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药业:“高增长”迷局下的财务隐患与治理危机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4-29 10:04

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近日,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盘龙药业”,股票代码:002864)披露了2025年一季度报告及2024年年报。表面上,公司净利润稳步增长、经营现金流回暖,实则隐含多重隐患:财务数据背离、高管频繁更替、内部管理混乱、区域营收断崖式下滑,以及历史遗留的监管处罚。这一切,正把这家曾以“盘龙七片”驰名的中药企业,推向资本市场新的信任危机。

营收停滞,净利增长迷局

根据年报,盘龙药业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9.74亿元,同比下降0.71%;归母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7.51%。然而,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增长出现明显背离。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增速持续下滑,从2022年的9.78%骤降至2024年的-0.71%,已陷入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的泥潭。

此外,经营性资产质量也敲响警钟。2024年末,公司存货同比增长23.13%,而营业成本同比下降7.57%,存货堆积现象加剧,可能意味着销售端压力上升或产销节奏失调。营收停滞、存货上升的组合,暴露出公司基本盘的动摇。

财务管理乱象频出,监管层频繁出手。盘龙药业在财务披露合规性方面问题重重。2024年初,公司因募集资金使用披露不准确,被陕西证监局出具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陕证监措施字[2024]1号)。

调查显示,公司“质量检验监测共享平台升级改造项目”仅投入608.73万元设备支出便可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而在年报及专项报告中仍披露为“处于前期筹备阶段”,信息披露存在重大差异。最终,公司及时任董事长谢晓林、董秘吴杰均被警示处分。

多次被监管点名,暴露出盘龙药业内部控制薄弱,财务体系亟需重建。

高管动荡,内部治理失控

自2023年以来,盘龙药业高层变动频繁。2024年,公司前总经理谢晓林、前董事张水平等人相继辞职,新任总经理胡奇飞仅任职半年亦宣布离任。

高管更替频繁已严重影响公司决策与执行效率,也揭示出其内部权力体系与企业治理机制存在重大隐患。

销售费用畸高,研发投入微弱。盘龙药业长期依赖重销售、轻研发的模式:2021年至2023年销售费用分别高达3.33亿、3.63亿及3.61亿元,占净利润比重超300%;而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仅为0.14亿、0.18亿、0.20亿元,研发费用率不足2%。

尽管销售费用中市场推广费接近90%,但在医药反腐大背景下,依赖“学术推广”的销售模式,既面临政策收紧风险,也进一步侵蚀净利润空间,压缩了未来转型创新的可能。

核心区域失守,产品结构单一

盘龙药业营收过度依赖西北市场,而2024年数据显示,西北地区营收同比下滑32.48%。

另一方面,公司核心产品“盘龙七片”仍占据主导地位,新药储备匮乏,药品生产批准文号自2018年起基本停滞,至今仅维持在74个。研发瓶颈、产品单一,使得公司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削弱。

投诉缠身,品牌信誉受损。12315投诉平台数据显示,盘龙药业被指存在冒充合格产品的问题,且未能与消费者达成调解协议,处理部门为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此外,在陕西省中医医院普通中药饮片采购项目中,盘龙药业举报其他公司因药材追溯信息不符、涉嫌伪造标准,进而投诉质疑。

一系列质量与诚信问题,使本已脆弱的品牌信誉再次受损。

从表面看,盘龙药业仍在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和现金流表现,但财务数据背离、资产质量恶化、销售依赖、研发滞后、高管动荡及监管处罚的叠加,让这家中药企业未来蒙上了浓厚阴影。

在医药行业政策趋严、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盘龙药业若不能正视内部管理短板,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未来恐怕难逃被市场边缘化的命运。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