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南热带雨林到极端气候应对:海南媒体工作坊第二日聚焦灾害救援与生态韧性
2025年4月25日,由海南闻道和绿色和平主办的“从海南热带雨林到巴西COP30:助力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效益”媒体工作坊迎来第二日高潮。参会者们既在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热带雨林中与生灵对话,又在思想的碰撞中感受台风“摩羯”带来的震撼启示。
热带雨林里的生命交响曲
25日上午,媒体工作坊成员踏入了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探索之旅。作为国家级旅游景区,该园全景式展现了岛屿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海南岛动植物精华的天然博物馆,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
踏入园区,大家便被车行游览区的多样生态所吸引。麋鹿在草地上悠闲地觅食,亚洲象“庄布”甩动着长鼻踱步而来,它褶皱的肌肤记录着多年的岁月,当它用象鼻卷起皇帝蕉时,孩童般的憨态让所有人忍俊不禁。猛兽区的非洲狮慵懒地晒着太阳,东北虎则威严地巡视着领地。
步行游览区更是让参会者们流连忘返。大熊猫馆内,“贡贡”和“舜舜”这对国宝大熊猫,或悠闲地啃食竹子,或嬉戏玩耍,憨态可掬的模样引得众人纷纷驻足拍照。长颈鹿乐园里,长颈鹿们优雅地漫步,当工作人员举起构树枝时,它们便伸长脖子,温热的鼻息喷在掌心,让人与自然瞬间零距离。此外,白颊长臂猿、海南坡鹿等珍稀动物的出现,更是让参会者们感受到了海南本土生物的独特魅力。
在参观过程中,参会者们还了解到了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在应对台风等极端天气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园区为动物建造了抗风能力极强的避难所,确保了在台风等自然灾害来临时,动物们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同时,园区还配备了专业的救援队伍和设施,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受伤的动物进行救治。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园区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也为其他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台风“摩羯”启示录
如果说上午是生命的礼赞,下午的分享会则是直面气候危机的思辨现场。气候中心的专家张明洁、来自蓝天救援队的原武警海警部队中校郑帅、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园长马雪峰三位嘉宾以台风“摩羯”为棱镜,折射出人类与自然博弈的复杂图景。
三位嘉宾以 2024 年台风“摩羯”登陆我国东南沿海造成的风暴潮、强降雨灾害为例,结合2021年7月郑州特大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灾难,系统解读了极端天气事件背后的气候驱动因素。张明洁详细阐述了台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气象部门在预警、监测和决策支持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救援层面,无论是郑州特大暴雨,还是“摩羯”超大台风,都有着蓝色的背影。蓝天救援队的郑帅为参会者们描绘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救援画面,他讲述了在台风来临前的紧张准备,台风过境后的艰难抢险,以及在实际救援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应对策略。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马雪峰园长则分享了园区在台风抢险与修复方面的经验。他以台风“摩羯”对园区的影响为例,讲述了园区如何保障动物安全、进行设施抢修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随后的讨论环节,大家总结两日的收获和观点。“台风‘摩羯’的异常路径与强度,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大气环流异常直接相关,而郑州洪水则暴露了超大城市在极端降水面前的脆弱性——二者均凸显了气候变化加剧下‘小概率极端事件高频化’的严峻现实。”
协同治理的海南样本
近年来,我国频发的如四川汶川泥石流、甘肃舟曲山洪等灾害,本质上是气候危机与生态退化叠加的结果。例如,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保持能力下降,使得暴雨更易转化为山洪灾害;而城市“热岛效应”与硬质地面扩张,则加剧了内涝风险。在此背景下,应对灾害需跳出单一“灾后救援”思维,转向“气候适应+生态修复”的协同治理模式,如通过红树林保护减轻风暴潮冲击,借助城市绿地系统提升雨水调蓄能力。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治理宣传项目》的重要组成,本日的活动不仅展现了海南在应对气候灾害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积极探索,更通过媒体的视角,将“雨林智慧”与“台风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活动主办方、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的传播经理蔡元慧表示:“当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作用在具体的生活里,我们真切地看到,极端台风灾害在摧毁红树林的同时,也冲击着沿岸渔民的生计。行走在灾后重建的动植物园里,我们也越来越体会到:气候议题的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守护生命共同体的行动。”随着全球气候危机加剧,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里亚洲象的漫步、蓝天救援队的冲锋舟轨迹、气象中心的雷达屏幕,共同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这既是对本土生态的守护,也是向全球气候治理贡献的“海南答案”。
活动在暮色中圆满落幕,但关于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思考仍在继续。从海南雨林到巴西COP30,每一次地方实践都是全球行动的基石,唯有携手共进,才能在气候危机中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筑牢防线。
