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应首先杜绝“标题党”(评论员观察)
文 | 京畿部长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好的标题就是新闻的脸面。但在新媒体时代,不少媒体账号为了博取更多流量,采用“刚刚,定了!”“明确了!可退款!”“XX人,您这个月有一笔钱到账!”“时间定了,油价又要变!”“注意!XX已经大量出现!”“XX人被查!”“XX部连夜发布!”等诸如此类的标题,严重伤害媒体信誉,严重透支公众信任。
不点名的说,除了一些自媒体平台以外,某些媒体也有了起“标题党”的坏习惯。为了吸引眼球,把标题写得一惊一乍,像“狼来了”一样天天喊“紧急”,结果读者点进去才发现,要么是陈年旧事重新包装,要么是夸大其词的营销套路。这种“标题党”现象,表面上赚了流量,实际上却在一点点消耗公众的信任。
“标题党”最擅长制造焦虑和好奇。比如,“油价又要变!”点进去发现只是预测;“XX人被查!”结果只是普通违纪通报。这种套路用一次两次,读者或许还会上当,但次数多了,大家只会觉得:“又是骗点击的。”久而久之,哪怕真有重要新闻,人们也可能因为反感标题而直接忽略。媒体的权威性,就在这一次次的“狼来了”中被消磨殆尽。
原因很简单,流量等于钱。在算法推荐的时代,标题越夸张,点击量越高,广告收益就越多。一些平台甚至鼓励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导致小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编造“爆点”。但问题在于,如果新闻只剩下“标题唬人”,内容却空洞无物,那和街头叫卖的“假货”有什么区别?
媒体本该是信息的“把关人”,但如果为了流量放弃底线,最终只会失去读者的信任。举个例子,某地发生突发事件,如果平时总用“紧急!速转!”来包装普通消息,等到真正需要公众关注时,反而没人当回事了。此外,过度夸张的标题还会助长谣言传播,比如“XX食品致癌!”这类未经核实的消息,很容易引发社会恐慌。
对于这种问题,平台要管,算法不能只看点击量,还要对“标题党”进行识别和限制。作为读者,在遇到夸张标题时,应先冷静想想:“真有这么急吗?”别轻易被带节奏。而新闻媒体,首先就要从自身杜绝这种标题,流量即使重要,但长期的信誉更重要。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才能赢得读者真正的关注。
新闻的核心是真实,标题的使命是准确。如果为了“10万+”而把新闻变成“悬疑剧”,最终只会让所有人对信息失去信任。当“震惊体”泛滥成灾,或许我们该问一句:下次再看到“刚刚!重磅!”,你还敢点吗?
本文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