与死亡的问题,也在感叹作为“黑夜里的前行者”“不在场的在场者”的布朗肖余生的消隐与空白。
今天,我们全文推送胡赳赳的《死亡说明书》,以飨读者。
胡赳赳
一
二
三
布朗肖(右一)与他的朋友们
中性既不是活着,也不是死亡。难道它是永恒吗?不是。难道它是不朽吗?不是。中性是一种神秘主义,它是虚无中的实在和实在中的虚无。中性不是任何的在场,也不是任何的不在场。布朗肖说:“甚至当中性将自身引向否定性重复的无限侵蚀时,中性都避开了自身。”四
五
六
布朗肖(左一)与挚友列维纳斯
22岁时,布朗肖动身前往巴黎,随即以《怀疑论者的独断主义概念》在索邦大学取得高等教育文凭。之后,他开始了为一系列报刊撰写政治时评的生涯。作为一名带有右翼倾向的政论记者,应该说他惹来了不少的非议。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24岁时,他出版了第一篇作品《圣雄甘地》。随后是30岁之前发表的《遗言》和《田园牧歌》(1936)。七
八
(本刊发表时有删处)
胡赳赳,作家,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北京的腔调》《中国的倒影》等。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